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圣陶编刊特征研究(1927—1949)

2017-04-22高婷倪桓范艳芹

出版广角 2017年4期
关键词:小说月报叶圣陶刊物

高婷+倪桓+范艳芹

【摘 要】 叶圣陶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更是著名的编辑出版家,其编辑活动长达60余年,而在商务印书馆及开明书店作为职业编辑的从业时期,更是叶圣陶形成刊物编辑理念和主张的关键时期。本文以叶圣陶在商务印书館及开明书店时期(1927—1949)的编刊实践为视角,以期间其以上述两所出版机构为阵地主编(编辑)的《小说月报》 (1927—1929)、 《妇女杂志》 (1930—1931)、 《中学生》 (1931—1937)、 《月报》《新少年》(后更名为《开明少年》)等5本刊物的编刊因由、刊物类别、稿件来源为对象,对这一阶段叶圣陶的编刊特色与规律进行了总结。

【关 键 词】叶圣陶;编刊;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

【作者单位】高婷,南京审计大学期刊社;倪桓,南京审计大学;范艳芹,南京邮电大学期刊社。

叶圣陶的编辑出版活动开始于中学时代(1904年)编辑的油印刊物《学艺日刊》,其编辑生涯前后长达60余年,而其编刊实践主要集中于成为职业编辑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进入商务印书馆成为一名职业编辑开始到追随章锡琛转战开明书店,期间,叶圣陶共编辑数十本期刊。就期刊业而言,叶圣陶从事编撰出版的方式主要有3种,其一是由他直接创办或复刊,如《新少年》半月刊、《中学生战时半月刊》等;其二,是由之担任主编或编辑,如《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其三,是由他担任编委,如《太白》半月刊、《国讯》旬刊等。

1927—1949年是叶圣陶编刊生涯的活跃期,这期间其除在业余为中国济难会、中国文艺界抗敌后援会主编《光明》《笔阵》等会刊外,从主编《小说月报》开始,至新中国成立前,其依托商务印书馆和开明书店主要编辑(主编)过《小说月报》(1927—1929)、《妇女杂志》(1930—1931)、《中学生》(1931—1937)、《月报》《开明少年》等5本刊物,且这些刊物在编撰因由、刊物类别及稿件来源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和特征。

一、编刊实践的时代性

综观叶圣陶的编辑出版生涯,其编辑出版活动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而不断发展演进,尤其是在成为职业编辑后,其编刊活动却总与时代发展契机不谋而合,不仅接编刊物体现出明显的时代性,而且刊物的内容选择也时刻都在反映时代的诉求。在此基础上身为主编的叶圣陶顺应时代需求对刊物进行内容、形式的革新,形成独特的编刊实践。在叶氏之前,《小说月报》原由郑振铎主持,而其因“四·一二”政变风波出国避难,使得代编之责旁落叶圣陶之手。无独有偶,《妇女杂志》却因原主编杜就田的辞职而群龙无首,杂志也随之也沦为“征文杂志”,编辑出版细节问题频发,“为挽救这份民国时期最重要的女性刊物于颓势,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局决定委派叶圣陶出面主持大局。”[1]在叶氏的主持下,《小说月报》的内容一改前期创作、文论、译丛等内容庞杂的现实,《妇女杂志》创刊之时,在发刊词中早已明确指出:“今者妇女杂志发刊,应时世之需要,佐女学之进行,开通风气,交换知识,其于妇女界为司晨之钟,徇路之铎”[2]。叶氏主编《妇女杂志》期间更是顺应不同时期,社会各界对女性关注点的变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契合时代和读者的需求。例如,面对传统女性教育“三从四德”的守旧观点,叶氏认为女学实质与国家危亡息息相关,因而必须重视女性的现代教育。基于此,《妇女杂志》便发表了强调基于男女平等的女性化教育的文章《女子教育的出路》。

