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农业职业教育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2017-04-22吕清华
吕清华
摘要:农业供给侧改革,既是经济供给侧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更是现代农业发展本身的需要,农业职业教育要及时调整知识结构,拓宽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渠道,为供给侧改革培养更多更好的新型职业农民。
关键词:调整;教育结构;推进;供给侧改革
2016年元月,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党和国家在分析当前农业经济新形势后做出的重大举措。2016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明确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农业职业院校承担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历史使命,在农村经济新一轮改革中,要及时调整教育结构,拓宽办学渠道,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一、调整农业职业教育知识结构,助力农业供给侧改革
1、丰富种养植品种,开发深加工技术,拓展供给侧产品链
随着全国经济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已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这一转变的主要特征就是对农产品需求呈现显著的多样化。传统农民获得技能的渠道非常狭窄,主要靠长辈及乡亲的经验传授,技能结构也很单一,只掌握了当地主要农产品的种养殖技術,没有掌握相应的加工技术,提供给市场的产品都是原始的初级产品。这种知识结构最大的弊端是造成了供给侧农产品品种少,供应链短,不能适应市场多样化的需求。统计数据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矛盾:2005-2015年,全国淡水鱼主要产品市场价格长期低迷,养殖户经营举步维艰,与之相反,小龙虾与螃蟹等特种水产品价格出现了5-10倍的增幅,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收益。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大宗水产品产量高,品种单一,市场饱和,而特种水产品市场需求大,生产量少。
农业职业教育要及时调整知识结构,适应供给侧改革的需要。武汉市农业学校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给农民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从2005年起,学校面向武汉市农村农民,开展各种短期技能培训班,每年开办60多期,吸引了近8000名农民来校学习技能。通过实用技术的讲授,丰富了农民的技能结构,农民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及时调整产品生产结构,进行农产品的初、深加工,使农产品供给侧的产品更加丰富,产品链更长,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2、推广现代农业科技,提高产品品质,提升农产品供给层次
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农业职业院校在推广与普及农业科学技术方面要走在社会的最前面,武汉市农校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过去几年,开办了代表最新农业科技的各种培训班近百个,培养科技致富能手近万名。主要有无土栽培技术、光伏大棚栽培技术、生猪生态养殖技术、蔬菜新品种栽培等。通过推广现代农业科技,使更多的农民掌握了最新现代农业技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可以运用最新的技术,使供给侧的农产品品质与层次更高,市场空间更大。
3、运用现代生物科技,营造良好的农产品供给侧生态环境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全国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与之相对应的是全国的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主要原因有工业污染、不规范使用农药、大量使用化肥薄膜、水土流失、地下水超采、生活污水等。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其直接后果是供给侧农产品品质降低,消费者认可度下降。农业职业教育要利用各种平台,大力推广生物科技,营造良好的供给侧生态环境。
当前,运用现代生物科技生产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非常受市场欢迎,主要原因是在生产过程中,充分运用了生物科技技术,不仅产品本身健康,其生产过程也充分保护了环境。广泛地推广与运用生物科技技术,营造良好的供给侧生态环境,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4、结合“互联网+”技术,发展智慧农业,增加农产品供给侧的竞争力
“互联网+农业”这一全新组合把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有效克服传统农业技术落后、信息闭塞等弱点,能显著提高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互联网+农业”无限拓展了市场空间;二是“互联网+农业”架起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三是“互联网+农业”为农产品供给侧改革提供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四是智慧农业能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竞争力。
5、利用社会市场营销知识,更好的分析选择市场,增加供给的有效性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处于农产品短缺状态,农产品不愁销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产水平的提高,信息化的发展,全国及至全球农产品市场已连为一体,农产品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农产品生产者只埋头生产,不分析市场,在新形势下,很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农业职业院校要及时调整知识结构,向农业传授更多更好的社会市场营销知识,让农民了解市场、认识市场规律,从而达到驾驭市场的目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以下两个:一是在全日制学生教学中增加市场营销课程比例;二是是通过市场营销短期培训班,提高职业农民认识市场把握市场的能力。
二、拓宽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渠道,为供给侧改革培养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
1、扩大农业职业院校招生规模,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从事新农村建设
农业职业院校是培养现代农业技术人才的摇篮。但从现实来看,农业职业教育的地位不高,农业职业教育对广大农家子弟的吸引力越来越弱。随着全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模式的改变,“农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体逐步发展壮大,对农业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呈现逐年增长的势态。农业职业院校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探索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农业技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只有高素质的现代农业生产者,才能生产受市场欢迎的更多更好的农产品。
2、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试点,提高生产第一线农民的专业技术、知识水平
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第一环节。以武汉市农业劳动力现状为例:全市2014年农村劳动力约为128万人,占全市劳动力总量的比重约为22%,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7.1%,小学文化程度占27.1%,初中文化程度占43.2%,高中文化程度占14.7%,中专文化程度占5.3%,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6%。统计资料还表明,目前农村劳动力劳动技能普遍较低,农村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5.1%。为突破这一瓶颈,在市发改委、教育局、农委的支持下,武汉市农业学校从2015年开始了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试点工作,首批招收200名职业农民。这种科教推广行为引起了广大农民的极大兴趣,他们涌跃报名。随着职业农民学历教育试点工作的全面铺开,农民的综合素质会得到显著提高,生产产品一定会更加受到市场的欢迎。
3、加强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三农”从业者整体素质
农业职业教育解决了年轻人学习农业技术的问题,职业农民学历教育也只能提高极少数农民的专业技术,要想更大规模地提高职业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民的短期技术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武汉市农业学校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学校早在1996年就开始了全市农民培训工作,近二十年来,累计培训农业专业技术人才4万多人次、农村实用人才7万余人次,形成了“武汉模式”的农业培训特色,被各级领导和业内专家誉为武汉市农业的 “黄埔军校”。
4、发挥“农广校”规模大分布广的优势,全方位普及农业科学技术教育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主要职能是对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进行农、林等相关专业的中等学历教育、职业技能鉴定和实用技术培训,同时也对农、林业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农广校由于规模大,分布广,已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重要阵地。
三、结语
农业供给侧改革,既是经济供给侧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更是现代农业发展本身的需要,农业职业教育要及时调整知识结构,使农产品供给侧产品链更长,层次更丰富,行业更安全,生态更美好,供给更有效,竞争力更强;要拓宽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办学,为供给侧改革培养更多更好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