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湖东岸饮用水主要异味物质年变化规律及来源分析

2017-04-21廖蕾张晓赟徐振秋徐恒省李建宏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7年2期
关键词:紫罗兰异味水源地

廖蕾, 张晓赟*, 徐振秋, 徐恒省, 李建宏

(1. 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 苏州 215004;2.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23)

太湖东岸饮用水主要异味物质年变化规律及来源分析

廖蕾1, 张晓赟1*, 徐振秋1, 徐恒省1, 李建宏2

(1. 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 苏州 215004;2.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23)

于2015年对苏州市太湖东岸饮用水主要异味物质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主要异味物质为土臭素、2-甲基异莰醇、β-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等,检出率分别50.0%,66.7%,70.8%和66.7%,其中2-甲基异莰醇年均值是其嗅觉阈值的2.31倍,其他异味物质年均值未超过其阈值,水体主要表现为土霉味。异味问题爆发时间为夏季 (5—9月),土臭素、2-甲基异莰醇、β-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检出最高值分别为 13.8, 170, 170和 29.6 ng/L。分析了异味物质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初步推断太湖主要异味物质为水中蓝藻的某些种类所致。

异味物质;气相色谱/质谱;顶空固相微萃取;饮用水;太湖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饮用水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水体异味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根据美国供水工作协会调查,在388座自来水厂中,约有43%的自来水厂存在持续时间超过一周的异味问题[1]。20世纪70年代末,挪威Mjosa湖中大量的颤藻水华所引起的霉味影响了20万人的供水。在法国,国际水环境研究中心在1994—1997年间有140个关于水体异味的报道。近年来我国江苏太湖、云南滇池、上海黄浦江、湖北熊河水库等地均有水体异味现象发生[2-5]。

土霉味是淡水水体中存在最广泛且最难闻的异味,导致水体土霉味的常见化学物质主要有土臭素(geosmin,GSM)、2-甲基异莰醇(2-methylisoborneol,2-MIB)、2-甲氧基-3-异丙基吡嗪(2-Cmethoxy-3-isopropylpyrazine,IPMP)、2-甲氧基-3-异丁基吡嗪(2-methoxy-3-isobutylpyrazine,IBMP)以及三氯代苯甲醚(Trichloroanisole,TCA)[6]。苏州太湖饮用水水源地位于太湖东部沿岸地区,处于轻度富营养化水平。根据对2013年太湖9种异味物质的调查研究[7-8],现继续对2015年太湖2个饮用水水源地4种主要的异味物质(土臭素、2-甲基异莰醇、β-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进行调查,并分析异味物质与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的相关性,研究异味物质的来源,以期对防治异味物质污染提供科学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仪器

7890GC/5975C MSD气相色谱/质谱仪(美国安捷伦公司);MPS2多功能自动进样系统(德国Gerstel公司),固相微萃取纤维PDMS/DVB (65μm)(美国Supelco公司)。

1.2 试剂、标准品

土臭素和2-甲基异茨醇标准品,质量浓度为0.1 μg/L(美国Supelco公司);实验室用水为超纯水(18.2 MΩ); NaCl为分析纯,使用前需经105 ℃烘干。

1.3 实验方法

1.3.1 顶空固相微萃取

称取3 g干燥的NaCl置于20 mL顶空瓶中,加入10 mL水样。在60 ℃ 预平衡5 min后,萃取30 min;在250 ℃下热解析3 min,进样。

1.3.2 气相色谱/质谱

DB-5 ms(30 m×0.25 mm×0.25 μm)色谱柱,载气为氦气,恒流模式,流量1.0 mL/min。柱温:50 ℃保持2 min,以8 ℃/min 上升至160 ℃,再以20 ℃/min 升至280 ℃,保持3 min。进样口温度250 ℃,质谱接口温度250 ℃;不分流进样,进样时间3 min。EI离子源,能量70 eV,温度230 ℃;四级杆温度150 ℃,数据采集模式为离子扫描(SIM)。目标化合物的基本分子信息和定量定性离子见表1,图1为4种异味物质的色谱/质谱分析图。

表1 4种异味物质的基本分子信息和定性定量离子信息

续表

图1 4种异味物质色谱/质谱分析图

2 结果与讨论

2.1 顶空固相微萃取

本实验采用的样品前处理技术为顶空固相微萃取,与传统的液相微萃取相比,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环境友好等优点。在前期研究成果中分析了不同萃取纤维、搅拌与否、萃取温度、离子强度、萃取时间等因素对萃取效率的影响[9],故文中采用最优化的实验条件:PDMS/DVB(65 μm)萃取纤维对目标化合物有很好的富集效果;搅拌能够加速传质速率,使液相组分扩散至气相;60 ℃为合适的萃取温度,温度升高有利于组分从液相扩散至气相,但是温度过高会导致组分在气相和萃取纤维之间的分配系数降低;离子强度的增加有利于减少极性有机物在水中的溶解度,从而提高萃取效率。

