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最大的机会是跨界

2017-04-21艾力

中外书摘 2017年4期
关键词:跨界竞争力核心

艾力

每次我上不同的节目,总有人评论说:“是不是新东方赞助的?打广告去了?”其实这都是个人选择,绝大部分是节目组主动邀请的。没有官方赞助,更不会离谱到投资了巨款让我一直待在舞台上。

之所以有这些猜想和质疑,大概是因为大家总觉得一个有全职工作且在本领域还做得出色的人参加其他活动,必然有公司在背后赞助。我的经历恰恰说明新东方是个好公司,它没有阻止我去别的舞台上展现自己。这也是我能做到轻松地转换角色的一大原因。

从英语老师到辩手、嘉宾、主持人,我的角色转换从录制《酷艾英语》开始,这档面向大众的公益免费网络课程让我从一个单纯在课堂上教书的老师,转换为网上的双语脱口秀表演者。动因无非“兴趣”二字,我花了大量时间观看、学习、研究美国的脱口秀,才能在没有报酬的前提下,坚持尝试这个看起来和严肃的老师职业不相关的东西,在网上通过麻辣点评分享知识。

这和马东的转换类似,有了兴趣才能迈出角色转换的最初一步。很多人会压抑自己的兴趣,觉得没必要发展成花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事情。在个人发展路径上看,这非常可惜。

兴趣加上毅力、专注力,才有了《酷艾英语》点击量从5000次到5000万次的飞跃,我也因此收到了《超级演说家》导演组的邀请。

《超级演说家》是在卫视平台播出的演讲节目,从网上的脱口秀到电视节目的转换,需要对内容有全新的認识和把握。

不同角色之间,也有相通的内容——核心竞争力。

老师和演讲者看似是两个角色,但核心竞争力的相同部分是舞台表现力。老师的角色帮助我塑造了演讲能力,加上兴趣的辅助,使我对业务要求精益求精,再登上电视舞台成为演说家,顺理成章。

这也是很多优秀的人转换的原因,保留了核心竞争力,在不同环境中使用。马东如此,乔布斯也如此。乔布斯被自己创建的苹果公司开除后,并没放弃,他收购了皮克斯工作室。一个做软件的人怎么突然跑去做动画?而且看起来和此前的创业完全不搭边。其实乔布斯负责的是动画的技术部分,核心的编程能力还在,转换就自然而然发生了。

确保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变后,我们往往要面对另一个问题——恐惧心理。

参赛之前,我已经是新东方近两万名老师中评出的十几位集团演讲师之一,在英语教学领域也算小有名气。过往的成就让我心里忐忑,觉得万一讲不好丢人怎么办,被大家笑话怎么办,以后怎么面对学生、领导和同事?——天哪,我做了一个特别傻的决定。

恐惧心理是几乎所有跳出舒适区的人都会遇到的情况。后来我陆续推荐其他新东方同事参加《超级演说家》,很多人在上场前一刻放弃。他们觉得在自己的英语教学领域很牛,在其他领域万一做不好会很丢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其实,大家并不会因此而取笑你,更多是你被自己内心虚假的声音吓住了。

因对未知恐惧的畏惧而放弃无可厚非,但人生选择就会过于单一。

当时要不是编导死活拉着我说:“你必须来,你都答应了。而且你的34枚金币时间管理法确实很有用,和所谓纯‘鸡汤的演讲有很大差别。要让更多人受益。”我心想,就算是为了传播理论也要上去拼一把。没想到,因为这档节目,我被很多人认识。我其实是第三十几个上台的,但因为是首先受到鲁豫、李咏、乐嘉、林志颖四位导师同时亮灯认可,在第二季播出时,剪辑后把我放到了第一个登台播出。第一个播出压力很大,这直接决定了节目的收视率。

兴趣、了解核心竞争力、克服恐惧帮我走上了电视舞台。那之后,很多节目找到我,尤其是各种各样的相亲节目。我都婉拒了,这些节目并不符合我的核心竞争力,我不会为了增加曝光度而选择自己并非真正有兴趣的节目。

跨界要勇于尝试。

拍某汽车视频广告时,导演要求穿着单薄的运动服在冬天跑步。那天拍了八个小时,为了展现我比较拼搏的状态,光跑步的镜头就拍了六个小时。那组视频中,薇薇姐在咖啡厅和人聊天,肖骁穿着新潮时装在三里屯high,湉湉姐拿着气球充满少女心,我天没亮就被拉去黄浦江边,跑了至少15公里。

拍完跑步,晚上再去健身房拍拳击的镜头,我不断挥拳,挥到手臂麻木。成片中,随着一拳出去,我的汗水从脸上飞下来的画面,绝对是真实的。

作为老师,我提倡的是保持学习能力,不断学习新鲜事物。既然我给学生这样讲,为什么自己不身先士卒?

