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稳定压力测试实践与构建要素分析

2017-04-21

金融发展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金融稳定脆弱性人民银行

摘 要:压力测试作为金融稳定工具箱中的常备工具,在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履职实践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2008年以来金融稳定压力测试工作实践,深入梳理和总结稳健性压力测试工作开展的经验和规律,从中提炼出健全有效的金融稳定压力测试应具备的基本要素,为提升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金融稳定履职效能提供借鉴。

关键词:金融稳定;压力测试;脆弱性;人民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7)03-0044-07

一、引言

压力测试是用于评估在异常但可能的宏观经济因素冲击下金融体系脆弱性的一套方法体系。该方法通过将目标金融机构置于预设的风险情景下,借助统计模型或其他量化分析方法识别出金融体系中的结构性弱点,有助于金融稳定部门前瞻性地发现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潜在风险,并提前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宏观压力测试对于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压力测试是一项主观判断性的工作,旨在检验极端情形下金融体系的潜在脆弱性,能够提供关于金融机构偿付能力、流动性等各个方面的前瞻性、动态评估结论,为采取进一步的监管措施提供依据。其二,压力测试可以整合多个层次、复杂的稳健性评估指标,从而系统地理解和分析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的风险传递渠道,有助于加深监管者对于金融风险特征的理解,也能够促使金融机构更加深入地掌握和分析自身风险。其三,压力测试的数据和信息资源可以应用于金融监管的其他方面。其四,通过召开压力测试研讨会等方式开展信息交流,使管理当局与金融机构间就风险问题更好地交流沟通,可以成为解释政策、释放政策信号、表达监管关切的渠道,能够增强金融监管政策的透明性和可预期性,充分影响市场主体行为。

近年来,压力测试在金融稳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已成为金融稳定工具箱中常备性的工具和手段,对于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实施宏观审慎管理、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发展趋势看,压力测试已逐步由一种学术性或机构内部实践,发展成为由官方推动、具有实际约束力的监管工具,特别是成为以风险为基础的资本框架的重要辅助措施。各国金融管理当局对压力测试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在压力测试的针对性、覆盖的风险领域、测试过程的精细程度、情景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等方面不断改进完善,使压力测试在维护金融稳定、实施宏观审慎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各国央行及国际金融组织对宏观压力测试的研究也成为重要的学术领域。从国内看,压力测试在我国的研究和实践也已有较长的时间,积累了多个方面的案例,其中,由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主导的房地产等领域的压力测试已成为金融稳定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人民银行济南分行(以下简称“济南分行”)维护金融稳定的案例,对金融稳定压力测试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梳理,以期对下一步金融稳定压力测试更好地服务于各项金融稳定基础工作提供启发和借鉴,推动压力测试工作流程进一步完善。

二、济南分行金融稳定压力测试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济南分行结合区域金融稳定履职需要,围绕金融稳定压力测试进行了积极探索,逐步推动和引入压力测试作为一项常规的金融稳定履职手段,服务于金融风险监测分析、稳健性评估、风险预警、存款保险、风險应对处置等各项工作,内嵌到金融稳定履职的不同环节,对于辅助、促进和深化各项基础业务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先行探索:对金融机构压力测试进行原发性研究

2008年开始,济南分行对金融风险压力测试理论与实务着手进行研究,密切跟踪、研译、借鉴国际上关于压力测试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分行辖区实际,对压力测试技术进行持续研究,先后对金融机构利率重定价风险、利率扭曲风险、利率基准风险、盈利状况、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房地产风险等不同方面的压力测试内容进行了积极探索,压力测试体系不断充实完善(见表1)。