叶圣陶与《中学生》的相遇也同样恰逢其时。1930年,《中学生》杂志创刊的初衷是弥补学校教育的缺憾和弊病,并遵循“替中学生诸君补校的不足;供给多方面的趣味与知识; 指导前途; 解答疑问;且作便利的发表机关”的宗旨,当时的叶圣陶虽在商务印书馆供职,但由于与夏丏尊等开明书店同仁关系交好且与之拥有共同的教育出版理想,加之叶本是《中学生》“中学生劝学奖学金”委员,且是杂志的主要作者,自然使得转赴开明、编辑《中学生》成为应然之举。正如1931年《中学生》二月号的编辑后记所言:“新年号声誉大好,初版立刻售完,现已再版五千册了。我们为欲使本志更完善起见,已拉得叶绍钧先生加入为本志的主干,从三月号起就由叶先生负责编辑。”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统治使得青年处于“彷徨于分叉的歧路,饥渴于寥廓的荒原”状态,涉世未深的青少年难以辨别纷繁多样的社会现象和思想流派的现实,使得思想意识引导成为其迫切的需求。基于此,叶圣陶正是通过《中学生》的编辑实践,“采取巧妙的方法,宣传新思想,介绍新知识,引导青年顺应历史潮流不断向前”[3]。在叶圣陶的组织下,《中学生》曾专门开辟信息栏目,对国内国际重大事件进行介绍,并约请权威人士撰文深入分析,深受青年喜爱。除了国家大事,其对青少年的个人大事也予以关注。如杂志曾发表《中国现在中学生的出路》《升学与就业特辑》《中学生需要怎样的课外读物》《青年与性育》等诸多文章对青少年面临的升学、就业、恋爱等问题展开讨论,以提供切实的教育和引导。正如胡绳所说:“那时《中学生》虽然不是直接鼓吹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但是在促进青年思想进步,推动进步文化方面,确是起了积极的作用。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叶老和其他几位先生为培植这个杂志花了很多心血,他们的功绩是不可埋没的。”[4]

抗战的爆发迫使各大书店内迁,《中学生》也不得不以停刊收场。而此时的国民政府却推行尊孔读经为宗旨的学校教育,“基于对学校教育和国民政府举措的不满,分居内地的开明人希望恢复因抗战爆发而被迫停刊的《中学生》”[5]。在叶圣陶、丰子恺、胡愈之等为代表的文化学人和编辑的努力下,《中学生》得以复刊,并在形式和内容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以适应抗战的形势和青年的教育需求。为适应抗战的时代需求,《中学生》首先在形式上发生了改变,其一,发行周期的变化,即由月刊改为半月刊,以满足战争时期即时的信息需求;其二,刊名的变化,即由《中学生》演变为《中学生战时半月刊》,体现鲜明的时代特性。从内容上来看,为配合抗战形势,杂志主要围绕“救亡”和“启蒙”两个主题来展开内容书写,随即便推出了“讲坛” “半月时事分析” “时事特写” “战时社会及自然常识”等与抗战紧密相关的栏目内容。正如编辑欧阳文彬所说,《中学生》不断跟随时代潮流发生改变,由初期的偏向文化学习转向以团结抗战、民主进步为主导的思想政治宣传,遵循着启蒙与救亡的双重价值逻辑 [6]。

与《中学生》同时代的《新少年》是为指导初中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文化学习而创办的,叶圣陶不仅是刊物的创办者,也是重要的编撰者。叶氏编创该刊的重要目的是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增长见闻,弥补少儿課外阅读不足的缺憾。为此,以叶圣陶为代表的编撰者从扩充阅读容量出发,开辟了系列板块和栏目,力图满足少儿多样化的需求。面对不断变动的国际国内时事, 《新少年》开辟了“少年阅报室”专栏对时事进行及时准确的分析讲解;为满足少儿的文学阅读需求,《新少年》不仅连载与少年年龄段相当的文学作品,帮助其寻找文学养分,并借此引发社会对少儿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如茅盾的《少年印刷工》就是如此,此外还刊登连载多种符合少儿需求的其他文学形式作品。面对少儿对于文章写作的苦恼,为此《新少年》专门开辟“文章展览”专栏,由叶圣陶选取现代作家中的上乘之作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分析,以期提升读者的阅读写作技能;为普及科学知识,刊物每期均会刊登一定科普文章,如《电视的成功》;为提高少儿的艺术趣味,刊物每期均会刊载画作大家的书画作品,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增进少儿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正因为《新少年》紧跟时代的脉搏与少年的文化需求,并且注重内容的优质与印刷形式的精良,当时每期就达到了2万份的销量。抗战的爆发使得《新少年》的出版发行被迫中止,而少年的文化需求却一直存在,抗战胜利后,面临同名刊物的出现及少年需要加以引导的迫切需求,叶圣陶等便改刊名为《开明少年》,并延续以前《新少年》的风格,以期“帮助青少年理解一切,认识一切”,正如其在发刊词中所言,“读这本杂志的少年们至多不过十三四岁,读者诸君是少年,我们愿意诸君个个作开明的少年”[7]。因此,为了重拾对于抗战的记忆,复刊的《开明少年》秉承开明书店“开明派”的认识所处的现实的宗旨,从多角度刊载了不少反映抗战时期国内国际真实状况的报道和评论性文章。

