APP下载

俯就,只为更好的生命自长(上)

2017-04-22汲安庆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阿长短句长句

汲安庆

一、《山海经》印象

1.激趣导入

鲁迅这一生著作无数,却没有一篇文章完整地写过他的母亲,但对他的保姆阿长却情有独钟,不仅写了,而且写得洋洋洒洒,挥毫泼墨。我们曾读过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阿长,今天再来读一读他的《阿长与〈山海经〉》里的阿长,看看这位大文豪是用怎样的笔墨来为他那一无所有,甚至卑微的保姆作传,从而让她走进每一个人的心里的。屏显课题:阿长与《山海经》。

2.交流《山海经》印象

围绕课文描写《山海经》的文字,交流童年鲁迅眼中的《山海经》印象。抓住“好奇的书”“我很愿意”“念念不忘”“一……就……”等词句读出鲁迅对书的一往情深。

3.体会求书不得的失望之情

屏显文字: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请学生思考该以何种情感朗读,并要求结合关键词句讲明理由。学生抓住“但不好意思”“谁也不肯”“还……又没有……”“很远”“只能”“都紧紧”等词,认为该以“失望”之情读;教者追问:“失望”的程度有无变化?学生交流后回答:从“不好意思力逼”而不得的“失望”,到求助无门的“失望”,再到兜里有钱却没机会买的失望,到最后手里捏着钱,眼睛盯着书店的门,却依然不得的“绝望”。失望程度越来越高,情感跌宕起伏。教者趁势让学生读出这种越来越浓的失望之情。

4.小结、导入“阿长印象”的教学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我们一起读第21自然段。生读:“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评析】整体来看,教者采用的是“回溯式”教学策略,即从阿长为童年鲁迅买到梦寐以求的《山海经》这一“尾部事件”起,引领学生逆流而上探析阿长印象一、二、三(霹雳、震悚→不耐烦、憎恶→怀念、悲悯)。这是大胆的教学重构,教学的整体感,视角切入的独特性自不必说。但是,也存在着隐患:重构后的教学意脉与文本的意脉是否存在着龃龉或割裂现象?侧重阿长印象分析,是否会不知不觉演变成阿长形象分析?是前者,很可能偏离文本篇性特征的揭示;是后者,必然偏离叙事散文类性特征的把握,稀里糊涂地将文本当作小说来教。

欣慰的是,陳老师基本规避了上述问题。对阿长印象解读的一波三折,恰好与文本独特的“波峰波谷”式结构(也有学者将之形象地称为“蓄水池”式结构①——不直接抒写对长妈妈的缅怀之情,而是先写对她的讨厌,再写对她的敬佩,接着又陷入对她的憎恨,然后又萌生对她的敬意和感激,最后深眷的缅怀之情冲决而出,这就好比蓄水池,不是一下子加满,而是加了一些,放掉一些;再加,再放;最后猛地一下加满,但又不会让水漫出堤坝,而是看起来波平浪静,却又暗流涌动)暗合——通篇围绕两种神力来组织叙事、抒情,这种回环曲折的抒情艺术,教者虽未明确道出,却在教学的意脉、细节处时时遵循、紧扣,因而很出色地上出了文本的篇性特征。

说“印象”而非“形象”,也体现了教者的审美敏感。形象更偏于小说、戏剧等文类的特性,注重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的互动、匹配;不断将人物打出情感常轨,使真实的个性出场;追求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写一个人也是写一个时代,因而典型性、象征性、虚拟性比较鲜明。而印象更偏于散文的类性特征,注重的是外在的人、事、物在自我心灵中留下的印痕,因而写实性、形象性、个体性比较显豁。虽然在后面的环节,教者出现了个别“悖体阅读”的现象,如评论阿长讲话“竖手指”的习惯,“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让人讨厌的却又闪闪发光的金手指,其影响不亚于孔乙己的‘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不亚于杨二嫂的圆规姿势”——私以为,这仅是作者对所追忆人物的忠实描述,谈不上是具有复杂意蕴的典型细节,但陈老师在整个教学流程中重点关注的依然是人物的情感风貌,以及独特的抒情方式,因而很扎实地上出了散文的类性,很本色地捍卫了语文的体性。

从“《山海经》印象”切入,体悟作者求书不得的绝望,实际上是在为深度感受“阿长印象”蓄势,选点小、巧、准,渲染细、灵、活,对话摇曳多姿,引人入胜。

二、阿长印象之一:霹雳,震悚

1.围绕阿长之语鉴赏

屏显: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思考:从中读出了什么?

