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文化节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7-04-21周缨吴旭东
周缨 吴旭东
摘 要: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文献资料、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以已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高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对体育硬件设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节开展情况及开展学校的案例作分析,并结合阳光体育运动的功能状况进行调查与研究。
关键词: 上海高校 体育文化节 体育人文精神
1.引言
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锻炼的浪潮在我国掀起,愈来愈多的人提高了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和激情。体育活动是人们增进健康和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承担着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任,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构建良好的体育人文精神。在高校校园内开展体育文化节不仅可以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艰苦奋斗的作风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和体育审美能力,在高校校园里形成朝气蓬勃的体育生机,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体育文化节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参与为主体,改变以往过重的竞技性,以健身性、娱乐性等项目设置,在一定的时间内举行活动,展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在此期间烘托节日的氛围,弘扬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开展体育文化节是为了改变以往田径运动会带来的高竞技性和高强度,让更多的学生参加身体素质要求低、运动强度小、运动技术要求低和喜欢的运动项目;这期间参与体育常识、体育保健知识的学习,加深对体育各类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研究上海市高校体育场地的现状、上海市部分高校开展体育文化节的状况、体育文化节中项目设置的情况及开展校园文化体育节后对学生影响的分析,发现中间存在的问题,为建设科学的校园体育文化节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并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部分普通高校开展体育文化节的情况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及国际互联网百度搜索引擎等的检索,搜集相关文献。其中以“体育文化”为检索词,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1994—2011年的所有文章进行高级检索,共有3825篇相关文章;以“大学体育文化”为检索词,在结果中进行检索,共有21篇文章;以“体育文化节”为检索词,共有40篇文章。对检索到的文章进行摘要阅读,作为文献综述的依据。通过对以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目前大学生体育文化、高校体育文化节的特点、作用和功能研究做归纳整理。
2.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相关文献分析和专家访谈的结果,设计高校校园文化节的调查学生问卷初稿。问卷初稿在征求专家意见后进行修改,制定出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通过上海部分高校体育部向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5所院校学生中在2011年11月随机各发放100份问卷。总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492份,回收率98.4%,有效问卷478份,有效回收率97.5%。
教师问卷通过当场发放、填写和回收形式完成。总发放教师调查问卷24份,回收24份,其中包括2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
2.2.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并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其中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上海市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节开展状况
3.1.1校园体育文化节认识的调查
从表1可以看出,在对体育文化节动机的认识中,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可以增强体质和丰富校园生活,分别占74.48%和80.96%。确实在举行体育文化节期间,学校充满体育文化气息,将爱好或不爱好、擅长或不擅长的学生吸引到各种比赛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精神、观念、态度等,塑造良好、健康的品格;对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增强交际能力各占24.06%和25.73%,学生对这两项功能是比较认可的,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学生基本上都有电脑,虽然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方便,但某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减少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也破坏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这种矛盾在现代高校中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润滑剂”,它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扩大校园内交往的空间,增加情感沟通的渠道,增加相互接触的机会,增强交往的机会,获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增强班级、系部、学院等凝聚力,为其今后步入社会培养良好的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各高校需进一步加强校园体育氛围的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的建设,开展广泛而又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把更多的学生吸引到体育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