二、刊物类别的综合性

从辛亥革命开始,中国期刊的内容开始逐渐由综合性向专业性方向转变 [8]。在叶圣陶的编刊生涯中不乏专业性的文学期刊、女性期刊等,在其成为职业编辑前主编的我国第一个新诗专刊《诗》月刊就是其中代表。而这一阶段由之主编或编辑的刊物却都是综合类。尽管从名称和受众对象上而言,叶所编刊物虽说具有明显的文学、女性、青少年指向,似乎是专业性期刊,而实则不然,从内容上考察,这些刊物都是综合性。20世纪30年代是我国书刊出版的繁盛期,综合性杂志出版的兴盛与“杂志年”状况的出现不谋而合,当时的情形是“一个月内近千种的杂志,每天平均二三十种出版”[9],这也导致了不少杂志质量低下、娱乐性强,内容低俗。正如鲁迅在杂文《零食》中所言:“出版界的现状,期刊多而专书少,使有些人发愁,小品多而大作少,又使有些人发愁”,这部分缘由是上海人本就有吃零食的习惯,其中有些综合性杂志就是“消闲的零食”。[10]而叶圣陶主编或编辑的刊物却始终秉持为读者服务的编辑理念,从信息量和人文内涵双重维度入手,突出刊物的特色和优势,在期刊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作为唯一的一份文摘类的综合性月刊,《月报》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文献性较强的文摘类刊物,它“对于文化积累便于读者以后查阅方面的效应——也即是文献性,十分突出,它的永久保留价值显然比其他刊物更大”[11]。《月报》不仅栏目众多,而且信息量庞大,在当时颇受读者青睐,作为“文艺”栏目主编的叶圣陶在其停刊后仍对其有所提及。其在给上海友人的信中提及《月报》时说,“此间书摊头看看,薄薄的杂志很多,皆匆促写成,语多一律,毫无足看。一般读者颇牵记《月报》,无奈《月报》无法应读者之热望矣”[12]。这也足见《月报》的市场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作为看似专业性期刊的两份综合性刊物《妇女杂志》和《小说月报》是叶圣陶在编刊生涯中的短暂相遇,不过这两份刊物在我国期刊史上均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女学校长朱周国真在为学生推荐妇女报刊时,《妇女杂志》是唯一所选,认为众多杂志,“惟《妇女杂志》趋重实用,为最合女子之心理。高等小学以上学生,倘能手此一编,日事研究,则利益殊非浅鲜也”[13]。学校订阅的妇女报刊也以《妇女杂志》为主,正如教员陈亦秦所说,在校阅读的书报中,妇女类报刊仅《妇女杂志》一种[14]。创刊历史长达17年的《妇女杂志》是“中国妇女报刊史上第一份历史最久的大型刊物”[15]。《妇女杂志》历经几任主编,在叶圣陶的主持下更是在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上进一步增强。作为一份大型综合性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在注重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的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同时表征出明显的时代特性。正如商金林所说,叶圣陶主编时期的《小说月报》既注重创作,又注重理论研究,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既力图客观全面反映人们所处的特殊时代,又尽最大努力将创作者主观层面的所思所感加以披露,形成了其独有的丰富性。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创刊最早的文学期刊,《小说月报》也终被认为是文学期刊史上发行时间最长且发行量及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刊物。“长辈以《妇女杂志》作为礼物,馈赠爱读书的女性晚辈;女性晚辈,将《小说月报》及《妇女杂志》作为送给长辈的礼物,可见该杂志在当时是颇受好评的。”

作为同为以青少年为主要读者对象的综合性刊物,《中学生》和《新少年》在开明书店及期刊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两者似乎遵循着相同的命运轨迹,同在抗战爆发前创刊,抗战爆发后又告停刊,后又以《中学生战时半月刊》和《开明少年》(再继续找《新少年相关文献》)名称复刊,继续发挥对于青少年的积极引导和教育作用。《新少年》在创刊号上就明确指出自身在教导青少年认识社会、欣赏文艺、了解自然三方面的使命,更名后以《开明少年》复刊后更被众多学生和家长称为“子弟杂志”和“课余良伴”;而几经波折、至今仍在出版的《中学生》的知识性、趣味性、栽培性等鲜明特色,“对于中学生,它仿佛是一部分期出版的小型百科全书,中学阶段应知应会的各科内容,凡属应有,几乎尽有”[16]。

三、稿件来源的精英化与平民化

作者资源既是期刊编辑业务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期刊品牌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与叶圣陶同时代的编辑从业者,大多具有较强的作者意识,如茅盾、邹韬奋、胡愈之等,叶圣陶亦是如此,并且在编刊实践中充分利用自己的多重身份(文学研究会成员、新文学作家、抗敌救援会、济难会、职业编辑)、知名度及人格魅力,集结了众多具有知名度和市场号召力的文人学者,为其刊物稿件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不过,与大多数刊物编撰者的精英化选稿意识不尽相同,叶圣陶却在一面追求稿件精英化以期提升稿件品质和刊物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却通过平民化方式突破常规的名家意识,通过敏锐的嗅觉和观察力,在品鉴稿件质量优劣的情形下,依据稿件质量进行理性选择,并注重提点新人、奖掖后进,拓宽稿件的作者队伍和来源渠道,这种精英化和平民化两者并重的多元方式正是叶圣陶编刊稿件的重要来源。