学生交流:从“哥儿”中读出了阿长的“亲切”,从“三哼经”中读出阿长的“不识字,没文化,她买到书很艰难”,从“!”中读出阿长的兴奋,从“我”字读出阿长的“高兴自豪”。教者请学生还原阿长买书的情景。之后有生认为“有画儿的‘三哼经”不是长妈妈故意说的,有调侃的味道,教者引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读出阿长是“三无之人”(无名、无姓、无绰号),甚至无夫无子,一无所有,从而得出阿长地位之“卑微”,命运之酸辛,作者之同情,没有认字的可能,不存在调侃,“三哼经”蕴含着她对“我”的关爱。

2.鉴赏“我”之感受及对书的评价

教者请学生用一个词形容“我”对书的喜欢程度,学生以“爱不释手”作答;教者启悟:“我”喜欢的仅是书吗?学生通过讨论,认为“我”喜欢书实乃喜欢阿妈的“一片心、一片情”。

3.鉴赏《山海经》对“我”之影响

屏显“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这部分文字。请生思考:这本书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这段文字讲的是“我”的“搜书”经历,为何要加上“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的“丢书”经历?再引导学生品读句中“却”字蕴含的“我”对阿长的惋惜、内疚、怀念、感激等情感,最后以朗读传情。

4.补写以深化生命融合的审美效果

师:结合刚才我们的分析,试着对阿妈说一句话。屏显“阿妈, ”句式,让学生练说。

【评析】分析“阿长印象”之一,教者走的是传统路数:先透过阿长的语言,分析其内心情感;再多方感悟作者的心理描写,但上出了新鲜、上出了个性。

一是层次化。感受阿长的内心——体悟作者的心理——表现作者的心理,眉目清爽,有条不紊。

二是精致化。以情感体悟为主线,以入情朗读为辅助,以关键词玩绎为抓手,以心灵对话为核心,上得极其饱满、精致。比如对“我”获得宝书后心理的体悟,教者并不满足于对书“爱不释手”的体悟,还引领学生上升到对长妈妈“一片心、一片情”的体悟,再上升到书对我的“影响力”的体认上,不断翻转,新意迭现。精致化与层次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背后起主导作用的是教者思维的深刻化和独特化。

三是存在化。涉及形式秘妙的地方,不仅让学生悟出来,还要让他们读出来,甚至写出来,从而使积累的、占有的学习走向了致用的、存在的学习。朗读不是是蜻蜓点水地走过场,而是深入到文本的核心,人物情感的核心。写不是做做样子,而是基于生命融合后的个性化表现。

不过,放过了对阿长称呼的“哥儿”的鉴赏,殊为可惜。学生既然看出了“长妈妈对鲁迅的亲切”,就应趁势引导:仅是看出亲切吗?并结合少年闰土对“我”的称呼“迅哥儿”,以及中年后的称谓“老爷”,感受阿长难能可贵的“平等之爱”——迥异于父母对孩子的自上而下的爱,还有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的自下而上的爱,或许更能体悟阿长的善良、豁达、热情、细心,鲁迅的感激、内疚与缅怀。

化解学生的质疑(阿长之语不是积蓄着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情,而是有一种调侃的味道)是本环节的一个小高潮,但是对阿长“三无之人”的定性似有欠妥当。想通过排比句式加强文气,凸显阿长身份的卑微,命运的酸辛,作者的同情(无绰号并不能反映“卑微”“酸辛”“同情”),这无可厚非,但一定要注意准确的措辞:阿长有自己的姓氏,却被人遗忘;有不算名字的名字,却被人轻描淡写地遗弃;有过继的儿子,却无法长相厮守;有追求情爱的欲望,却因矮而黄胖,青年时代就开始守寡……建立在准确基础上的感动才是真正深邃的感动、绵长的感动。