所以本方法在水样中加入了质量分数为30%的NaCl;选择最佳萃取时间为30 min,在这之后基本达到萃取平衡。

分别配置质量浓度为2,5,10,50,100 ng/L的4种异味物质标准溶液,按照所述的实验方法进行分析,绘制标准曲线,见表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4种异味物质的检出限分别为0.53,0.45,0.45和0.65 ng/L,在线性范围2~100 ng/L内,相关性良好。

表2 4种异味物质的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和检出限

2.2 水中异味物质调查及来源分析

2.2.1 异味物质调查结果及月变化规律

对2015年太湖东岸水源地异味物质进行调查发现,相比2013年,4种异味物质的检出率和均值都有所下降[10]。比较各异味物质年均值与嗅觉阈值,2-甲基异莰醇年均值是其嗅觉阈值的2.31倍,其他3种异味物质年均值均低于其对应的嗅觉阈值。可见导致饮用水水源地水体土霉味的主要物质是2-甲基异莰醇(表3)。

表3 2015年太湖东岸饮用水水源地异味物质检 出率及年均值

图2(a)(b)揭示了2015年A、B 2个水源地水中4种异味物质质量浓度随月份变化情况。4种异味物质质量浓度随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A水源地主要异味物质为β-环柠檬醛,出现2个峰值分别在9月和11月,检出最高值为170 ng/L,低于其嗅觉阈值;2-甲基异莰醇9月值,最高为32.9 ng/L,是其嗅觉阈值的3.29倍;β-紫罗兰酮2月最高值为16.6 ng/L,是其嗅觉阈值的2.37倍。B水源地主要异味物质为2-甲基异莰醇,出现2个峰值分别在5月和8月,检出最高值为170 ng/L,是其嗅觉阈值的17倍;其他2种异味物质土臭素和β-紫罗兰酮检出最高值分别为13.8和29.6 ng/L,分别是其嗅觉阈值的1.38和4.23倍,B水源地异味物质总体较多。

图2 2015年A、B水源地异味物质 质量浓度月变化调查结果

2.2.2 异味物质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采用SPSS 16.0 软件对A、B 2个饮用水水源地异味物质和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双边分析),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A、B水源地异味物质之间以及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①

续表

①*P<0.05水平显著相关;**P<0.01水平显著相关。

水温、光照、营养盐等许多环境因子影响着藻类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生长[10],同时也影响其产生2-甲基异莰醇、β-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等异味物质的能力。A水源地β-紫罗兰酮、B水源地2-甲基异莰醇和土臭素均与水温有相关性。TUNG等[11]发现台湾Feng-Shen水库中2-甲基异莰醇与水温及气温显著相关。UWINS等[12]对Hinze水库调查研究也发现土臭素的浓度与温度有正相关性。

WESTERHOFF等[13]对美国Arizona州3个水库异味物质调查结果表明,2-甲基异莰醇和土臭素浓度从春季到夏末呈上升趋势,冬季时水中2-甲基异莰醇浓度降至检出限以下。可见水温是影响2-甲基异莰醇、土臭素异味物质浓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水温升高,会促进水中的菌类、藻类生长、代谢和释放2-甲基异莰醇、土臭素等异味物质,导致水体产生土霉味等水体异味问题。

B水源地土臭素与透明度正相关,A水源地β-紫罗兰酮与溶解氧负相关。夏季光照强,透明度高有利于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代谢产生和释放的2-甲基异莰醇等异味物质增加。同时由于藻类生长旺盛,呼吸作用需要消耗大量氧气,造成溶解氧降低。B水源地4种异味物质与总磷、总氮、硝酸盐氮、高锰酸盐指数均没有明显相关性,与文献[1]的结论一致。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水体中异味物质浓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细胞产生速率、微生物降解、光降解、颗粒物吸附、波浪干扰及异味物质本身的挥发等;另一方面,氮、磷等营养元素浓度变化与藻类、菌类等微生物的生长不一定同步,可能是微生物生长存在滞后或者受其他水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2.3 异味物质来源调查

通过对太湖水源地藻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2-甲基异莰醇浓度与蓝藻种类和数量在95%置信区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3和0.605;土臭素浓度与蓝藻种类在99%置信区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59,与蓝藻数量在95%置信区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97;β-紫罗兰酮浓度与鱼腥藻数量在99%置信区间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22。太湖的藻类种群组成主要为蓝藻、绿藻、硅藻和隐藻,全年蓝藻均为优势种,有文献报道蓝藻中的某些种类可产生异味物质[14]。选择了太湖主要蓝藻门部分藻株进行了异味物质分析,特别是选择了蓝藻水华的主要种类微藻,通过分析可见,蓝藻主要产生β-环柠檬醛和β-紫罗兰酮这2种异味物质。结果见表5。

表5 微囊藻产生异味物质结果 ng/L

3 结论

太湖水源地主要异味物质有土臭素、2-甲基异莰醇、β-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等,其中2-甲基异莰醇年均值是其嗅觉阈值的2.31倍,其他异味物质年均值未超过其阈值,水体主要表现为土霉味。虽然β-紫罗兰酮的年均值并未超过其嗅觉阈值,但在个别月份其浓度最高值是其阈值的4.23倍,需引起注意。根据异味物质与环境因子及生物因子相关性分析,以及实验室培养藻类产生异味物质贡献推测,蓝藻主要产生β-环柠檬醛和β-紫罗兰酮这2种异味物质,至于2-甲基异莰醇的来源需要进一步研究其他藻类和微生物,水温、溶解氧等环境因子是影响异味物质的重要因素。

[1] SUFFET I H, CORADO A, CHOU D, et al. AWWA taste and odor survey [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Works Association, 1996,88(4):168-180.

