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影响因素研究
2017-04-21陆可凡
陆可凡
【摘 要】文章运用2000-2015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12个中东欧国家经济总量、双边贸易总量等数据,采用引力模型方法描绘了双边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经济规模越大、属于转型经济体都会对该国与中国的双边贸易产生正面影响;而进入欧盟对两国之间贸易量会有负面影响;人口规模、是否为内陆国家则对双边贸易没有显著的影响。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潜力仍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
【关键词】引力模型;中东欧国家;“一带一路”;经济转型体;双边贸易
一、引言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该战略是我国在当今国际格局下寻求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创新型合作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对策,在该战略下,涵盖了东南亚、东北亚经济整合,而最终通向欧洲、形成欧亚大陆的经济整合。中东欧国家作为经济转型国家的代表,在东欧剧变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中国的经贸合作不断加强,形成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双边贸易迅速增长,贸易额屡创新高,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双边贸易也是不降反升。
根据林德的偏好相似理论,相似的人均收入水平对应着相似的需求结构,从而引发双向的贸易流动。相比于中、西亚地区收入较低、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而言,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在已有的贸易水平来看或许更具潜力。因此,研究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显得十分必要。
二、文献梳理
由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都是近几年提出的新概念,当前国内对其研究较少,一般以文字描述为主,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比较少。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潜力的研究,国内诸多学者都对俄罗斯、东盟、中亚以及沿线国家总体贸易潜力作了相关研究。廖明中(2015)用引力模型测算出我国对“一带一路”63国的出口潜力,研究发现我国对泰国、新加坡等东盟国家出口过度,而对俄罗斯出口不足。廖泽芳、宁凌(2015)采用拓展引力模型研究了东盟国家与中国的贸易潜力和贸易影响因素,发现经济总量、人口规模、贸易集团促进贸易,距离和人民币升值阻碍贸易。张亚斌、马莉莉(2015)也基于传统引力模型研究发现经济规模促进了中国与俄罗斯、中亚五国的贸易,同时发现中国与各国贸易潜力差异大、贸易互补性强、贸易依赖程度不一。
国内学者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潜力的研究大多数集中于中东亚国家,在此方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目前很少有利用引力模型对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间的双边贸易所做的实证研究。中东欧国家作为经济转型国家的代表,在东欧剧变后,与中国的经贸合作不断加强,其双边贸易的影响因素和贸易潜力,值得在“一带一路”战略设想的背景下被重点研究,从而更好地为“一带一路”战略设想的实行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三、理论模型
1. 样本选择、变量说明
本文选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12个中东欧国家:捷克、罗马尼亚、爱沙尼亚、匈牙利、波黑、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阿尔巴尼亚。由于存在数据缺失,黑山、克罗地亚、塞尔维亚和马其顿未进行研究。
2. 模型构架
引力模型指出,两国或地区间的双边贸易额与这两个国家或地区间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两者间的距离总量成反比。笔者采用引力模型的对数形式构建贸易引力模型,基本的引力模型为如下所示。
式(4)中,加入了是否是轉型经济国家的虚拟变量。在这里,转型经济国家指近几十年来发生的经济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国家,尤其是指前苏联和中东欧国家。在本文所选取的12个国家中,匈牙利、捷克、阿尔巴尼亚、波兰和罗马尼亚、斯洛伐克都属于转型经济体。同样作为转型经济体,中国与这些中东欧国家的市场体制都尚未成熟,这可能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造成影响;另一方面,两国在制度上的相似之处可能带来对彼此更大的包容性,从而促进两国的贸易增长。
式(5)中,加入了是否为内陆国家的虚拟变量。内陆国家相较于沿海国家而言,水路交通相对不便,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在相同条件下贸易阻力的增大。因此预期当一国为内陆国家时,其与中国的双边贸易总量会减少。
四、实证结果
采用STATA14软件对方程(1-(5)的参数进行估计,模型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为检验回归结果的稳健性,同时探求各解释变量解释能力大小,先用GDP和地理距离D作为初始解释变量,利用方程(1)进行回归,然后逐步加入其它解释变量,最后形成方程(5)的回归结果。在各个方程的回归结果中,调整R方拟合度都很高,说明各方程解释变量的解释能力都很强。而F检验的P值都高度显著,拒绝了解释变量系数集体等于0的假设。本模型中使用的是平衡的面板数据,排除了因数据不平衡而导致OLS估计结果有偏的情况。下表对比了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的结果。可以看到,无论是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模型,其F统计量在小数点后四位都为零,是非常显著的。
对拟合结果作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一下结论:
1.经济规模
经济规模GDP回归系数在各个方程中显著为正,与预期一致。各方程中GDP系数大致在0.91左右,显著性都通过1%检验。说明GDP增加1%,贸易量将增加0.9%左右。GDP是影响我国与中东欧国家双边贸易的重要因素。
