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2017-04-21边慧英
边慧英
【关键词】 新时期;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6—0034—01
教育要想培养人才,教师首先应当是人才。那么,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才群体,应当怎样营建自身的素质结构,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和教法面临着新的考验和严重的挑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经是迫在眉睫。发展的时代赋予教师职业素质以更高的要求。
一、要具有素质教育观念
所谓观念,是指思想意识。素质教育观念是指教师的一切教育活动应有利于学生各种素质水平的综合提高。教育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地位,把尊重人、关心人、教育人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同时,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使学生懂得和学会尊重人、关心人、相信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要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世纪之交科技将有重大突破。它的标志是:高度信息化,空间技术的飞跃,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海洋空间的利用,生物技术将成为生命科学的核心等等。在这种形势下,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有更广博的专业知识。因此,要求教师有计划地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和学力水平;要形成适应21世纪教育工作的知识结构,不断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并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综合程度上不断有新的提高。
三、要确立正确的人才观
什么是教师眼中的人才,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界定和标准,“学而优则仕”、出人头地、高人一等是封建社会教师心目中的人才;“上名牌、读重点”,相当长一段时间是我们中小学教师心目中的人才。为了培养这样的人才,有的学校加班加点,频繁考试,加大学生课业负担;有的教师偏爱成绩好的优等生,悉心关照,百般呵护。这样,难免培育出畸形“人才”,这些学生的意志品质、言行举止很难与时代合拍。那么,何谓新时期的人才观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给了我们明晰而正确的答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完成这个宏大的任务,我们必须矫正自己的人才观,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己任,不以一模识人才,不拘一格育人才。
四、要有终身学习、继续教育的观念
中国传统教育观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强调了教师在知识传授中的作用,而忽略了如何教会学生独立地去学习、求知,也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根据需要来获取信息、选择信息和使用信息,以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教师教育的重点必须定位在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上。在教师的自身发展方面,原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在21世纪,教师只拥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在知识量迅猛增长和知识急遽更新的时代,教师的知识性质和结构需不断更新,教师拥有的知识应像一条永不枯竭的小溪一样源远流长,常流常新。
五、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培养的是创新型人才。教育创新能力是指教师创新教育原理,对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技术等进行科学变革的能力。教师要不断创新,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知识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教师要善于打破教学中的定势,不迷信教育理论,不沿袭教学经验,不盲从教育权威的指导,不遵从传统教育,不附和多数教师的教法。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实践,善于通过教育科研活动,不断取得教育科学新知识,探索教育科学新领域。
六、要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与手段的总和。在信息化、网络化的21世纪,教师要有较强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网络资源获取教育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教师应善于掌握计算机技术、上网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影视技术等进行教学,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投影仪、摄像机、照相机、录音机、电子语音传递仪等电子教学工具,并应用flash、photoshop、PPT、Authorware、Premiere pro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編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