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了凡四训》的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7-04-21陈延斌张琳

船山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家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陈延斌 张琳

摘要:

《了凡四训》是袁黄教导儿子袁天启的四篇家训,包含了明理向善、改过迁善、积善累德和谦德之效四个方面的伦理思想。这些思想为当代家庭道德建设以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坚持古为今用、批判继承的原则,挖掘和借鉴《了凡四训》中所包含的家庭伦理道德的精华,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理念,有利于增强当前家风家规建设的意识,有利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关键词:了凡四训;家训;道德教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袁黄,明代官吏,字坤仪,号了凡,浙江嘉善人,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先后任宝坻知县、兵部职方司主事。袁了凡博学多才,精通医药、天文、术数、水利、兵政,除著有《了凡四训》之外,还著有《立命编》《袁了凡纲鉴》《两行斋集》《静坐要诀》等。其中《了凡四训》由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四部分组成,是他教导儿子袁天启的四篇家训,在中国家训史上的影响尤为突出。

一、《了凡四训》主要的伦理思想

《了凡四训》主要叙述了了凡先生的大半生经历:他曾相信一位姓孔的算命先生的话而被天命观所禁锢,后经云谷禅师指点,终于明白了祸福由人不由天的道理。作为中国伦理学史上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了凡四训》蕴含着丰富的家庭伦理道德精华。

(一)明理向善

了凡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庭的不幸往往能造就古代贤人对命运的深刻思索。父亲的过早离世使家境陷入困顿,为了维系生计,母亲要求他放弃科考功名,改学医术,这样既可养家糊口,又可治病救人。少时了凡先生在慈云寺遇到姓孔的算命先生,孔先生对了凡先生一生命运、仕途发展的前景进行预测,告诉他将五十三岁寿终正寝、命中无子。之后每一次考试结果都应验了孔先生的预言,这也使得了凡先生相信了命运有定数,不可强求。了凡先生在这一刹那将生命全程看透,从此无妄念,与世无所争,与人无所求。了凡先生终日静坐,不阅文字,认为既然一切皆是命,想什么都是枉然,丧失了求知的欲望。此时的了凡先生陷入了被命运所拘的无可奈何之中。后来他遇到云谷禅师,这才开始转变命运,“立命之学”就是云谷禅师传授给他的。云谷禅师又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①命运是由我们自己创造的,福报是要自己求来的。了凡先生向云谷禅师请教逃脱命运的方法。“命由我作”,这就要求人要知道一生的甘苦顺逆,怨天尤人是徒劳无益的,要躬身反省,是否自己造作不善,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在此基础上改过从善,这就是“福自己求”。

首先,“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②了凡先生首先忏悔了以往所有的过失,并立志做三千善事积德。云谷禅师教给他“功过格”记善恶功过,并用念《准提咒》以及“符箓”等方法来放下心中的思虑。

其次,“至‘修身以俟(等待)之,乃积德祈天之事”。③对待命运,我们应当勤勉修身而又能安心等待。改变命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积累和修身积德。了凡先生将云谷禅师的训导用在自己修持的经历,依照功过格每日反省,改变了过去悠游放任的生活,时刻警惕,生怕生起恶念,得罪天地鬼神。遇到别人诽谤,丝毫不挂于心,而是可以安然包容接受了,并用了十多年时间把三千善事做完。期间孔先生所推算的命运也不再灵验,了凡先生更加地相信了修持功夫改变了他的命运。

(二)改过迁善

在没有谈行善积德之前,先要改过。过不能改,或改得不彻底,虽然修善,善中夹杂着恶,善不纯,功难显。因此,改过是积善的先决条件。在行善积德之前,必须端正自己的心念,将自己的缺点一一改正。

第一,要发耻心。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④一个人最大的,最要紧的事情就是这个耻字。因为晓得这个耻字,就会把自己的过失尽量改掉,就可以成为圣贤;若不晓得这个耻字,就会放肆乱来失掉人格,便和禽兽一样了。人能够知耻,就决定不会起妄心,动恶念。知耻放在改过三要素之首,用意非常深刻,凡夫何以不能成圣,病根就在此。

第二,要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⑤这句话的意思是要知道天地鬼神都在我们的头上,所以鬼神是不容易被欺骗的。我虽然在暗处犯了微小的错误,但是天地鬼神把我的过失罪恶照得清清楚楚。“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⑥,因此改过要心发畏惧之心。“畏”是害怕之意,且含有恭敬的意味。天地鬼神好像是迷信,这里了凡先生只是借天地鬼神,使人们在内心有所畏之物。这样即使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能恪守做人的道德原则。慎独也是儒家修养道德的方法,它能使人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照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

第三,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了凡先生认为,人们不能改掉自身的过错,多是因为拖拉和畏惧退缩的原因。所以,更需要勇敢振作起来,绝不怀疑,有过当下就改,不须迟疑,这是勇猛之心。