(二)风险驱动:将压力测试技术作为风险处置手段

2012年2月,辖内Y商业银行突发4.3亿元巨额票据案件,相关负面舆情经媒体发布快速扩散,形成巨大的声誉风险,面临被挤兑的严峻状况。对于身处风险处置一线的人民银行金融稳定部门而言,在当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紧急形势下,如何预判风险,尽快测算出不同情形下的流动性缺口,并以此预判需要动用的救助工具规模,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为此,济南分行在迅速获取该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备付金头寸、高流动性资产结构等指标基础上,第一时间对涉案机构开展了流动性压力测试。通过简化的现金流法对该行的压力测试表明,在轻、中、重度压力情景下,该银行不存在资金缺口,在储蓄存款流失80%、企业存款下降30%的极端压力情景下,该行共需筹集资金169.6亿元,与可动用资金相比,其资金缺口约为25.2亿元。这表明Y银行的整体流动性比较充裕,短期内发生整体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不大,不需要过早依赖外部救助。在压力测试的基础上,济南分行提出了一系列风险化解的措施和建议。事实证明,此次压力测试为正确化解银行风险、遏制风险蔓延、稳定公众信心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

重点风险区域的应对处置也是压力测试的用武之地。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受经济转型、市场波动和周边金融突发事件等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影响,辖内R市授信风险不断暴露,呈现明显扩散趋势,部分大型企业陷入资金链和担保圈危机,信贷资产质量呈现下降趋势,各银行机构普遍认为短期内难以有效化解,由此将对区域信贷风险状况带来较大冲击,全省信贷资产质量面临严峻挑战。为匡算其影响程度,研判未来信贷资产质量走势,济南分行基于该市信贷资产质量数据和重点出险企业风险状况,结合有关金融机构反馈的信息,及时对该市区域信贷风险状况进行了压力测试,以2015年6月末银行业机构信贷资产质量数据为基准,测算出在中度和重度情景下该市总体不良贷款率将分别上升10.21和16.48个百分点。该测试结论提前1年预判了R市信贷风险走势,为区域风险化解和省市各级部门政策实施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

(三)工作联动:将压力测试全面引入稳健性评估

压力测试在一系列风险事件处置中的充分运用,为后续一系列金融稳定压力测试工作的组织开展提供了经验借鉴。2012年开始,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开展对金融机构的稳健性评估。济南分行在前期积累的工作经验基础上适时而准确地发现了稳健性评估和压力测试两者之间的耦合性关联:压力测试作为识别和度量风险的一种有效评估方法,对于开展金融机构稳健性评估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压力测试运用到金融稳定稳健性评估工作中,将测试模型与主观评判相结合,可以改善稳健性评估缺乏量化结果的不足。2012—2016年,济南分行先后对辖内80余家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开展了稳健性现场评估,包括对60余家法人金融机构的全面评估以及表外业务、资产质量真实性等专项评估。在以上现场评估工作中,均注重运用压力测试工具开展量化评估,减少了现场评估对于评估人主观判断的依赖,提高了现场评估结论的准确度和客观性。为了判断《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银发[2014]127号)出台后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结构调整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济南分行以山东省12家城商行为对象,选取2014年3月末、7月末经营数据分别开展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在同等冲击强度下,各商业银行7月末的整体流动性状况较3月末取得较大改善,显示规范同业业务工作取得较好政策效果。在对K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真实性专项评估中,假定其展期、借新還旧、重组三类贷款由正常逐步恶化为不良,测算出该行不良率将达到4.43%;拨备覆盖率仅为70%,低于150%的监管标准80个百分点,需补提贷款损失准备12.8亿元;提足准备后的资本充足率仅为8.24%。济南分行及时将测试结果向该行反馈,引起该行的高度重视,立即部署了对信贷系统风险分类模块的改造工作,并将加大核销力度、积极补充资本列入次年工作计划。