3.1.2校园体育文化节的必要性分析
传统的田径运会重视体育尖子、轻视学生的参与状况,重视从田径运动会选拔运动苗子、轻视群体性项目的发展。可以这么说,这种模式的培养方式,忽视大部分学生的权益,让大部分学生失去在公平、平等的环境中参加各类体育活动的机会,不切合当前体育在高校中的意义。而开展体育文化节,不但能够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充实学生的大学学习生活,而且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从表2可以看出,对学校举行田径运动会不满意的比例为41.42%,可以说现在高校所举行的田径运动会受学生欢迎程度已经不如以前,在高校举行的众多田径比赛中也是如此,开幕式完了,一些学生纷纷离场,剩下的主要是工作人员和比赛运动员,甚至有些学生报名了都不参加比赛,场面相当冷清。如今许多高校紧跟时代的步伐,纷纷把传统的田径运动会改为体育文化节,这与传统的运动会有着目标、对象、性质和功能上的区别。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把田径运动会改为校园体育文化节,并在体育文化节的项目设置上做了大量的調查和研究,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体育各类比赛的需求。
从表3可以看出,“项目枯燥、趣味性差”和“有人数限制轮不到我的份”各占68.18%和47.98%,说明传统的田径比赛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传统的竞赛参照运动技能至上的模式,无论是田径比赛,还是各单项比赛,都摆脱不了竞技体育所沿袭的不良影响,“健身第一”的学校体育原则被忽视;如何把高竞技性比赛转化为学生普及性强,学生愿意参加的体育比赛或活动,举办体育文化节,引导学生参与各种体育比赛、体育活动和体育知识的学习,成为当前高校体育改革的重点。
由表5可以看出,体育健身类、体育趣味类和体育观赏类项目设置的要求,分别占64.44%、60.04%和55.44%,这说明现在学生对校园体育活动的需要发生着变化,大部分学生对体育文化节中的体育竞技类项目兴趣下降了很多,而更多的是转移到体育健身、趣味和观赏上。
通过对以上方面的调查与分析可知,在高校中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符合現在学生的需求的。各高等学校运行体育文化节,是根据学生对体育文化的需要而设立的,并形成传统,使之成为以开展体育活动为主题的社会活动节日。之所以称为“节”,是因为“节”在人们心目中意味着轻松愉快、欢乐祥和,节日期间人际关系融洽。在此期间开展体育文化节的各类比赛和活动,学生会很自然地投入节日气氛,活动易于被接受。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实质上拓展了体育文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丰富了内容和形式,扩大了功能,强化了效果,促进了高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和全民参与,为活跃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生活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服务。
3.1.3校园体育文化节的组织形式
3.1.3.1校园文化体育节主题的调查
表6显示,在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前要确定一个跟进时代的主题,突出感染力和号召力的精神,弘扬当前大学校园的主旋律,主题的确立要与体育与精神、体育与文化等方面紧密结合。对校园体育文化节主题的调查显示,各高校的主题确立各有特点。各高校可以当前学校体育工作重心确定体育文化节的项目侧重点,确定当年的主题,并要突出体育文化节的形式和目标。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确定主题时,结合当前学生的阳光体育和教工的全民健身,确立“全民健身和阳光体育”的主题;上海财经大学则结合体育与文化,凸显两者的结合,确立“体育与文化并举”的主题。总之,主题的确立要体现时代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使学生在参与体育文化节的各项比赛和活动中,体现精神层面的主题,从而增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3.1.3.2设立校园体育文化节组织领导与实施机构的调查
对校园体育文化节组织机构的调查显示(表7):主要有体育部负责的占到66.67%,体育部和团委负责的占到20%,可以这么说,上海部分高校所举行的体育文化节基本上是由体育部或者体育部和团委联合组织起来的,各级领导的重视只占6.67%,说明对于体育文化节开展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体育文化节是全校性质的大型活动,应该全体上下齐心协力全力合作才能开展得有声有色。
3.1.3.3关于体育文化节思想动员和提前发动的调查
在走访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时,相关领导认为:校园体育文化节前明确任务和要求,统一思想,广泛宣传报道,对所有参加的工作人员进行思想动员和业务学习,做好全校师生的思想教育和组织报名工作。通过宣传和发动,渲染浓厚的节日气氛,吸引全校师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参与的欲望。大会组委会对比赛项目及规则要求要早确定、早通知,以便各学院(部门)提前做好适应性准备,避免仓促和应付。
3.1.3.4活动形式与时间安排
可以根据比赛人数和参赛项目,并根据时间跨度确定采取的组织形式和时间安排。从表8可以看出,校园体育文化节的开展持续时间30天的占55.02%,上海部分高校开展的体育文化节的时间大部分集中在一个月左右。为了让体育文化节开幕式后的比赛项目能按照计划进行,因此要提早准备报名工作和各预赛阶段的各项比赛。
校园体育文化节的安排要尽量避开酷暑和严寒季节,以春秋季为宜,从表9看出,各个学校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的月份集中在4月、5月、10月和11月;还要避免与学校其他重大活动和节日及学生考试时间相冲突。在时间的跨度上,各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及比赛项目和参赛人数进行灵活安排。
3.1.3.5对开、闭幕式的调查
校园体育文化节中开、闭幕式作为整个活动期间的一头一尾,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对其精心策划和组织是必不可少的。对上海部分高校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开、闭幕式的调查显示(表10),开闭幕式都较隆重的仅占到6.67%,这是当前高校开展体育文化节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有一个好的开、闭模式对于整个活动有很大的意义,在开、闭幕式可以安排各高校的体育特色项目,向全校的师生展示体育教学工作的成绩,如武术、健美操、舞龙舞狮等表演可以放在开、闭幕式中进行,展示当代大学生的青春活动,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吸引更多学生参与之后的各种比赛和活动,同时为整个体育文化节增添艺术和文化气息,在整个活动期间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3.2校园体育文化节的项目设置状况