跨界等于过去所谓的不安心于本职工作,不务正业吗?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于你是否真正持续发挥了核心竞争力。如果是为跨界而跨界,去玩票,就会显得有些不务正业。

从综艺节目到大屏幕的跨界转换更为艰难。2015年11月,我客串了陈晓主演的《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尽管之前有过几次拍广告的经历,飞到上海还是被剧组的庞大阵容震撼了:各种长枪短炮、拍摄车,一百多号人。

老师这个职业最大的特点,干什么事都单打独斗,上课备课批作业,上网络课也有助教帮助,干什么事都很有效率。来到剧组我发现,几乎所有事情都是几个团队共同配合的过程。之前去综艺节目,效率比较低,感觉很拖沓。

我到了剧组以后想,尽量不要浪费大家的时间,做好自己的部分。剧中我本色出演一名英语老师,但这个老师和我平常不一样,他人到中年,特别无趣且固执。我对这个角色进行了深度的揣摩,想了想自己上课最无趣时该什么样,也把妆容调整成了最无趣的中年大叔模样。

我很自负,总觉得自己什么工作都能适应,觉得本色演出也没多难,就很自信地上去开始表演。台词我也觉得要有一定即兴发挥,才能体现自己真正的水平,完全照本宣科也太low(低级)了。拍摄中我才发现,一个镜头要拍好几遍,如果台词每次都不一样会给剪辑带来很大麻烦。我开始冒冷汗,觉得连这几句台词都说不准的话,这人就丢大了。

我有一个理论,有时你真的要先夸下海口,先把牛吹出去,然后再通过刻苦用功,把吹过的牛变成现实。罗永浩就是这么做的,这不失为一种实现梦想的方式。既然我说自己不需要使劲背就能记住台词,那即使现场有点蒙,也要硬着头皮上。

正式拍摄开始,我从第一次的极其不自然,到第四次的自然演繹,并没浪费大家太多时间。本来导演考虑到我第一次拍戏,为了录制我的场次留出了六个小时,由于我比他想象的专业,那一幕三个半小时就拍完了,大家提前收工。

在不断的跨界中,我始终保持学习的心态。虽然没有演员梦,但我觉得既然有人可以做到,为什么我做不到,Why not,为什么不尝试一下?

能跨界成功的人都是这样的思路,他们总是扪心自问——为什么不呢?为何不尝试一下?为什么别人可以做到的我却做不到呢?

没办法转换好角色的人,看问题的角度却是——为什么要去做呢,为什么要离开舒适区折腾自己,为什么要冒风险?

这是Why与Why not的差别吧。

我的朋友S,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在跨界中寻求自我价值的人。她毕业于北邮,是我做教研负责人时招聘到的老师。

第一次看到她的照片,无法把打扮中性的她和女生这个性别联系在一起。她办事认真,虽然开始讲课有些迟钝,但从不放弃。当时还是大三学生的她从当实习教师起,就主动申请给项目组拍片,自己拍摄剪辑,也主动为项目组提供技术支持,编程,做网站,这些全部是额外的工作。

随着教学能力的提高,安心当英语老师,她也会有不错的收入。这时她提交了辞呈,决定出国深造,从讲台前,去了异国的教室。

在国外读书时,她也没闲着,尝试做一个给留学生提供租房服务的平台,业绩出色。又过了一阵,她开始研究其他领域的技术。

前不久,她决定回国投身一个新的创业项目。通过图片识别技术,你看到好看的照片,用手机拍一下,明星身上衣服的品牌、价格,甚至购物链接都能显示。这个项目已经拿到了上百万美元的投资。

成功者身上有些独特的密码。形容某件事,他们从不说“太难了”,而是说“太刺激了”,总在寻求挑战,不断转换,跳出舒适区。

和我一样,靠自己打拼的S也有困难的时候:自己把一分钟时间掰成几瓣去奋斗,无法照顾亲人;在风口浪尖的时刻,也会感到孤独和恐惧。

社会上一个流行的观点是: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普通人,必须把全部精力聚焦于你的专业才能取得成功。其实,跨界与聚焦专业并不冲突,专一就是保持某个领域绝对第一的地位,你可以把每天的时间分开,比如每天有固定四个小时更新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技能。

一天还有剩下的二十个小时,即使除去吃饭睡觉,起码剩下两三个小时可以自由支配,用来准备跨界内容,并不会影响专业性。

敢于不断转换,是在别人放弃时多坚持一下,不甘将自我固定在一个狭隘的角色里。

别让对未知的恐惧害了你。找到核心竞争力,多学习其他行业所需要的东西,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你会发挥更大的价值,找到全新的自己。

猜你喜欢

跨界竞争力核心
跨界
跨界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日本竞争力
跨界之道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