2.地理距离
两国间的地理距离回归系数在方程(1)和方程(2)中为负,在方程(3)、方程(4)、方程(5)中为负。尽管引力模型中地理距离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在我们的实证结果中,每一个方程的系数都非常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在比较中国与中东欧地区的双边贸易量时,各国与中国的贸易距离相差很小,导致不显著;另一方面,地理距离可能并没有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双边贸易产生太多实质性的阻碍。
3.人口规模
在方程(2)中,人口规模的系数为正,但P值较大,非常不显著。在方程(4)和方程(5)中,人口规模的系数为负,在-0.4左右,系数显著。这意味着,人口规模的扩大会减少双边贸易量,这显然是我们的预期相反的。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该地区人口与中国人口数量悬殊所造成的。以波兰为例,波兰既是中东欧各国中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是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在2015年,该国人口规模达到38000万,但也仅相当于中国的人口规模的2.8%。即便中国人口规模的变动会影响到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双边贸易量,但是由于中国对该地区国家常年维持贸易顺差,其对贸易总量的影响不显著是可以解释的。
4.虚拟变量EU
虚拟变量在方程(3)-(5)中系数都为负,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方程(5)中该变量系数达到了-1.737。表明加入欧盟会对我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双边贸易量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实证说明,基于加入欧盟实质上是关税同盟的扩张,关税同盟的扩张对中国造成的贸易转移效应和贸易创造效应,总体看来对中国是弊大于利的。这可能基于两个层面:一是欧盟东扩后,欧盟内部统一的贸易政策使中国面对更多的技术性非关税贸易壁垒。二是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中东欧八国来说,为了使其能尽快达到入盟标准,东扩前的十五国欧盟已对其进行大量的经济援助,分流了我国的外国投资;而中东欧国家的生产成本对于西欧国家而言比较低、市场经济机制完善,欧盟国家可能进一步将从对中国的投资转移到自己的新成员国中。
5.虚拟变量TRANS
虚拟变量TRANS的系数在方程(4)和方程(5)中系数为正,且分别在10%和5%的水平下显著。在方程(5)中,该系数值为1.09,表明转型经济国家相较于其他国家而言,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量要多出1%。这一定程度上说明,转型经济体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成熟的阶段,对于中国更具包容性,在相同条件下的贸易壁垒比较少。例如匈牙利,是在“一带一路”的提出后最为积极的欧洲国家,第一个与中国签订“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欧洲国家。
6.虚拟变量INLAND:
方程(5)中,虚拟变量INLAND的系数为-0.318,表明内陆国家相较于沿海国家来说,与中国的贸易量要相对较少,这与我们的预期一致。但其系数并不显著。可能解释是,对于中东欧的内陆国家而言,匈牙利、捷克两国都是该地区内经济规模较大的转型经济体,身处内陆并未能撼动其与中国双边贸易总量规模领先的地位。
五、结论与建议
自21世纪以来,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双边贸易迅速增长,总体上中国对中东欧各国保持贸易顺差,且顺差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笔者构建了5个引力模型来验证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地理距离、是否为欧盟成员、是否为经济转型体、是否为内陆国家对两国间双边贸易量造成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经济规模仍然是一个拉动中欧双边贸易的关键因素,除此以外,对于已经作为欧盟成员的国家而言,中国与其的双边贸易额将承受这一变化的负面影响;而作为曾经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型国家而言,在市场体制尚未成熟,市场经济发展谋求突破的时候,对与中国的合作关系采取了更加积极与开放的态度。综上,本文针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双边贸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由于欧盟东扩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中东欧国家对我国的替代性很强, 因此我国因转变对欧盟市场的进入方式,减少利用出口方式进入欧盟市场,增加对欧盟成员国的投资力度。
2.加大与中东欧转型经济国家的经济合作,互惠互利。中东欧转型经济国家中,匈牙利、波兰作为经济规模相对较大、经济实力相对较强的两個国家,也是最先响应“一带一路”并与中国开展通力合作的欧洲国家。中方应巩固并进一步推进双方之间的友好关系,开展更加深入的贸易协作,培育新兴贸易增长点,进一步挖掘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潜力。
参考文献:
[1]于军.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现状与完善路径[J].国际问题研究,2015,(02):112-126.
[2]徐刚.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新阶段、新挑战与新思路[J].现代国际关系,2015,(02):39-45+63-64.
[3]谭秀杰,周茂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潜力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5,(02):3-12.
[4]郝景芳,马弘.引力模型的新进展及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10):52-68+138.
[5]朱道才,吴信国,郑杰.经济研究中引力模型的应用综述[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05):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