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思考
2017-04-21杨敏周冰吴志锋
杨敏++周冰++吴志锋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创业已成为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头等大事。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深入思考了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思路。
【关键词】创新创业 互联网+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9-0059-01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与现状
2010年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应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方位提出来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据教育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82%的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创业教育的课程数比去年增加了14%;设立的创新创业资金有10.2亿元,吸引校外资金高达12.8亿元。高校设立的创业基地数量也增加了18%,场地面积增加了近20%,大学生参与创业创新活动的人次达300多万人次。[1]随着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重视,高校已开始不断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
但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之路并不平坦,仍存在诸多问题:
1.创业政策宣传不到位,启动资金受限制
很多大学生不了解国家有关创业的扶持政策,在网上难以找到权威的、完整的、系统的、创业扶持政策、指导和保障,以及各地方的具体实施办法和政策支持途径等。大学创业资金受限,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的起步资金多由家庭提供,部分申请了银行贷款,少数利用了高校创业基金扶持。没有资金,再好的创新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另外,创业资金问题也是创业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
2.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分离
目前很多高校都还没用系统地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理念没用真正融入到学科专业教育之中,没用纳入教学大纲,创业教育基本处在“第二课堂”、“业余教育”的地位。虽然高校通过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和商业计划书大赛等活动鼓励大学生创业,但是创业指导老师多是“兼职”型的,这种零散的浅层次的创业指导使创业教育缺乏连续性和有效性。
3.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创业能力弱,创业成功率低
虽然大学生创业氛围浓,但受“铁饭碗”、“公务员热”等影响,缺乏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呈现出创新意识淡薄,创业成功者多停留在代购或品牌的推广销售等低端服务上;创业目标不明晰,缺乏有效的认知和市场调研能力,对市场的预期过高。另外,创业成功率低也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积极性的重要因素。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在大学生职业发展论坛上指出: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只有0.01%。据统计大学生创业失败率高达70%。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思考
(一)互联网+发展背景与内涵
1.互联网+发展背景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体制增效升级。
2.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是指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实现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它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實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2]。
互联网+实质上是用互联网哲学、思维去引导或指引传统行业改变体验,改变用户看待产品的方式,改变连接方式,改变商业模式,产生资源的重新配置,产生化学或者核反应的效果。“互联网+”行动计划一经提出,引起了全社会的巨大反响,为传统商务及电子商务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同样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新思路
互联网+时代,尤其是互联网激烈竞争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一个非常艰难又曲折的过程。帮助大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获得真正有意义的创业指导,减少他们创业道路上的一些困难成为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
1.完善大学生创业服务建设,深化创业优惠政策
高校就业工作必须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强大的就业服务教育体系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最佳平台。因此,高校应全面开设创业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热情;重视创业师资力量的培训,鼓励专职教师创办科技社团,提高创业教育服务的质量;加强校企合作,保证高校创业项目的孵化质量。
2.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创业导师建设与管理
高校的创业教育资源丰富,是建立创业导师制度,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服务的丰富资源和可靠保障。高校应支持专业教师担任创业导师,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开发过程;鼓励辅导员担任创业导师,引导学生从思想和行动上培养创业意识;动员企业专家到高校担任创业导师,为大学生传授市场实战经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3.深入理解“互联网+”,引导大学生提升创业能力
“互联网+”创业必须以互联网为核心,将“互联网+”的理念充分融合到创业的每个环节。大学生创业应该以“互联网+”的核心理念为标尺,全面培养创新思维、数据思维、体验思维等,认真评审项目:如创业项目是不是客户需要的;是否能够填补市场空白;是否有独到的创新之处,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否做到以客户的反馈和感受为方向标,进行及时地调正等。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习专业领域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计算机知识、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更新,只有占据技术的制高点,才能获得更多创新能力和创业的灵感。
参考文献:
[1]安桂颍.中韩两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比较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4)
[2]徐志发.互联网+背景和内涵研究[J].通信管理与技术,2015(3)
第一作者简介:
杨敏,1983年8月出生,女,汉,河南南阳人,硕士,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大学生创业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