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质

2017-04-21崔宜明

船山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图景意向西方人

崔宜明

说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京剧武术、围棋古琴、青花瓷和清明节等今天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西,更具有“文化”含金量的是唐诗宋词、中医中药、金石碑帖和音韵目录等有深厚学问根基的东西。这当然没错,这些东西都是好东西,都是为中国所独有而至今仍然鲜活地绽放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但是,所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这些东西的相加之和吗?

当然不是!这些东西不过是载体,承载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流淌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人生理念、理性智慧、人格气度和举止神韵,是中国人心灵世界的“对象化”。面对着这些东西,中国人从内心深处生发出无比的自信和无尽的自豪。

那么,我们的自信和自豪有道理吗?我们应该怎么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人的心灵世界中究竟有什么?这些问题用哲学语言来表达就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是谁?

曾几何时,我们有的不是自信和自豪,反而是自轻和自卑。在上个世纪20年代,思想界的领袖胡适主张的是“全盘西化”,连鲁迅也激愤地呼喊着“应该把全部线装书扔进茅厕”。在上个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要取缔中医中药。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有文化的中国人的一个共识是汉字必须取消,汉语的前途是改成拼音文字。

如今,中国人的自轻自贱变成了自信自豪,究其原因,每个人都知道,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碰撞,不堪一击而一败涂地,以至到了即将亡国灭种的境地。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已经让西方的霸权主义者们感到芒刺在背、寝食不安了。

显然,应该怎么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只能以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为背景才能去回答。中国人的心灵世界中究竟有什么?这只能以西方文明为参照系才能去回答。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是谁?这只能以人类历史发展的前途命运为指向才能去回答。

这是一个大得吓人的题目,够学者们研究几百年的。但是,有一点今天就可以点明:中国人的突出优势在于无与伦比的学习能力。

中国人乐于、也善于学习其他民族文明中的好东西,鲁迅称之为“拿来主义”。历史上最著名的案例是中国人从当时的“西方”印度“拿来”了佛教,并且以中国文化为本位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

近代以来一百多年,中国人一方面和西方文明的侵略与欺凌做着殊死的斗争,一方面“贪婪”地向西方文明学习。时至今日,在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有数不清的向西方学来的东西已经被中国人当作“本来”就属于自己的。小到比如家里的卫生间,它大大提高了日常生活的舒适程度,以至于我們已经无法想象家里没有卫生间该怎么活。大到比如国家的教育制度,从幼儿园到博士、博士后的序列看上去是那么理所当然,很少人会质疑这一序列的合理性。

更加重要的,我们学来了科学技术,学来了市场经济制度,学来了依法治国的理念和制度建构方法,学来了民主政治的理念、并且探索着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建构途径,如此等等。通过学习,中国人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满足、越来越大度;通过学习,中国人的“世界”越来越宏大、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美好。

应该怎样看待中国人的学习能力呢?学习能力不是每个人、每个民族都具有的吗?为什么说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学习能力呢?学习能力除了有“量”的区分以外还有“质”的区分吗?

中国人的学习能力要从原初的意向结构和心灵图景去说明。

所谓意向结构,指人在意识到世界之先、并且决定了所意识到的世界是怎样结构的先验意向。也就是说:一,人之所以有意识,并且能够通过自我而意识到世界,是因为意识自身已经有了意向,并且这种意向有其特定的结构,人才能把世界与自我在意识中建构起来;二,意向结构是先验的,这一意向使得人对世界的经验得以可能,意向结构决定了所意识到的世界的结构范式,所以,意向结构不能被人的经验所证实或证伪;三,意向结构的先验性不是来自于“自然”或者如康德所理解的那样是“理性”的固有本质,它来自于不同民族历史生活的特殊性,是“文化”的固有本质,不同民族的不同历史生活决定了不同的意向结构,由此,它们所意识到的世界是不同的,首先是世界的结构范式是不同的。

自先秦时代以来,中国人的意向结构是生成式的,即从意向出发,把所经验到的外部现象都理解为“自我”,于是,“世界”的结构是“一本”的:敬天保民、存心养性事天、天人合一等等,这是一幅包容和成长的心灵图景。

这完全不同于世界历史上的其他民族,以西方民族为例,自古希腊以来,西方人的意向结构是聚焦式的,即以意向为中心,把所经验到的外部现象理解为“对象”;于是,“世界”的结构是“两分”的: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人与世界等等,这是一幅分裂和对抗的心灵图景。

不同的意向结构决定了所意识到的世界是不同的,也决定了心灵图景的不同,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相应于“一本”的世界,人所理解到的生命意义、也就是心灵图景的宗旨是:安身立命、家国情怀和天下大同;相应于“两分”的世界,人所理解到的生命意义、也就是心灵图景的宗旨是: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和霸权主义。

生成式的意向结构决定了中国人把经验到的外部现象都理解为是“自我”,那么,“自我”就是一种未完成的存在,随着所经验到的外部现象不断拓展和深化,“自我”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之中,这就产生了一个无可逃避的根本问题:何以安身立命?如果不能为“自我”找到基点,那么,这个未完成的世界只能是一团混沌,“自我”所经验到的一切就成了毫无意义的无数碎片。