三、阿长印象之二:不耐烦,憎恶

1.总体把握作者对阿长的不耐烦、憎恶

请学生阅读第1—18自然段,以“我讨厌阿长,因为 ”句式说说各自的见解。

2.细节赏析:竖手指

当学生说“讨厌阿长用二手指指指點点”时,教者请学生模仿,并评价这个描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让人讨厌的却又闪闪发光的金手指,其影响不亚于孔乙己的‘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不亚于杨二嫂的圆规姿势”。

3.细节赏析:睡姿不好、喜欢告密、规矩繁琐

屏显: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师:这里有一个“摆”字,什么时候会用到“摆”字?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生:摆书,摆桌等时候会用“摆”,这表明在“我”的心里,阿长根本不是一个人,只是一个东西,极写出“我”对阿长的讨厌。

师:言“厌”不写“厌”,这是高手。

生:还有“推他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阿长简直就是一死猪!

师:骂“猪”不言“猪”,骂得绝妙。

生:“我”讨厌阿长,因为她总喜欢告密。“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这个“就”字表明“我”认为“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是正当行为,阿长不该告诉母亲。

师:呵呵,喜欢玩是孩子的天性,鲁迅在《风筝》里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生:“我”讨厌阿长,因为她会很多规矩。而“我”对此是“不耐烦的”,这可见“我”对它们嗤之以鼻。“我”最高兴的时节是除夕,而阿长却要在这个时刻折磨“我”,从“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看出“我”是相当厌恶阿长的。

师:现在我们看屏幕。将这段文字和课文第六自然段进行比较,看看之间有何区别?

屏显:辞岁之后,将从长辈那里得到的红纸包着的压岁钱放在枕边,我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着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想到天明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

生:课本的句子多,屏幕上的句子少。

生:课本的句子短一点,屏幕的句子长一点。

师:那鲁迅为什么不用长的句子呢?(生迟疑)我们将原文和屏幕上的文字都读一读,看看能否找到长句和短句在表情达意上的区别?(引导学生读)

生:感觉长句很拖沓,没有短句读起来有激情。

生:短句的节奏感也强一点。

生:我觉得原文的“红纸包着,放在枕边”“睡在枕上,看着红包”在停顿之间有一种动作感,有一种似乎怕丢失红包而不停地看着红包,还有想着拿红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喜悦心情,这就与后文“想到天明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相一致了,而改动后就很难有这些味道了。

生:短句更加口语化,更能表现出鲁迅非常期待除夕的心情。比如“睡在枕上,看着红包”中间的逗号就把一“睡”一“看”都突出了,体现出“我”因激动兴奋而睡不着的心理,但去掉逗号似乎就不那么明显了。

生:文中的语言有点画面感,读了一句话我们好像就看到了一幅画,鲁迅把每一个动作都放大了。

师:好像电影镜头对不对?特写的镜头。

生:嗯。

师:短句既凸显了相关部分,又更加符合人物那时那刻的内心活动,还使得言语有了节奏感与画面感,镜头感十足,那这种长句与短句的区别给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发呢?

生:文章的语言应该根据人物的内心情感去选择句子的长短。

生:句子的长短或组织应该考虑语言环境。

师:是的,短句有短句的好处,长句有长句的妙处,比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文中每一个句子都很长很长,长得如一条河流,这与他要表达的愁思是一致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啊。只有选用合适的句子才更有利于表达人物的情感。我们一起读这段文字,去感受鲁迅当时激动、兴奋、而又轻松、陶醉的心情。

(生读):正当我做着美梦的时候,阿长进来了。

屏显: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然而她进来,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

师:“然而”是什么意思?

生:是“但是”的意思。

师:这个“然而”用得妥当吗?

生:前面讲“我”的喜悦的心理,后面说阿长进来,前后没有转折,好像不妥当。

师:那为何又用了呢?(生迟疑)阿长进来后,我的感觉是?

生:是不开心。哦,这个“然而”实际上是写“我”从开心到不开心的心理变化,表现了“我”对阿长的讨厌。

师:此时,作为鲁迅,你会在心里说什么呢?

