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垃圾分类智能化探索

2017-04-22朱正青

决策 2017年4期
关键词:垃圾袋垃圾居民

朱正青

样本Stylebook

垃圾分类智能化探索

朱正青

“城内干干净净、城外垃圾成堆”,一小袋难登大雅之堂的垃圾,却搅动整个城市的神经,如何有效处理垃圾,实现垃圾最大化利用?

伴随着中国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生活垃圾也在迅猛地增长,据统计,中国每年产生垃圾上亿吨,城市人均垃圾产量达440公斤,全国600多座城市共堆放将近80亿吨垃圾。而与这样庞大垃圾产生量相对应的是,各大城市的垃圾处理体系却仍处于初级落后、无章可循的状态,造成“城内干干净净、城外垃圾成堆”这一尴尬现象。如何有效处理垃圾,实现垃圾最大化利用?成为今春全国两会上代表们关心的问题。

“原地踏步”

垃圾,被称为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对垃圾要进行分类处理,其实在多数人的脑海中已经在慢慢形成共识。“分类收集垃圾不仅可以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可以使宝贵的自然资源得到重复利用。”北京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副总工程师,国内知名“垃圾问题”专家王维平说道。

事实上早在2000年,原建设部即公布了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试点城市名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厦门和桂林成为首批试点的8个城市,随后越来越多的城市也都加入垃圾分类处理的阵营当中。

“但不幸的是,目前几乎所有的城市垃圾分类工作,都是‘宣传意义’大于‘实际效果’。”一位从事垃圾分类研究的学者坦言,并指出这样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城市喊着要加入到“垃圾分类”的行列中,另一方面但鲜有城市真正见到实效。十几年来,尽管各城市一直在探索,但不可否认的是,垃圾分类处理问题一直在“原地踏步”。

造成垃圾分类举步维艰的一大缘由在于分类不到位。以上海为例,对于生活垃圾的分类,上海此前实行的是“四分法”,即按“玻璃”、“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分类投放。然而分类效果并不显著,市民在处理垃圾时无所适从。据调查显示,2015年上海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居住区内,有害垃圾、玻璃、可回收物的分类收集量仅占生活垃圾总量的5%。

“如何分类都搞不明白,分类工作怎么能真正落到实处呢?”上海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副主任委员张载养对此十分感慨。有专家表示,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城市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各种生活垃圾也就越来越多,但是居民的垃圾分类习惯并没有随之养成。

据数据统计,目前中国除县城之外的600多个城市之中,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1/4已经无垃圾填埋堆放场地。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垃圾分类不当已带来了严重的城市困局。

分类智能化

如何在面临现存垃圾分类处理体系不完善、分类习惯建立不易的情境下,去寻找一种新的模式,可以让居民快速建立起垃圾分类习惯?同时在垃圾回收利用上,真正体现分类的效果?最近,合肥市尝试引入的一种新的“智能垃圾分类系统”,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

据了解,合肥“智能垃圾分类系统”主要由一个垃圾袋自助发放机、一台智能垃圾分类专用收集箱和一个可回收垃圾智能回收平台组成。首先从垃圾袋自助发放机里自助领取垃圾袋。“我们根据每位居民的真实姓名、住址和联系方式,制作居民专属‘二维码智能卡’。只要将二维码智能卡在垃圾袋发放机前扫一扫,居民就能领到垃圾袋”,合肥市庐阳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每户家庭每月可领取两卷免费专用垃圾袋,厨余垃圾专用袋(绿色)一卷,其他垃圾专用袋(橙色)一卷以及可回收垃圾不干胶15张。每卷垃圾袋30个,两卷60个,打开包装后,还有15张“可回收垃圾二维码专用贴纸”,其中金属类、纸张类、塑料类贴纸各5张,“居民回家后,在垃圾袋贴上相应的二维码,将垃圾分类装入垃圾袋后,就完成分类的第一步。”

分类的第二步,则是将不同类别垃圾袋在相应垃圾箱扫描处扫描,并将垃圾对应投放。为了鼓励居民开展垃圾分类的积极性,箱体还设计了称重系统,只要投入垃圾,就会自动称出重量,按照市场价,给出相应积分。居民积累的积分可用来购买系统积分商城的物品,或参与线下物品兑换。

