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体悟品“嘉肴”
2017-04-22王健龙
摘要:《虽有嘉肴》是一篇议论性哲理散文。执教中应选择合理的教法,力避传统的议论文的教学思路和串讲的方式,代之以多角度的诵读品析和情感体验活动,将有声朗读和无声品读与情感体悟有机融合,使学生能够扎实有效、静心深入地走进文本,从中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和哲理之美,進而掌握个性化解读文言散文的方法。
关键词:诵读;品味;体悟
《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是一篇议论性哲理散文。文章语言凝练,音韵优美,短小精悍却内涵丰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值得很好地诵读品味,领悟欣赏。因此,巧妙的设计、精心的组织、多方调动方能让学生品味“嘉肴”,领悟“至道”,观照自我,获得教益。
一、多角度诵读,感知大意
对于《虽有嘉肴》这一文质兼美的古代文化精华,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方能让学生熟读深思。初读品美韵,让学生在自由的、大声的、摇头晃脑的合作朗读当中,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句式的整齐之美及音韵之美,读出文章思路的清晰之美、文势的流畅之美、层次的递进之美、文气的贯通之美,让课堂充盈古诗古韵,让学生体味文言文高贵典雅的精神气质。
当然,这些读不是孤立的,它还应与词句理解、情感体验有效融合,努力体现训练的层次性,以达到解读文意、感悟人生之目的。正因为如此,让学生细读文本,互相合作,读出大意, 其形式不仅仅是口诵,而应是多种器官协同,增强刺激,使学生注意力相对稳定,提高其感知与记忆效果,强化情感熏陶。而小组PK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子的理解有了更深刻印象,而且可以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还有助于培养文言语感。此外,对照幻灯片再读译文,并将它与自己的理解相比照,在诵读、比较中再次强化对文言知识的积累。真正做到简简单单学语文,实实在在学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
二、激发体验,领悟至道
文言文教学中“言”的解读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注重这一点,那么其中“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就很难领略到了。因此,我主张引导学生在理解“言”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方能把自己想象成作者,身临其境,融入自己的感受,体会“文”的智慧之美,步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达成感情共鸣,获得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实现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领悟。
要实现上述目标,课堂教学应致力于引导学生潜心体会,让他们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界。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体验,要珍视和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此,课堂设计第三层次的读悟就是要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积累,读出文章中的那个 “我”。也就是说,从文章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某一句话,联想起学过的某一句古诗文。具体要求是:先默读课文,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从下面三个问题中任选一个进行思考,再与同学讨论交流:
1. 读了本文,你想到了哪一篇与本文内容相近的古诗文?
2.联系学习生活实际,看看哪一句话说到你心坎里去了?
3. 仿照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写(或说)一句话,表达你对学习生活的某种认识和理解。
三个问题,三个层次,观照到不同层面的学生。既有知识积累,又有语言学用,更有情感的熏陶体悟。不管是哪一个问题,所有指向都集中在“切己体验”和激活思维上。像“虽有良药,弗食,不知其效也;虽有良策,弗施,不知其好也。”“虽有美景,弗赏,不知其秀也;虽有好诗,弗品,不知其妙也。”“虽有好友,弗交,不知其诚也;虽有良师,弗从,不知其贤也。”“虽有美酒,弗饮,不知其醇也;虽有良言,弗听,不知其善也。”这些仿写的美句,内蕴深刻,不仅体现了学生对文意的独特理解,而且借助仿写活动巧妙地表达了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凸显了文章“实践出真知”的主旨。这比单纯的把文章的观点生硬的灌输给学生效果要好得多。
三、适当迁移,观照自我
好文章总是富有启示性的,《虽有嘉肴》也不例外。隔着两千多年的时光,我们仍能看到作品中闪耀着的智慧之光,它仿佛在向一代代的人诉说着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并让我们自然的联想到身边的人和事,甚至还会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正因如此,这篇文章就有了普遍意义,也就具有了穿越时空的永恒的魅力。基于这个原因,我趁势拓展了一些《学记》中关于学习的名句,要求大家把下面几句话当作一面镜子,看能不能折射出我们学习中的不足。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要广泛交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课上,学生大声朗读,用心品读这几句名言,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然后思考交流。在交流互动中,观照自己的得失,不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让阅读真正成为生活空间的拓展、生命的开发、心灵的提升;真正体现出阅读使人们由奴役通向自由的那种独特价值。
有了前面不同层次的读悟铺垫,学生已经是感慨良多,反思与收获多多。课堂即将结束时,我再让学生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齐背课文,很多学生都已然熟读成诵了。
总的说来,为了教好《虽有嘉肴》这篇议论散文,笔者认真研读文本,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选择了合理的教学方法,以多角度的诵读品析和情感体验活动,将有声朗读和无声品读与情感体悟有机融合,使学生能够扎实有效、静心深入地走进文本,从中感受和体验到文章的哲理之美,进而掌握个性化解读文言散文的方法,收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样设计,既抓“言”,又抓“文”,真正做到因文悟道,因道悟文,言文合一。其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品读绿色文言的同时,传承古典文化,感悟哲理人生,实现自我完善,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我国传统经典的热爱之情和学习兴趣,努力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作者简介:王健龙(1965—),男,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特级教师,省级名师,全国中语第五届十佳教改新星,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