(四)技术嬗变:注重压力测试技术的储备和升级

由于压力测试涉及较多计量方法,宏观和情景压力测试往往需要构建专门的计量模型,而在国内外金融形势严峻、风险因素错综复杂的新形势下,如果考虑到风险交叉传染、第二轮效应等问题,则需要更多和更深层次的计量技术方法进行支撑。为此,2013年以来,济南分行加强了与驻济高校的合作。2013年1月份,济南分行与山东大学齐鲁证券金融研究院就共同开展金融风险定量计算与控制研究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双方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就共同探索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计量和监测评估体系等问题达成一致。2014年初,济南分行与山东大学齐鲁证券金融研究院的首次合作项目《基于压力测试的宏观经济波动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影响分析》顺利完成,该项目以山东省14家城市商业银行为测试对象,运用G期望理论就宏观经济变量与银行资产质量变动等因素进行了压力测试,并对相关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为进一步完善宏观压力测试技术、改进传统的压力测试模型做了有益探索。其次,引入压力测试作为银行风险早期预警系统的重要补充。近年来,济南分行将压力测试作为预警风险的一个补充手段,纳入金融机构风险预警系统,实现了压力情景和基准情景两个视角下的风险预警。在银行风险早期预警模型实证研究中,济南分行采用亚洲开发银行的VIEWS系统(经济和金融监测的脆弱性指标及早期预警系统)中内嵌的信号法模型,预警银行危机。实证研究表明,该模型能够以较好的准确性和先行时间预测样本内的三次危机,并在样本外的未来年度发出了持续较强的预警信号。在输出初步预警结论的基础上,该系统可灵活选择已出现预警信号的指标和处于预警临界值的指标开展压力测试,测算不同压力场景下的危机概率变动,预测金融机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状况,评估金融体系的整体抗风险能力。结果表明,将压力测试作为银行风险早期预警系统的补充,有助于决策者在预警信号发出后进一步分析风险,及时干预、纠正风险。三是将压力测试与金融网络分析相结合,测度大企业担保圈风险。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担保圈负面影响逐步显现,加剧了信贷风险的暴露。但对于担保圈风险的量化分析,存在担保圈关系分析不足、建模困难等问题。为突破技术困局,济南分行创新性地将压力测试与构建网络模型方法相结合,结合央行企业征信系统数据度量担保圈的风险程度,对辖区85个大型复杂担保圈在压力状态下的风险程度进行了测算,对担保圈风险的合理边界进行了创新性探索,识别高风险的担保圈并进行风险预警。

随着压力测试探索的不断深入,区域性金融机构压力测试成为常态。针对经济下行过程中各类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防控压力加大的问题,为有效评估其风险状况并对其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指导,2016年济南分行选取全省65家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了信用风险压力测试和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包括14家城市商业银行、33家农村商业银行和18家村镇银行。基于压力测试结果,济南分行对发现的风险隐患及时进行了风险提示并提出了整改要求,有效提高了辖区法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针对性和前瞻性。

三、金融稳定压力测试框架的构建要素

金融稳定压力测试是一个多层次、多步骤的复杂过程,涉及工作组织体系规划、压力测试对象选择、金融脆弱性研究和风险因素识别、情景模拟及驱动因子设定、机构层面测试、“第二轮”效应和传染性分析、测试结果沟通和结果运用等多个环节。本部分结合对济南分行金融稳定压力测试实践的总结和对相关国际经验的跟踪研究,对金融稳定压力测试的主要构建要素进行了梳理,并针对国内金融稳定压力测试工作实际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图1显示了金融稳定压力测试构建要素的主要内容。

(一)流程:注重过程管理,确保压力测试高规格运作

压力测试是一项主观判断性较强的工具,测试结果取决于组织水平、冲击强度和所使用的方法,这既是压力测试的优势也是其缺点。因此,确保压力测试结果的公信力至关重要。首先要重视压力测试的组织流程建设。只有建立严密有序的组织体系,才能确保研发设计、模型校准、试运行、交流沟通、测试结果发布和后续措施等环节完整可靠,从而树立压力测试工作的权威性。济南分行在金融稳定压力测试中注重立足于山东全省统一组织,保持压力测试的高规格和流程的完整性,独立自主开发压力测试模型,客观公正地开展评估和判断。其次是选择合理的压力测试执行架构。自上而下(Top-Down,TD)和自下而上(Bottom-Up,BU)两种方法均可应用于金融稳定压力测试。前一种方法由宏观管理当局基于加总的宏观数据来独立开展,既可以针对单个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分散进行,也可以针对能够代表整个银行业体系的资产组合集中进行,其计算标准和过程完全统一,结果不会受到微观机构水平参差不齐的困扰。后一种方法需要各个金融机构各自开展对自身的压力测试,并将数据报送到压力测试的组织机构进行汇总,因此不仅可以获得总体的系统风险暴露状况,还可以获得整体样本的概率分布函数。自下而上方法的优势是可以采用基于现金流等机构层面数据,利用银行的内部模型,并能够针对流动性冲击等情景开展具体的成本收益分析,其缺点是缺乏机构间的一致性、可比性,特别是在区域金融稳定层面,由于广大中小法人银行机构压力测试水平参差不齐和技术选择的多样化,由下而上的方法会增加中央银行汇总测试结果的难度。自上而下方法的优势是方法一致,当局可以灵活地设定冲击场景。其缺点是细节数据因其获取成本高往往难以被采用,个体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征被较少考虑。但两种方法是可以互为补充的。2016年济南分行在对全省65家法人银行机构的信用风险测试中,要求各机构按统一设定的压力情景进行测试,但同时也提供2000—2016年各季度不良贷款余额、贷款余额、不良率数据进行统一测试,两种结果相互验证对照,确保了压力测试的最终质量。

