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小镇: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017-04-22朱松琳

决策探索 2017年7期
关键词:小城镇小镇特色

朱松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经历了世界上历史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过程,城市发展可以说是波澜壮阔,2016年,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7.35%,在此基础上国家还制定了2020年的发展目标,即城镇化率达到60%。

迅速兴起的大大小小的城市在集聚生产要素,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由于城镇化很大程度上是在各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间自然形成的,缺乏明晰的战略规划引导,带来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发展比较快的大型、特大型城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房价极高,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形成了二元结构,既不利于培育稳定、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又造成了新老居民之间基本权益的不平等;更重要的是城市结构布局不合理,城市总量明显偏大。由于资源分配不平衡,在城市群内部行政区划常常扭曲了资源的合理配置,繁华的都市往往被周边贫穷的农村所包围,形成了经济发展的巨大的落差。

如何解决当前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呢?实践证明,特色小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大城市相比,特色小镇的好处主要在于:位于城乡接合部建设特色小镇,有利于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实现城乡产业融合,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精致、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完善配套的医疗、教育等服务设施的小城镇居住的生活质量将会优于大中城市;还有利于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链,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释放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吸引一批企事业单位从中心城区转移到特色小镇发展,有效破局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大城市病”和中小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如何实现更好的发展,以及乡村怎样避免走向衰败。

今年两会上,“特色小镇”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而去年7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2020年前,将培育1000个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

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各地的特色小镇建设热潮仍将持续。

特色小镇:从浙江走向全国

特色小镇是指具有明确产业定位与文化内涵,生产、生活、旅游、居住等功能叠加融合,呈现产业特色化、功能集成化、环境生态化、机制灵活化,具有明确空间边界的功能载体平台,按照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特色小镇应具有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征。

国内的特色小镇缘起于浙江,浙江把建设特色小镇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路径,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新样板,树立了新标杆。

2015年1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批示:从浙江和其他一些地方的探索实践看,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同一天,李克强总理批示:认真总结浙江在探索中形成的有益经验,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创新机制,走出特色鲜明、产城整合、惠及群众的新型小城镇之路。

随着中央领导的系列批示指示以及国家各部委的积极推进,特色小镇与小城镇建设得到了全面发展,从浙江走向全国。

特色小镇建设此轮大火始于浙江,但特色小镇并非浙江原创,北京、天津、黑龙江、云南、江西等地都曾提出建设特色小城镇并在持续培育。

2016年2月份,国家发改委出面组织了一场关于特色小镇建设的专题发布会,浙江、贵州两省特色小镇建设具体负责人谈了相关经验,浙江、贵州被视为特色小镇发展的典型地区,伴随中央的肯定与推广,特色小镇迅速蹿红,多地开花。

各具特色的小镇建设

由于地域辽阔,各地经济背景迥异,特色小镇在不同省份、地方也有不同的模式和界定方式,2016年8月份,中央要求各省上报首批特色小镇推荐名单,各省(市、区)推荐共计159个名额。最终,在各地推荐的基础上,经专家复核,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及住建部共同认定得出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

根据住建部发布的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结合住建部推荐工作的通知,特色小镇的类型主要有工业发展型、历史文化型、旅游发展型、民族聚居型、农业服务型和商贸流通型,经过整理分析,旅游发展型的特色小镇最多,共有64个小镇上榜,占比达50.39%;其次是历史文化型的特色小镇,共有23个小镇上榜,占比达18.11%。

从这些数据来看,国家更支持旅游发展型和历史文化型的特色小镇建设,一方面,旅游发展能更大限度地合理开发利用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提升当地的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中华上下五千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很多地方并未注重保护、合理开发,历史文化型的特色小镇建设,能够深入挖掘中国文化,有利于保护我们的文化,使其更好地传承下去。

遵循“特色牵引、市场主导、产业支撑”为原则的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经过探索,各地已经成功涌现不少富有产业支撑、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的活力无穷的“特色小镇”,他们依托原有的产业优势、历史人文积累和独特山水禀赋,已经呈现勃勃生机,有望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突围的领头羊。