叶圣陶的稿件来源多元化方式主要体现在作者层面和选稿层面。而这两个层面始终又是紧密相连的。从作者层面来看,作為文学研究会早期重要成员的叶圣陶本就是当时知名文学作家,而在商务印书馆和开明书店几十年的职业编辑生涯,更使其结识了众多各界名家,并与之关系交好且联系密切。为此,叶圣陶经常采取以文会友的方式与文学界名家进行互动,例如在接编《小说月报》的时期内,他便主动邀请鲁迅、陈望道、朱自清、俞平伯等炙手可热的名家撰写稿件,知名作者作为稿件的创作主体,自然形成独特的作者品牌,在此基础上也会产生联动效应,最终形成区隔化的稿件品牌,故而出自名家之手的稿件质量自然而然也是上乘。这种精英化的作者选择方式及选稿模式也是当时编辑出版界的常规模式。除此之外,叶圣陶还注重鼓励新人、奖掖后进,在稿件选择方面遵循公平、公正及以质取胜的原则而不以与之个人的关系亲疏加以判断,因此在他的提点下,许多文坛新人和名不见经传的平民学者开始崭露头角,丁玲、巴金、戴望舒、施蛰存等人在文学领域名声大噪多基于此。例如,初出茅庐的丁玲最初在文学领域造诣并不深厚,而叶氏却依据自身敏锐的文学嗅觉将其处女座稿件《梦柯》放置于文学刊物的头版发表,不仅如此,在此之前,叶圣陶曾多次写信勉励作为新人的丁玲大胆创作,以至于之后其《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阿毛姑娘》都因稿件质量可观而被叶安排于头版发表,这一举措也开创了《小说月报》的先例。之后的丁玲名声大噪,由普通文人转变为文学大家。这种案例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此外,叶圣陶在稿件选择中还立足于培育作者、发现人才的角度,开辟投稿栏目、举办征文活动等方式,鼓励读者创作和投寄稿件。在叶氏引领下,原本并未从事写作、不擅长文字创作的学人改变了固有态度,亦对个人的人生规划产生了新的认知,如在主编《中学生》期间,叶圣陶就开辟了“青年论坛”“青年文艺”等专栏并举办各类征文活动,以兼收并蓄、质优取胜的方式来扩大社会稿件的来源,以至于不少平凡的作者因个人的独特见地创作出高质量稿件而被采纳,从而改变了人生规划。彭子冈、孙源及沈振黄等人,就是在《中学生》举办“征文竞赛” “绘画竞赛”中脱颖而出,后来均成为作家、新闻记者或美术家。

参考文献

[1]刘莉. 短暂的相遇:叶圣陶与《妇女杂志》[J]. 中国编辑,2014(6):18-21.

[2]周振韶. 女学生爱读的书籍[J]. 妇女杂志,1931(2):56.

[3]周秋利. 叶圣陶主编《中学生》(前期)的编辑实践研究[D]. 北京印刷学院,2004.

[4]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 我与开明[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42.

[5]邱雪松. 一切为了青年:论《中学生战时半月刊》[J]. 出版发行研究,2013(11):96-98.

[6]欧阳文彬. 《中学生》忆旧[J]. 读书,1979(9).

[7]叶圣陶. 发刊词[J]. 开明少年, 1945(1).

[8]宋应离. 中国期刊发展史[ 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39.

[9]沈松泉. 怀念张静庐先生[J]. 出版史料,1990(3).

[10]陈江,李治家. 三十年代的“杂志年”——中国近现代期刊史札记之四[J]. 出版史料,1991(3).

[11]陈江. 文摘类期刊史话——中国近现代期刊史札记之三[J]. 编辑之友,1991(1).

[12]叶圣陶. 我与四川[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15.

[13]朱周国真. 女学生自修用书之研究[J]. 妇女杂志,1931(5).

[14]陈亦秦. 余之学校生活[J]. 妇女杂志,1931(11).

[15]徐楚影,陈新段. 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五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51.

[16]刘增人. 商务·立达·开明——《叶圣陶传选载》[J]. 新文学史料,1994(3).

猜你喜欢

小说月报叶圣陶刊物
2022年《小说月报·原创版》总目录
霜的工作
刊物贺词
系列刊物介绍
打的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
生日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