(二)数据:可获得性、质量和信息系统建设

数据的可得性和质量是影响压力测试成效的重要因素,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数据资源,开展细致的数据分析。一般来说,数据的时间序列长度应能跨经济周期以进行回归分析,同时数据指标口径应尽可能保持一致。如欧盟在开展压力测试之前,通过资产质量评价(AQRs)对违约、拨备、风险参数等进行校准,确保数据质量。在压力测试最后阶段,参照AQRs情况对压力测试结果进行调整。我国开展金融稳定压力测试在数据可得性和质量方面仍面临很大挑战:一是关键指标的时间序列长度不够,难以进行跨周期检验,使回归分析的意义大打折扣;二是指标口径不一致,特别是银行业机构的核心监测指标,如不良贷款率、逾期贷款率以及分行业的资产质量等指标存在不连续甚至失真问题,关键变量的缺失、不准确以及指标变量的非线性特征,导致难以准确地刻画外部环境变化对银行业的冲击。济南分行在压力测试的数据获取方面充分运用部门关于工业景气的相关数据,以及人民银行企业景气监测系统、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数据(2006年下半年以来),银监部门非现场监管报表体系,在管理好历史存量数据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增量数据的获取来源。同时,注重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金融机构风险信息采集系统,着手积累第一手风险数据。2014年,对该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将金融机构风险监测指标由5方面87项,调整扩展至9方面171项,细化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类指标、流动性指标、市场风险敏感类指标和新发生不良贷款等指标,使监测系统的风险覆盖面更加广泛,对压力测试的数据支撑作用更为有力。同时,将信息系统客户端延伸至包括信托公司、财务公司、村镇银行等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真正建立起了直通金融机构的月度信息采集系统。截至2016年10月,已将关键风险指标的时间序列积累至107个月度、700余万条数据,可实现对金融机构真实风险状况的还原处理,具备了开展跨周期计量研究所需的时间序列。如在基于金融稳定履职视角的银行风险早期预警模型实证研究中,通过该系统获取了山东省38家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月度数据,综合考虑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剥离置换和分类标准调整等因素,对数据序列进行了修复处理,得到了较为可信的不良贷款变动趋势,突破了以往研究中时间序列过短且不跨经济周期的缺陷。

(三)情景:识别风险、甄选变量、设定冲击场景

單因素分析(也称为敏感性分析)和多因素分析(也称为情景分析)是构建压力测试情景的两类具体方法。敏感性分析作为单一因素分析,主要考虑利率、汇率、单一信贷产品、单一行业等因素的独立变动对商业银行经营和风险承担能力的影响。敏感性分析最简单直接的形式是观察当风险参数瞬间变化一个单位量,机构投资组合市场价值的变化。此方法易于操作,对数据要求和计算较为简单;但不能考虑宏观经济要素的相关性和互动性。情景分析用于同时模拟多项风险因素变化。对情景的设定有历史情景法和假想情景法两大类,但实际上,多数压力测试往往同时使用历史情景和假想情景,即以历史的变量波动作为参考,但冲击规模、传递途径以及其他关键因素又区别于历史情景。情景分析应借助于良好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综合各类风险因子对目标风险变量进行映射。各国的压力测试实践中,一般会设定两种基本情景:一是基准场景,也就是根据市场普遍预期的情景开展压力测试,据此估算出可信的资本需求;二是不利情景(或严重不利情景),结合VAR模型等方法构建,用以捕捉尾部风险。