一是瞄准“互联网+高端产业”承接创业创新。如杭州的梦想小镇、云棲小镇,依托杭州信息产业和互联网先发优势,来自天南海北的创业者、大学生、创投基金、孵化器都在这里集聚。“特色小镇以其产业独特、服务优质吸引创客集聚,让涌动的众创项目落地生根,反过来助推小镇扬名立万。”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翁建荣说。

二是通过搭建制造业升级平台牵引转型。如镇江航空创享小镇、吴兴美妆小镇,立足当地优势产业,引入研发、设计等高附加值的产业环节,改变原有块状经济重生产轻设计、重数量轻品质、重代工轻品牌的现状。濮院毛衫时尚小镇吸引了世界各地高端设计人才落户。“这里产业基础强,有大数据研究院、时尚设计中心,设计师发展空间很广阔。”曾是范思哲品牌设计师的70岁意大利设计师莫拉罗在濮院开办了高级设计师培训班。

三是挖掘传统经典产业或独特山水风景赋予的文化内涵。青瓷小镇、古琴小镇、黄酒小镇等承载沉甸甸文化记忆的特色小镇快速发展,融入现代的体验、溯源、参观等多方位元素,使历史经典产业和自然山水风光在新时期重塑辉煌。“振兴、传承历史经典产业不光具有经济意义,更是保存文化记忆的必需。”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穆荣平表示,特色小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佳体现。

政策发力,助推特色小镇快速发展

特色小镇的理念一经提出便如火如荼,以浙江省为首,各地纷纷出台政策和规划力推特色小镇建设。

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由各地先行办理农用地转用及供地手续,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省里按实际使用指标的50%给予配套奖励,其中信息经济、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类特色小镇按60%给予配套奖励。对全省具有示范性的特色小镇,省给予一定的用地指标奖励。特色小镇在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其规划空间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财政部分,前3年全额返还、后2年返还一半给当地财政。

贵州:各市(州)、试点县加大本级财政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支持力度,在年度财政预算时安排小城镇建设发展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支持试点县小城镇建设发展。

河北:省级财政用以扶持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平台等专项资金,优先对接支持特色小镇建设。鼓励和引导政府投融资平台和财政出资的投资基金,加大对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和产业示范项目支持力度。省、市(县)美丽乡村建设融资平台对相关特色小镇的美丽乡村建设予以倾斜支持,对符合中心村申报条件的特色小镇建设项目,按照全省中心村建设示范点奖补标准给予重点支持,并纳入中心村建设示范点管理,对中心村建设示范县(市、区),再增加100万元奖补资金,专门用于特色小镇建设。

辽宁:研究制定相关配套优惠政策,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支持特色乡镇建设。列入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并可推荐申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镇。省财政通过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持各地推进特色乡镇建设。

山东:从2016年起,省级统筹城镇化建设等资金,积极支持特色小镇创建,用于其规划设计、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鼓励省级城镇化投资引导基金参股子基金加大对特色小镇创建的投入力度。

福建:新增的县级财政收入,县级财政可以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特色小镇建设。发债企业1%的贴息,省地各承担一半。50万元规划设计补助,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各承担25万元。

重庆:加大市级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投入,调整优化市级中心镇专项建设资金,重点支持特色小镇示范点建设。特色小镇示范点建设项目打捆纳入市级重点项目。

陕西:重点示范镇每年省财政支持1000万元,文化旅游名镇每年支持500万元。

四川:从2013年开始,连续3年,每年启动100个省级试点镇建设。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试点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提升试点镇的承载能力和吸纳能力。市(州)、县(市、区)财政也要安排专项资金,加大投入。

明确培育理念 实现融合发展

特色小镇,顾名思义,其“核心”和“灵魂”就在于“特”,包括资源秉赋特色、区位环境特色、历史文化特色、产业集聚特色等。在打造特色小镇的时候,一定要坚持特色鲜明、因地制宜的原则,明确培育理念,实现融合发展。