校园体育文化节在上海部分高校中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项目的设置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比赛项目,这些项目对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能要求不是很高,而且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传统运动会是在项目的设置中,往往具有较高的竞技性强,参与的门槛高,使一些学生望而怯之。而高校体育文化节则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在满足学校竞技体育需求的同时,增加类似健身类、创编类、娱乐类、知识类活动等项目,这些项目在当前高校中受学生的欢迎程度高,学生愿意参与此类比赛,这样不仅使参与体育活动和比赛的人数上升,而且能提升体育在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位。
3.2.1竞技类体育项目
竞技体育类项目作为校园体育文化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有利于发展高校竞技体育。表11中,田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和足球的比例较高。在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中,田径作为其中一个项目,是各个高校比较重视的,田径项目的设置情况占100%。通过竞技类项目的比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而且是对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的展示,将为高水平运动员展示自我提供舞台。
3.2.2健身类体育项目
体育健身类项目往往技术难度比较低,对学生促进身体素质有很大帮助,受到大学生的喜爱。通过对部分高校健身类项目设置的调查显示(表12),在调查的五所高校中都有健身类的体育活动,包括篮球技巧、足球射门、广播操、迎面接力、二人三足等项目。这些项目往往参与要求比较低,比较受学生欢迎,参与人数较多,能活跃高校的体育氛围。
3.2.3娱乐类体育项目
娱乐类体育项目具有娱乐和游戏的功能,它对身体素质要求较低,是学生在日常的课余时间所喜爱的项目。通过对上海部分高校娱乐类项目的调查显示(表13),集体跳长绳占83.3%,五子棋、四国军旗和飞镖各占50%;在高校的校园里受学生钟爱的“三国杀”仅占16.67%;也有学校在开展校园文化体育节中没有设置此类项目占到16.77%。由此可见,在开展体育文化节的期间,应该发掘娱乐类项目,及时了解学生中所喜闻乐好的项目,讓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3.2.4创编类体育活动
创编类项目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创作自己的体育作品,使得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得到提高。通过对创编类项目的调查显示(表14),体育征文和体育摄影比赛都占到了83.33%,说明在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中,组办方对这两个项目是比较重视的;开展体育文化节期间没有设置项目的占16.77%。由此可见,在高校体育文化节的开展期间,应该重视创编类项目的设置,让更多的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充满活力。
3.2.5观赏类体育项目
观赏类项目的开展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能强化学生的体育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通过对观赏类项目的调查显示(表15),被调查的五所高校中,都有此类项目,其中体育表演类项目开展情况占100%,而经典体育比赛、体育电影、体育歌曲等占到了很高的比例。由此可见,在被调查的五所高校中,观赏类项目的状况是比较好的,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育审美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体育观赏项目的评价能力。
3.2.6知识类体育项目
体育知识类项目的开展对学生掌握体育知识、保健知识和提高体育技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知识类项目的调查显示(表16),体育知识讲座和体育保健知识讲座分别占73.33%和53.33%,说明在各高校在设置项目中这两类项目比较受相关领导的重视,但在体育技术讲评和体育裁判学习这两项目的比例比较低,而这两类项目对于一些体育骨干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体育技术知识有很好的效果,也对高校中培养体育尖子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3开展校园文化体育节对学生影响的调查分析
校园体育文化节的开展,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而且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体育知识的丰富、体育欣赏能力的提高等方面都起作用。在活动开展期间积极调动引导参与比赛,可以选择竞技类、健身类、娱乐类、表演类、创编类和体育知识类等体育项目,促进不同运动水平、不同爱好、不同个性的学生参与各项比赛和活动。其目的不仅是在开展期间发挥对学生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开展体育校园节后,对学生今后的参与各类体育活动、体育课的学习态度、交际能力、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体育审美能力的影响情况如何,以下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
通过对参加校园体育文化节后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影响的调查显示(表17),影响很大和较大的比例分别占26.57%和38.70%,说明节后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当代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很大,学生在高中时花了大量时间在学习中,忽视了体育锻炼,在每年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发现我国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每况愈下,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多次发文要重视学生的健康问题,要求学校增加学生的课外锻炼时间和机会;进入大学后,学生的学习压力比高中轻了不少,也有了更多的自主安排活动时间,通过校园体育文化节的开展,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各项体育项目,在参与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由之前的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对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参加校园体育文化节后体育课学习态度影响的调查显示(表18),影响很大和较大的比例分别占到17.78%和50.42%,没有影响仅占6.69%,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在节后对体育课学习有较深的认识。在体育文化节期间,众多体育运动成绩好、体育技能好和体育知识丰富的学生得到展示,自身价值得到体现,同时得到学生的认可,对部分学生来说有很好的促动效果。与此同时,学生会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学习运动技能和体育知识,提高学习体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高校体育的教学质量。