冲击场景的设计要符合经济、金融运行的逻辑。理想的压力测试应综合考察多种风险因子及其内在的相互影响,甄选指标构建情景应特别注意指标的全面性和保持逻辑清晰,指标过多或过少、设定冲击幅度过大或者过小都会降低压力测试结果的意义和可信度。在济南分行对Z市法人银行压力测试过程中,在获取样本数据时,鉴于数据的可得性,灵活选取了违约率(PDI)来衡量银行贷款的违约概率。具体定义为:违约率=新增不良贷款数/新增贷款数。考虑到获取相关数据的难度,选取了Z市测试期季度频率的GDP、企业亏损面、固定资产投资额度、贷款利率(选取一年期贷款利率为代表)、CPI等5个指标作为对宏观经济的描述,与Z市法人金融机构相应时间段的PDI进行Logit回归。测试结果显示,在假设的压力情景下,银行依靠损失准备金可以覆盖温和冲击和中等冲击,但不能覆盖严重冲击,说明某法人金融机构损失准备金不足以弥补严重事件冲击下的贷款损失,在这种压力下可能会发生流动性风险。上述压力测试整个过程逻辑清晰,思路新颖,可复制性强。在另一个案例中,济南分行金融稳定部门对65家法人银行机构开展了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综合考虑了来自政策、宏观经济、重大突发事件等多种因素对银行资产负债表产生的冲击,合理设计商业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各类压力情景,并相应计算在综合压力因素形成的压力情景下各商业银行的现金流缺口和流动性比例变动情况。特别针对被测试机构普遍存在的同业业务风险、表外业务风险,设置了卖出回购、买入返售、理财业务等到期叙作率等指标,部分曾发生过重大案件或大额违约事件的金融机构,结合出险时真实的历史情景,对压力测试方案提出了完善建议,使测试方案在执行中较好地刻画了中小法人银行群体面临流动性冲击时的抗压状况。

(四)方法:建立模型,将冲击映照到资产组合

在技术层面,宏观情景如何反映风险,如何将宏观压力情景转化为银行层面的压力,是压力测试面临的最大挑战。从各国实践看,传导模型的使用较为灵活,可以简单也可以复杂,可以结合银行的内部模型,也可以嵌套使用多个模型,模型的选择要视数据充分与否而定。欧盟层面开展的压力测试针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主权风险、证券化风险、融资风险等分别采用了不同种类的模型组合。

由于我国经济尚处于转轨时期,实体风险与金融风险的动态联系体现出较强的非线性特征,构造一套符合我国经济运行特征的、严谨的、能够通过各种统计检验的宏观经济模型存在困难。国外的压力测试方案则存在国内适用性的问题,各国的宏观经济模型均基于自身经济特征,直接套用显然存在较大的模型风险。此外,还需考虑其他方面,如冲击变量是否具有相关性、损失是否会在系统中传播或放大、如何考虑银行表内外业务风险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动态地分析不同类型冲击从宏观到微观传递的连续性等。为突破技术瓶颈,提高金融稳定压力测试的技术含量和准确性,济南分行近年来逐步探索应用了包括向量自回归模型、信号法模型、金融网络模型等在内的多项压力测试技术,2013年以来,在对各类量化分析方法的风险预警和压力测试表现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以非参数的信号法模型构建风险预警和压力测试系统,该系统输出的危机概率较好地预测了2014—2015年以来的大规模信贷风险暴露,切实起到了风险预警作用。