在指出“耻畏勇”三心为改过之因之后,了凡先生继续指出改过之法,即“事理心”。人们对犯过的错误的改正,有人从事情上改,有人从道理上改,有人从心念上加以纠正。不同的改正方式所需功夫不同,所取得的效果也大不一样。从事情本身改,不是彻底根除的好办法,治标不治本。从情理改正过失,不是就事论事,而是追根究底,探寻做错事的深层原因,从而找到根本上避免再次犯错的方法。第一,从情理上分析,理解并原谅别人。第二,自省。第三,根据情理平心静气的思考。“大抵最上者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⑦改过最好的方法是修心。使心立刻清净,那么念头一动,就自己发觉,一发觉就立刻去除。过失虽然多种多样,却都是起源于人的内心,如果心念不曾乱,也不会犯下错误。上策是根本改过方式即“治心”,“明理”次之,“随事以禁之”是下下策。

(三)积善累德

了凡先生引用《易傳》中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中国圣贤第一人,就数孔子,世代子孙都不衰。百善孝为先,中国人讲孝道,首推大舜,这是尽孝的模范。了凡先生先肯定了孔家和舜是德行的表率,接着进一步用先前的十个例子来加以验证积善的家庭,后世一定有享受不尽的福。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例子都是家族人丁兴旺,官员辈出,这是因为在中国高官厚禄、光宗耀祖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直是封建社会孝观念的重要内容。而中国古代长期实行封建宗法制,因此盛行官本位思想。个人如果做了官,就可以给自己的宗族和祖先带来荣耀。这也是为什么福报都是子孙兴旺,高官厚禄的原因。

所举的十个故事,都是全心全力利益别人、利益社会、利益国家的好事。了凡先生再进一步教导他的儿子,何谓“善”,这很重要,必须要有能力辨别。如果只做善事而不讲究做善事的道理,就自认为是在行善,其实有可能适得其反,白白浪费一片苦心。因此对于人们所行善事要详细分析,这里说了八对:善有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从而才能全面地看待所作所为,彰显出什么才是值得推崇的真正的善行。

第一什么是真善假善。人们做善事,能利于别人就是出于公心,就是真善。而只想自己所得利益就是私,出于私心就是伪善,一定要出于真心去做善事。

第二什么是善的端曲。“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了凡先生指出要仔细辨别端曲,做善事从内心念头出发,默默地洗涤清净,不可让邪恶的念头,污染了自己的心。

第三什么是阳善阴善。凡是一个人做善事被人知道,叫做阳善;做善事而别人不知道,叫做阴德。“知名度高”,名也是福,但名是天地鬼神都忌讳的,所以出名不是好事情。知名度很高的人,如果没有实德,往往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灾害,“实至名归”应该是我们的追求。

第四,什么是善的是非。一个人做善事,不能只看眼前的效果,而要避免产生流传下去的弊端、不能只论一时的影响,而是要讲究长远的是非、不能只论个人的得失,而是要讲究它关系天下大众的影响。

第五,什么是善的偏正。善是正,恶是偏,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用善心去做恶事,是正中之偏;用恶心去行善事,是偏中之正。心存仁厚,反而纵容了他人的恶习,因此对于不良的行为应该及时制止。“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第六,什么是善的半满。勤加积累为满,懈怠无为为不满;做善事不能以金钱衡量,而以心意的虔诚与否为衡量标准;不贪图一时功利,而考虑长久效应;行善但不以为行善,行了善事去把事情常记于心。这几种说法都是半满的区别。

第七,什么是善的大小。为国家着想,为人民着想,虽然做的善少,这个善因此很大。如果只顾自己或家庭的利益,做再多、再大的善,也是小善。因此踏踏实实做事,同时要胸怀大志。

第八,什么是善的难易。贫穷没有财富、没有地位,却能不顾一切,救急救难,解决别人的困苦,非常难能可贵,所以他们的果报也厚。

了凡在辨别八种相对的善之后,又指出十种行善的途径: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⑧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积善的方法,揭示了行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要想积善成德,一方面要具有真心,另一方面还要身体力行。

(四)谦德之效

袁了凡通过引用《尚书》原文:“满招损,谦受益”,以此告诉我们“自满,就会遭到损害。自谦,就会受到益处。”处事待人接物,最重要的是谦虚,能够接纳别人,成就别人。了凡先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举了五位金榜高中的举人做例子,他们表现出了谦让不争、谦逊待人、虚心听取别人意见、谦虚沉稳、知错就改的品德。袁了凡引用古语: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⑨指出人应立定志向,还需念念不忘谦虚,处处与人方便。了凡先生对于求取科名,也像孟子所说的,一定要落实、推广;得到这个功名、地位,要存善念有为民众服务的心,尽心尽力去做。只要存这种心,行这样的事,命运与福报就可自己做主了。