[2] 于建伟,李宗来,曹楠,等.无锡市饮用水嗅味突发事件致嗅原因及潜在问题分析[J]. 环境科学学报,2007,27(11):1771-1777.

[3] LI L, WAN N, GAN N Q, et al. Annual dynamics and origins of the odorous compounds in the pilot experimental area of Lake Dianchi, China [J].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 55(5):43-50.

[4] 马晓雁,高乃云,李青松,等.上海市饮用水中痕量土臭素和2-甲基异冰片年变化规律及来源研究[J]. 环境科学,2008,29(4):902-908.

[5] ZUO Y, LI L, ZHANG T, et al. Contribution of Streptomyces in sediment to earthy odor in the overling water in Xionghe Reservoir, China [J]. Water Research, 2010,44(20):6085-6094.

[6] SUFFET I H, KHIARI D, BRUCHET A. The drinking water taste and odor wheel for the millenium: Beyond geosmin and 2-methylisoborneol[J].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9, 40(6):1-13.

[7] 秦宏兵,张晓赟,范苓,等. 苏州太湖饮用水源地异味物质种类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J]. 环境监控与预警,2016,8(3):38-42.

[8] 李继影,张晓赟,徐恒省,等. 太湖水源水主要异味物质变化规律及来源初探[J].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6,28(3):69-71.

[9] 范苓,秦宏兵,张晓赟.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质谱法同时测定富营养化水体中9种异味物质 [J]. 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3(3):355-359.

[10] 王亚超,徐恒省,王国祥,等.氮、磷等环境因子对太湖微囊藻与水华鱼腥藻生长的影响[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3,5(1):7-10.

[11] TUNG S C, LIN T F, YANG F C, et al. Seasonal change and correlation with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for 2-MIB in Feng-Shen Reservoir, Taiwan [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2008, 145: 407-416.

[12] UWINS H K, TEASDALE P, STRATTON H. A case study investigating the occurrence of geosmin and 2-methylisoborneol(MIB) in the surface waters of the Hinze Dam, Gold Coast, Australia [J].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 55(5): 231-238.

[13] WESTERHOFF P, RODRIGUEZ H M, BAKER L, et al. Seasonal occurrence and degradation of 2-methylisoboroneol in water supply reservoirs [J]. Water Research, 2005, 39: 4899-4912.

[14] JULIETTE L S,GREG L B, PAUL V Z. A review of cyanobacterial odorous and bioactive metabolites: Impacts and management alternatives in aquaculture [J]. Aquaculture, 2008, 280: 5-20.

Source and Fluctuation of Main Off-flavor Compounds in Drinking Water of East Taihu

LIAO Lei1,ZHANG Xiao-yun1*, XU Zheng-qiu1,XU Heng-sheng1,LI Jian-hong2

(1.SuzhouEnvironmentalMonitoringCenter,Suzhou,Jiangsu215004,China;2.NanjingNormal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23,China)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with 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HS/SPME) has been employed in detecting off-flavor compounds in water. One-year-long investigation on off-flavor compounds was carried out in drinking water of east Taihu in Suzhou. The main off-flavor compounds were geosmin, 2-methylisoborneol (2-MIB),β-cyclocitral andβ-ionone; the detection rate were 50.0%,66.7%,70.8% and 66.7%, respectively. Annual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2-MIB was 2.31 times of its odor threshold value, which caused earthy odor of the water. The annual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the other three off-flavor compounds was lower than their odor threshold values. The peak concentration of geosmin, 2-MIB,β-cyclocitral andβ-ionone were 13.8, 170, 170 ng/L and 29.6 ng/L, respectively, which occurred mainly from May to September.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d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off-flavor compound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lgae were suspected as the resources of the main off-flavor compounds of Taihu.

Off-flavor compounds; GC/MS; HS/SPME; Drinking water;Taihu Lake

10.3969/j.issn.1674-6732.2017.02.003

2016- 06- 23;

2016- 12- 13

江苏省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JSZC- G2014- 211)

廖蕾( 1986—) ,女,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环境监测工作。

* 通讯作者: 张晓赟E-mail: 274112541@ qq. com

X832

B

1674-6732(2017)02-0010-04

猜你喜欢

紫罗兰异味水源地
某备用水源地水库流域内水污染源分析及建议
浅议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生态环境部公布6个县级水源地环境问题典型案例
基于4G技术的VOCs及异味检测系统
探究紫罗兰科协成立的背后
用这些告别异味吧!夏天就要清清爽爽过!
PIC-408系列采用育种技术控制公猪异味
北极上的一朵紫罗兰
河南省集中供水水源地水质状况调查评价
窗台下的紫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