聚焦式的意向结构决定了西方人把经验到的外部现象都理解为是“对象”,那么,“自我”也通过“对象”被定义了,这也产生了一个无可逃避的根本问题:怎样才能通过对“对象”的攫取来充实和发展自我?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自我”的存在不过是虚无,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从“对象”身上攫取到东西,就在同等程度上成就了自我。

对中国人来说,找到安身立命的基点就能够去充实、发展和实现“自我”,而最切己的途径就是“家”。“家”的存在不仅是“自我”的血缘所来之根和血脉延续之本,也是“自我”的当下生活,离开了“家”,没有人能够理解“自我”。虽然“国”的存在要疏远些,但是生成式的意向结构决定了中国人只能是按照“家”的方式来理解“国”,所以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更何况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次与异族的生死较量让中国人痛切地感受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霍去病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国”破“家”何存?总之,“国”无非就是“大家”,每一个中华儿女组成的“大家”。

对西方人来说,虽然“家”的存在也是血缘所来之根和血脉延续之本,但是这些不过是属于“对象”世界的事情。对于古希腊时代的雅典人来说,“家”是卑微不足道的“私域”,“公域”也就是城邦才是自我的当下生活;离开了城邦,没有人能够理解自我,所以亚里士多德说:离开了城邦,一个人要么是神,要么是兽。但是,聚焦式的意向结构决定了西方人理解到的“国”只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每一个人都是通过“国”从“对象”那儿攫取利益,所以古罗马的老加图在元老院说了几十年“必须毁灭迦太基”,而迦太基也终于被罗马毁灭。“国”不过是利己主义者们结合起来共同攫取利益的绞肉机。当然,也正是通过“国”,利己主义者们成长为个人主义者,他宣称:个人是至高无上的,是这个世界的终极存在!也就是说,所谓个人主义,不是通过单个人之间的关系,而是通过单个人和“国”的关系被理解到和被定义的。在单个人之间的关系中来理解“个人主义”,是中国人延续至今的误读。

对中国人来说,在家国情怀之后,接下来是追求天下大同。当然,这只能是理想,是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所希冀的最高理想,虽然家国之事已然让人焦头烂额,以至于中国人从来没有讲清楚天下大同是怎么一幅景象,以及怎样才能实现天下大同,但是只要中国人的日子好过一点,总会情不自禁地向往起天下大同,宣称全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近代中国人之所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满足了中国人关于天下大同的理想——共产主义不僅是西方人类大同学说的顶峰,也正好填补了中国传统思想中以天下大同为最高理想、却没有相关学说的阙如。顺便说一句,今天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礼记·礼运》中的那段文字是传统典籍中仅见的对天下大同的描述,但是其思想旨趣和生活想象都实在不高明,不过是秦汉之际二流儒生的作品。

对西方人来说,尽管受基督教“千禧年”教义的影响在近代产生了不少关于天下大同的学说,但作为“异端”是不被主流社会接受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在西方成了洪水猛兽,准确地说是《共产党宣言》里讲的一个“幽灵”。在西方人的心灵图景中,“自我”和在“自我”之外的“世界”是永恒的对立关系:一是在“自我”和他人利益不同的时候,“自我”和这个“国”中所有他人在“国”之中相对立;二是在“自我”和这个“国”中所有他人利益一致的时候,“自我”和这个“国”中所有他人与其他“国”相对立。所以,在国家关系中只有一个目标:称霸!

为了称霸,就必须要有敌人。如果没有外部敌人,“高尚”的个人主义就会退化为“恶俗”的利己主义,在“国”内部就会出现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国”就会分崩离析。所以,即使没有敌人,也要制造出来!这一点尤其是中国人非常陌生且难以理解的,中国人会充满困惑地问:这怎么可能?但这是事实,是中国人在当今世界必须牢牢记住的基本事实!

中国人生成式的意向结构决定了把所经验到的外部现象都理解为“自我”,他以“安身立命、家国情怀和天下大同”为宗旨的心灵图景是包容和成长的,所以学习就成为生命的第一要义,他的生命能力首先就实现为学习能力。

西方人聚焦式的意向结构决定了把经验到的外部现象都理解为是“对象”,他以“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和霸权主义”为宗旨的心灵图景是分裂和对抗的,所以享乐成为生命的第一要义,他的生命能力首先就实现为享乐能力。他也学习,但只是为了从“对象”身上攫取更多的利益他才学习。

所以,学习能力除了有“量”的区分以外,确实还有“质”的区分,而中国人的学习能力在“质”上是无与伦比的,我们的自信和自豪是有道理的。

中国人的心灵世界中究竟有什么?最内在和最独特的是对“安身立命、家国情怀和天下大同”的向往和追求。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是谁?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是生成式的意向结构,也就是孟子说“上下与天地同流”和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虑和怀抱。

我们应该怎么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京剧武术、围棋古琴、青花瓷和清明节,乃至于唐诗宋词、中医中药、金石碑帖和音韵目录等等,因为它们承载着中国人的心灵图景而让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为之颤动,从而终极性地领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是谁。

猜你喜欢

图景意向西方人
具身感知情境下的游客环境责任行为意向
Game of Drones
困于密室中的西方人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亭台楼阁
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增至46个
四个有所
近期主要农作物种植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