通篇看来,《了凡四训》属于善书,主旨是劝人为善。袁了凡以其毕生的学问与修养,融通儒道佛三家思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大量真实生动的事例,告诫儿子“祸福自己求”,要自强不息,改造命运。书中引用大量儒释道经典文字,很容易被人们接受,因此也影响到社会各个阶层。

二、《了凡四训》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通过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来训导儿子袁天启的一部家训,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坚持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原则,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挖掘和利用《了凡四训》伦理思想中所包含的有利于时代进步的向上向善的价值追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理念

核心价值观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同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家训文化里的优秀传统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和基础,“三个倡导”所蕴含的社会共识不少也根植于中国优秀家训文化之中。比如,“爱国”“诚信”继承和弘扬了我们民族存身惜名、家国为重、忠于民族、诚实守信等优良家训文化传统;“文明”“和谐”与家训文化中体现出的进德修身、和顺为贵、亲仁济众等思想相协调;“平等”“公正”则体现了刚正不阿、清正廉洁、正身率下、公正无私等思想内容。

袁黄家训劝善教化的论述中充满着可贵的辩证分析方法,应该给予高度评价。袁黄对善行的区分和研究应该说是较为完备的,在我国古代家训乃至其他典籍中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⑩《了凡四训》中包含了和睦向善、诚信处世、勤劳节俭、廉政为民等诸多积极向上观念,这些观念将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用大众熟悉的日常词语表达出来,这也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接地气”、贴民心,对引导人们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B11。积极向善行善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德”的力量,彰显了优秀家训文化的基本精神,能够使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具体而鲜活,涵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德”与“大德”。明理立善、改过从善、积善成德等伦理思想也使得普通民众更好地认识到“友善”的价值观念,这就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化和具体化了,从而促进了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二)有利于增强当前家风家规建设的意识

《了凡四训》作为“一部‘诫子书性质的家训著作,这显然是儒家欲治其国先齐其家传统的体现。”B12家训作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不但有父母培育子女社会积极价值观的经验之谈,也有卓有成效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路径、方法,这都为当前家风家规的建设提供了借鉴。

了凡先生童年父亲去世,为了维持生计,他放弃考取功名,改学医术。这就体现了古时读书人以步入仕途、兼济天下为人生最高目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也就成为了很多古人的家训家规。在人生的道路上,经常会遇到一些令人发生转折和改变的人。了凡先生在慈云寺遇到孔先生,自己年纪虽然尚轻但能礼貌地对待陌生的老者,说明他谦逊知礼,因此其奇遇也非机缘巧合。听闻老者的言语后,将其请至家中,向母亲做了禀报,母亲要其善待,这也说明了从小母亲就注重对了凡先生的道德教育。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人生最初的学校也是对人生影响最为深远的学校,它所进行的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因而成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行为形成的初始场所和基本阵地。当前我们在进行家风家规建设过程中,也应该重视父母通过日常训诫、言传身教、规范引导等方法,从小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家风家规教育,使家风家规中蕴含崇德向善的道德意愿和积极价值追求在孩子心中落地生根、终身受益,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都能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理念。

(三)有利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也是价值观塑造的起点。我们以优秀家训作为切入点,可以充分调动家庭成员个人道德修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采取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增强个人修德行善的能力。《了凡四训》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有父母培育子女社会积极价值观的经验之谈,也有卓有成效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路徑、方法。

了凡先生向云谷禅师请教逃脱命运的方法,明白了有福没福,都是由心造的道理。有智慧的人,晓得这都是自作自受;糊涂的人,就都推到命运头上去了。比如说善人积德,上天就加多他应受的福。恶人造孽,上天就加多他应得的祸。这说明了命运是可以改变和改造的。云谷禅师借俗人之见,来劝了凡先生努力修德行善。了凡先生在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中具体阐述改变命运的方法,即要注重内省反思,正视自己的过错,先要改过。过不能改,或改得不彻底,虽然修善,善中夹杂著恶,善不纯,功难显。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善恶报应,了凡先生因一心向善最后得到儿子、仕宦宝坻和寿命延长。虽然今天看来仍带有迷信和功利色彩,但是它可以作为一种引导大家改过向善,改造命运,得到幸福的方便之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沉溺于浑浑噩噩的生活状态中,应当做一个“有心人”,要不断地反观自身,反省自己言行,使之符合一定的道德准则。

【 注 释 】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袁了凡、康熙:《了凡四训·庭训格言》,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7、13、13、21、21、21、25、49、63页。

⑩陈延斌:《论袁黄的家训教化与功过格修养法》,《武陵学刊》2016年第5期。

B11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5-5(02)。

B12 肖群忠:《〈了凡四训〉的民间伦理思想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编校:龙凯)

猜你喜欢

家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漫谈古人家训立门风
从大名鼎鼎的“钱氏家庭”,理解家训的神奇作用
传统家训滋养新时代儿童成长
家训伴我成长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国学经典系列·《朱子家训》(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