3月2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召开了全国特色小镇培训会,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明确特色小镇培育理念、方法和路径,坚决不能违背初衷。会议还针对小城镇建设中的问题提出了10项基本要求。一是坚持小城镇大战略,加大投入,扭转重城轻镇的观念。二是坚持有重点发展,科学确定重点镇和特色小镇,合理控制数量,有序有效推进,避免重点镇、特色小镇培育工作一哄而上。三是坚持有特色发展,培育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防止产业发展跟风。四是坚持有特色建设,尊重山水环境和原有街区肌理,控制建设高度、密度和体量,突出特色风貌,避免千镇一面。五是坚持乡村中心主要职责,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防止脱离农村、农业和农民。六是坚持产业市场主导,以就业为基础规划人口和用地,力求项目空间落地,避免盲目造镇。七是坚持集约节约,科学确定镇建设总体规模,防止工业、商业、旅游、文化等大型项目建设规模过大,强化依规建设,防止违法违规圈地搞开发。八是坚持以人为本,将更多土地、资金投入生活区建设,合理减少工业用地,降低工业园区道路和绿化美化等建设标准,避免建设宽马路、大广场等形象工程。九是坚持突出文化与内涵,注重挖掘展现本地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文化遗产,让文化成为重要发展力和发展目的。十是坚持多规合一,统筹确定建设项目,提升规划的实用性。

由于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与会相关专家还建议,在衡量与检验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可行性与成长性方面,要全面细致地确立起市场效益的标准,不能只看静态效益,还要看横向纵向比较后的动态效益;也不能只看即期效益,要用变化发展眼光看长远效益。

第一,保持小镇特色的鲜明性。

特色小镇的特质在于特色,其魅力也在于特色,其生命力同样在于特色。因此,保持小镇“特色”的鲜明性,是打造特色小镇的首要原则。比如地域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和风格的独特性。不同区位、不同模式、不同功能的小镇,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都需与其产业特色相匹配,一镇一风格,不重复、不趋同,确保特色的唯一性。

第二,保持乡土文化的原生性、鲜活性。

乡土文化是“小镇文化”的内核,也是小镇最有魅力的元素之一。只有外壳,而无鲜活乡土文化内涵的小镇是难有生命力的。所谓“原生性”和“鲜活性”,是指用独特的自然风貌、生活习俗和人的生产劳动等社会性生态元素,诠释小镇文化传统。只要善于开发、善于利用,就一定能够让小镇散发诱人芳香。

第三,务求与产业发展相融合。

国内外许多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特色小镇的打造,必须结合产业规划统筹考虑,这样才能有望保持小镇持久的繁荣。一个有活力的产业,能凝聚人气,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同时能促进就业、繁荣市场。应选择适合小镇发展方向的产业做强做大,逐步发育成为小镇发展的有力支撑。

第四,赋予小镇生态旅游功能。

与传统小镇相比,特色小镇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它不是简单地作为一种聚居形式和生活模式而存在,同时还是一种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和贸易、休闲、度假的场所。因此,从道路、交通、环境、建筑风貌,到功能布局、各类设施,从休闲、娱乐,到餐饮、商贸,在充分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外,一切要从打造生态旅游小镇的思路出发,精心打造,务显“特色”,使生态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成为小镇赖以发展的产业之一,为小镇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

第五,堅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落脚点和归宿点。

特色小镇的建设,不是标新立异,不是政绩工程,其根本目的是为改善民生。因此,小镇的打造不但要体现现代化、生态化,更要体现人性化。小镇的发展模式,不但要服务于建设大局,更要为百姓生活谋利益。由于特色小镇一般选择远离现有繁华城镇,因此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商业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等,都要服从于人性化的设计。只有把改善群众生活作为打造特色小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才能体现小镇打造的真正价值,创造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特色小镇。

总之,小城镇是农业经济的中心,是城市化人口的蓄水池,是城乡沟通的桥梁,是新一轮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关键载体。小城镇还是“三农”政策落地的支点,是缓解农村“三留”问题的突破口;以特色小镇政策为起点的新一轮小城镇建设可能为整个供给侧改革释放庞大的内需和势能,更可能是继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新一轮制度改革的起点。

猜你喜欢

小城镇小镇特色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特色种植促增收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