“金属、纸张、塑料等可回收垃圾按数量积分;厨余垃圾按次积分,每天积分不超过一分。”该负责人介绍,投放垃圾后居民手机就能收到积分短信,提示本次投递的可回收垃圾种类、重量和相应累积的积分额。居民的积分及兑换情况也能在专门的微信平台查询;而小区垃圾分类管理员每天会对居民投放的生活垃圾进行抽检,谁家的垃圾分类没有做好还可以根据“二维码”找上门。

此次试行“智能分类系统”,主要是利用“二维码”数字方式来引导民众进行垃圾分类处理、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居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并在终端上不断完善分类处理的技术。据了解,随着合肥餐厨垃圾处理厂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成,分类后的垃圾还可以进行再分类处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生活垃圾做到资源化、减量化的处理利用。

然而,以往城市垃圾分类工作之所以进行艰难,除了前期分类不到位,还在于后期处理的“大锅烩”。要真正实现垃圾分类,则应在居民分类投放后,还能调派不同车辆进行运输。合肥虽具备餐厨垃圾处理厂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等相关专项设备,但是并没有大型分拣中心,因此居民通过“智能分类系统”进行分类处理后,是否能够得到分类处理尚未可知。

此外,合肥的垃圾分类试点经验能否能推广到国内其他城市,也尚存疑问。苏州市市容市政管理局副局长汤以成就认为,垃圾分类必须因地制宜。每个城市,甚至每个小区,垃圾的成分,居民的生活习惯都不一样,不能靠一个模式来解决。终端处理方式不同决定了源头分类必须不同。

习惯成自然

合肥的“智能化垃圾分类”迈出了自己的步伐,而每一个城市都在探索不同的分类模式,甚至在国外,垃圾分类也有不同的方式。

日本从1980年就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的最好的国家。目前,日本每年人均垃圾生产量只有410公斤,为世界最低。而比这更重要的,垃圾投放分类已经成为日本民众的一种自觉行为,即使没人监督也会严格执行。而这都是与日本政府的环保管制和宣传得力分不开的。

日本的的垃圾分类秘诀,可概括为一句话:“规矩多如牛毛,对居民几乎苛刻”。

首先,日本的垃圾分类十分细致,除一般的生活垃圾分为可燃和不可燃外,资源性垃圾还具体分为干净的塑料、纸张、旧报纸杂志、旧衣服、塑料饮料瓶、听装饮料瓶、玻璃饮料瓶等等。更重要的是,如此麻烦的事,日本人却一一执行了下来,这除了日本从幼儿园就开始普及基本的环保理念之外,还在于日本政府从法律上予以管制。在日本,市民违反规定乱扔垃圾,就是违反了“废弃处置法”,会被警察拘捕并课以3万—5万日元的罚款。

另外,在日本,垃圾回收表是每户家庭墙上的必备。每周7天,回收垃圾的种类各不相同。居民需要在垃圾清运当天早晨8点前,把垃圾堆放到指定地,不能错过时间,否则就要等下周。更值得学习的是,日本政府对每一类垃圾都有相应的垃圾袋出售,而超市售出的每一样产品的外包装上都会注明此类包装属于哪种可回收资源,以此民众垃圾分类的习惯也得以渐渐养成。

垃圾分类是个渐进的过程,如若不做,城市堆积如山的垃圾状况就永远改善不了。尽管垃圾分类处理工作面临着重重困难,但相关专家也一再指出,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必然会成为今后中国城市垃圾处理的大趋势,这也是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垃圾分类处理,不仅需要全面参与,更需要政府出台政策引导。

合肥尝试的“垃圾分类智能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即利用新技术去探索实施垃圾分类、收集体系,鼓励民众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并通过在垃圾后期处理环节投入资金,从而带动前期分类。如果能够持续完善、并坚定做下去,一定会有更好的效果产生。昔日的日本,也正是从小做起,一步步使垃圾回收产业链得到成熟,从而有效降低垃圾产生量。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能够做到不让这一小袋难登大雅之堂的垃圾,去搅动整个城市的神经。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猜你喜欢

垃圾袋垃圾居民
垃圾袋里有证据
会飞的垃圾袋
石器时代的居民
垃圾去哪了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倒垃圾
极简垃圾桶
倒垃圾
如何优雅地捡宠物屎
你睡得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