生:哎呀,怎么又是阿长啊!她来肯定没好事,真是煞风景,真扫兴!

师:请你以这样的心情读一读这个句子。(生读)还有讨厌阿长的地方吗?

生:阿长的睡姿很讨厌,“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仍然看见床中间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真是无法可想了。”

师:好的,我们看这段文字:

屏显: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仍然看见床中间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真是无法可想了。

师:一起读一下。这种讨厌的情感强烈吗?

生:从“无法可想”四字可以感到强烈的厌恶。

师:那我们再读一下这段文字,比较一下哪个更强烈?

屏显: 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师:现在可以在讨厌前加什么词?

生:非常讨厌,超级讨厌。

师:理由?

生:“但”和“却仍然”写出了阿长在“我”母亲和她谈话后,睡相依然不改,一个“满”字写出了阿长睡觉侵占了全床,而“还”字写出了她变本加厉,不但不改,甚至侵占了“我”的身体。

生:“这实在”三个字写出“我”的忍无可忍,所以当时是无比的讨厌了。

师:你可谓是少年鲁迅的知音,奖励你把这个句子再用情读一次。

【评析】本环节是对文本“抑笔”的深入鉴赏。从按所给句式概括内容,到抓关键词悟情,再到还原比较长短句式、以及虚词的表现力,教者极尽形式变化之能事,引导学生由粗入精,由浅入深地体悟,而语文学习方法亦渗透其间,努力做到了循循善诱,一片化机。

一是“思維扶手”的提供非常及时、给力。教者与学生的对话看似信马由缰、散漫无极,实际上是极有规范和挑战的思维冲锋。规范表面上成了障碍,实际上却化作了思维的扶手或缰绳。“我讨厌阿长,因为 ”,此句式成了内容概括的扶手,便于学生思维的迅速集结和比照;“此时,作为鲁迅,你会在心里说什么呢”,此问是补写的思维扶手,便于引领学生完成文本空白的还原,实现与童年鲁迅厌恶之情的彻底融合;而将阿长占床文字抽去虚词的比照鉴赏,更是将厌恶之情的具象把握,文字表现的巨大冲击力推向了极致。文学创作中有“陌生化”“情感的直觉造型”之说,教者设计的语段比照,也可以说是思维磨砺中的陌生化表现手法,或者说是思维的直觉造型。

二是注意在知识的辨正中深化对形式秘妙的认识。如故意将童年鲁迅憧憬新年的那段文字以长句式呈现,让学生对照原文,比较优劣。当学生围绕短句式发现“读起来有激情”“节奏感强”“有画面感”等优点而开始贬低长句式时,教者在小结时提醒——短句有短句的好处,长句有长句的妙处,只有选用合适的句子才更有利于表达人物的情感,这种点拨,可谓最冷静的知识辩正,最及时的审美引领。比之非指导性教学的一味放羊,还有伪生本主义的一味赞美,显然更具智慧和责任感。不过,用《听听那冷雨》作长句式成功运用的例证,对初中生来说可能会很茫然,何不让学生自己回忆,用他们熟悉的文章作证呢?

三是将篇性特征的开掘与心灵秘密的揭示紧密结合。这似乎成了教者与学生对话中一以贯之的两条线索。散文教学中,注意作者心灵秘妙的揭示,似乎不难,但是将之与篇性特征的开掘结合起来,当下还很罕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者探索的新意显得熠熠生辉。比如,引导学生从“摆”字看到阿长的“物性”,从“推他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一句中,看出阿长的“猪性”,从而深切体悟到了童年鲁迅内心的厌恶达到了何种炽烈的程度,进而对其外冷内热的措辞,也有了具象而深刻的感知。

(未完,待续)

————————

参考文献

①郑家建:《藏在纸背的眺望》,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

[作者通联:大理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阿长短句长句
短句,让表达更丰富
高铁阿长过生日
短句—副词+谓语
短句—谓语+宾语
吼唱在关中大地上的“秦腔”——论小说《白鹿原》中长句和排比句的秦腔韵味
鲁迅《阿长与》的真情之美
英语长句译法新探
——意群—动态对等法
长句变短句方法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