通过对参加校园体育文化节后对交际能力影响的调查中显示(表19),影响很大和较大的比例分别占25.10%和38.70%,说明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体育文化节的开展,增强交际能力。在各类比赛和活动中,不管是个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都存在与队友和对手的交流。网络时代,原先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变为虚拟的网络交流,体育文化节为学生提供了这个平台和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在比赛和活动中相互交流和学习,这不仅能够使同学之间相互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与同事和领导交流打下基础。
通过对参加校园体育文化节后对集体主义精神影响的调查显示(表20),影响很大和较大的分别占37.66%和26.15%,可以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在这期间能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持认可态度。在体育文化节的项目设置中,很多项目需要两人或多人之间的配合,在比赛或活动中,学生体会到每个人在集体项目中的重要性,因为每个人都会影响这个集体项目的成功或失败,也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快速融入集体做好准备。
通过对参加校园体育文化节后对艰苦奋斗精神影响的调查显示(表21),影响很大和较大的分别占13.6%和38.91%,影响一般占42.68%,认为没有影响的仅占4.81%,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在体育文化节期间影响艰苦奋斗精神的作用不是很大。这和体育文化节的项目设置有很大的关系,现在高校开展的项目中,竞技类项目的比重下降了,增加了学生喜爱而运动技能和体能要求较低的项目,要求更多的学生参与,让学生体验体育带来的快乐。小部分学生认为能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往往这些学生参加了竞技性较强的项目,确实在参加体育技能要求和体能要求高的项目中能培养学生在困境中战胜自我,为走上工作岗位后有更好的适应性做好准备。
通过对参加校园体育文化节后对体育审美能力影响的调查显示(表22),影响很大和较大的分别占12.13%和41%,可以说是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能培养体育审美能力。被调查的5所高校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体育观赏项目,在组织学生参与这些项目的观赏中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对体育的审美鉴赏的能力。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而且要掌握一定的鉴别体育美的能力。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上海市高校的体育场馆和器材基本上能满足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近几年上海高校的体育物质文化虽然有了很大进展,但还不能满足校园体育文化节的要求。
4.1.2上海市部分高校开展的校园体育文化节的主题能够根据时代精神和大学校园的主旋律;开、闭幕式的形式不是很完善;领导对校园体育文化节的开展还不是很重视。
4.1.3上海市部分高校开展体育文化节项目包括竞技类、健身类、娱乐类、创编类、观赏类和体育知识类,项目设置比较完善,但缺少大学之间在体育比赛中的交流和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4.1.4上海市部分高校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有利于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集体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
4.2建议
4.2.1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各院校重视学校校园体育文化节的开展,继续加强体育教学改革、场地设施建设,尤其要加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4.2.2上海市部分高校在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中,要完善开幕式和闭幕式制度,在设立组织机构的同时,院(校)领导应重视和关注体育文化节。
4.2.3上海市部分高校在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的期间,应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学习和交流,进一步构建和谐校园。
4.2.4上海市部分高校在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的同时,应该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并根据上海高校的分布情况,开展上海高校东北片、松江大学园区和南汇大学园区的校园体育文化节。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曹世潮.第一竞争力——成就世界一流的文化战略[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3]唐立成.体育文化的特点及功能发揮[J].湖北体育科技,2007,15(5):11-13.
[4]贾书申.体育发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23(5):58-59.
[5]钱凯.高校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J].高校教育管理,2008,2(1):59-61.
[6]李翔.21世纪高校体育文化的特点与建设之探讨[J].科技资讯,2006(35):66-68.
[7]王小安,潘宁.对全国部分高校开展体育文化节的调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5(3):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