(五)反馈与应用:发挥压力测试的政策功能

压力测试的目的并不止于输出测试结果,其最终目标是政策制定和执行,即将压力测试纳入到维护金融稳定的工作框架中。为此,还应注重压力测试的后端管理。一方面,应致力于加强与被测试机构和市场参与者的沟通。通过与金融机构的沟通交流,更好地掌握市场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了解金融机构对压力测试所发现问题的看法,明确下一步在金融管理中应重点加强的领域。济南分行在压力测试过程中,注重在压力测试的前期、中期、后期各个阶段加强与被测试机构的沟通交流,如在2016年开展的65家法人机构压力测试过程中,分批次对测试机构进行了调查走访,与金融机构商讨压力测试方案是否合理,技术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以及最终输出的测试结果是否与金融机构的风险实际相匹配。在交流过程中,部分曾经发生过重大案件、重大风险事件的法人金融机构,结合自身经历过的真实“历史情景”,对改进压力测试方案、完善测试流程提供了有价值的意见建议。在针对压力测试初步结果的中期汇报交流中,济南分行与被测试机构共同分析异常测试结果,查找数据采集、处理和技术运用等环节存在的问题,部分金融机构根据“诊断”结论开展了“二次”测试。另一方面,应推动将压力测试结果运用至风险管理实践。没有政策执行力的压力测试形同“过家家”,其价值无法得到应有的体现,也难以引起金融机构的真正重视。美国、英国、欧盟等开展的压力测试或者直接触发了监管行动,或者促使金融机构主动采取审慎措施,发挥了政策制定作用,具有重要的市场影响力。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稳定压力测试仍停留在“演练”阶段,未发挥出压力测试作为一项政策工具的重要作用。为克服这一不足,济南分行在压力测试工作中尤为重视测试结果的运用。2016年开展的65家重点法人机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过程中,针对测试发现的问题组织各分支机构向被测试机构反馈了整改意见,督促其限期整改。在历次稳健性评估过程中开展的压力测试,均随同评估结论一并反馈,对相关机构提出整改要求,引起了被评估机构的高度重视。有机构提交的整改报告显示,稳健性评估和压力测试结论推动了該机构风险管理一线调整,充实和强化了风险管理资源配置。

四、结论

压力测试具有前瞻性分析和基于可信情景提供评估结论的优势,可广泛应用于金融稳定监测、稳健性评估、金融风险预警等多个方面,辅助、深化各项基础工作的开展,对于人民银行依法履行维护金融稳定职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全面回顾济南分行近年来金融稳定压力测试工作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压力测试工作的构建要素,特别强调了组织体系建设、数据库与信息系统支撑、技术方法与模型储备以及加强交流沟通和成果运用等环节的重要作用,以期对下一步金融稳定压力测试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各项金融稳定基础工作提供启发和借鉴,推动压力测试工作流程进一步完善。当前,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工作正处于由监测分析向监督管理转型的时期,特别是随着存款保险条例的正式实施,越发要求金融稳定工作深入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一线,及时发现问题并实施早期纠正。压力测试作为一项前瞻性的量化分析工具,面临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可考虑将压力测试引入存款保险机构风险评级,使风险评级充分考虑到金融机构抵御潜在风险冲击的能力,克服风险评级的静态性,使评级结论更全面反映评价投保机构的风险情况,并据此进一步完善风险差别费率机制,加强对不达标银行的监管约束,以此作为采取早期纠正和风险处置措施的决策依据。此外,压力测试在金融风险预警、实施宏观审慎管理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应用空间,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怀东,张兴荣,熊启跃.金融机构压力测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金融监管研究,2015,(10).

[2]马里奥·匡格里亚瑞安鲁(Mario Quagliariello)编,马明译.银行系统的压力测试:方法与应用[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6。

[3]徐明东,刘晓星.金融系统稳定性评估:基于宏观压力测试方法的国际比较[J].国际金融研究,2008,(2).

[4]巴曙松,朱元倩.压力测试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经济学家,2010,(2).

[5]梁世栋.压力测试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国际金融,2012,(2).

[6]施建军, 周源.基于内外部因素的银行信用风险压力测试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0).

Abstract:The pressure test,as a standing tool in the financial stability tool kit,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safeguarding the financial stability by PBC.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financial stability pressure test by PBC Jinan Branch since 2008,this paper deeply combs and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and rules of pressure test work. From the experience,it extracts sound,effective,basic components required for the financial stability pressure test,which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erformance of financial stability.

Key Words:financial stability,pressure test,fragility,PBC

猜你喜欢

金融稳定脆弱性人民银行
区域生态脆弱性与贫困的耦合关系
基于PSR模型的上海地区河网脆弱性探讨
信用衍生产品的风险转移功能综述
经济开放度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
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影响
基于脆弱性的突发事件风险评估研究
企业网络系统脆弱性的产生扩散与阻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