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系本体论视角下的师幼关系审思

2017-04-21刘婧文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师幼关系学前教育

摘要: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然而,当前幼儿园师幼关系不容乐观,师幼地位不平等,幼儿主体地位缺失,师幼间缺乏情感上的交流,幼儿园师幼关系呈现出本末倒置的现象。从关系本体论的视角出发,审视当前师幼关系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型幼儿教师的角色,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创设温馨有爱的心理环境,对于构建“我-你”型相互尊重的师幼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关系本体论;师幼关系;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A-0057-05

2012年10月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基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建议教育者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一起游戏或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然而当前幼儿园师幼关系不容乐观,师幼地位不平等,幼儿主体性地位缺失,师幼间缺乏情感上的交流,幼儿园师幼关系呈现出本末倒置的“我-它”现象。以著名的犹太思想家马丁·布伯的关系本体论为理论视角,审视当前学前教育中师幼关系存在的问题,探讨一种新型的“你-我”师幼关系,对于幼儿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系本体论的内涵

在对西方哲学唯心主义传统的批判中,布伯表明了自己的哲学立场,认为“本体乃关系”,关系先于实体,实体由关系而出,而这种关系有两个原初词“我-你”与“我-它”,以“具体的我”或“现实的人”为其思想的原初取向,这种“具体的我”或“现实的人”体现为一种处于一定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类的我”或“我们”。他指出:人不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绝对存在,而恰恰相反,他是一种复数的相对的存在,即他是一种处于“我-你”关系中的整体的我们。布伯认为“我-它”,本质上不是一种真正的关系,唯有认清“我-它”这种非本质的关系,才能确立“我-你”真正的关系。[1]

(一)“我-它”的关系

布伯认为“我-它”本质上不是一种真正的关系,这种关系只是一种经验和利用的关系。“我-它”的第一存在形式,是其与“我”产生关联的第一形式,宣称自己乃是感觉的承担者,而周围世界仅是感觉对象。[2]在这种关系中,“我”把一切存在者都视为外在于我的对象性客观存在,“我”根据我自己的立场、观点和需要对其予以认识,并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使其为我所用,使其从自在之物变成为我之物。[3]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对立、不平等的关系,“我”是主动者,“它”是被动决定的,人一旦以自我为中心,则会将身边的人都看成是自己获取某种经验的对象,也就剥夺了他人的主体性。

在《我-你》这本书中,布伯曾指出,现代社会的技术统治为社会关系中的“我-它”的支配大开绿灯,一些政治领袖与实业界领袖醉心于这种“我-它”关系的游戏,因为他们都把与其共事的人们视为劳动工具,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善于发现这些劳动工具的特殊的能力以供自己所驱使所利用。[4]显然,这种关系是一种从属的而非交互的关系。

(二)“我-你”的关系

马丁·布伯关系本体论中另一个原初词“我-你”则与“我-它”截然不同,他强调:与“你”的关系直接无间。没有任何概念体系、天赋良知、梦幻想象横亘在“我”与“你”之间。在这里,甚至记忆也转换了自身,因为它已超越孤立而融入纯全。没有任何目的意图、蕲望欲求、先知预见横亘在“我”与“你”之间。[5]在“我-你”的关系中,“我”已经不再是一个经验物、利用物的主体,“我”不是为了满足“我”的任何需求,哪怕是最高尚的需要,而与“你”建立“关系”。因为“你”便是世界,便是生命,便是神明。[6]在这种关系模式中,“我”与“你”的关系是交互的而非从属的,对于布伯来说,这种相互性关系意味着关系中的成员是同等始源、同等本质的,它们之间并无主次和等级之分。[7]

“你”是“我”不期而遇的同伴,“我”与“你”之间是一种真正的、名副其实的交谈性的双边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我”把他人看作是与我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人生伙伴,亲密真挚的师生关系则是“我”与“你”关系的真实呈现。

布伯认为,对于人来说,“我-它”与“我-你”这两种关系都是其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关系,虽然“我-它”的关系是较为物质的,但正是因为满足了这种物质的追求,我们才能更好地去建立充满爱与自由的“我-你”关系。然而在现实的师幼关系中,教师往往很难把握“我-它”关系与“我-你”关系的平衡,常常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我-你”型师幼关系的建立。

二、师幼关系的现状

3岁以前的幼儿,主要交往对象是其父母亲,亲子关系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而3岁以后的幼儿,其交往对象更多的是同伴和教师,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是影响其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现今,幼儿园的师幼关系主要是“我-它”型,这是一种建立在教师主导基础上的师幼关系,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透视地安排”,师幼间缺乏情感上的交流

相关研究表明,在“我-它”型的师幼关系中,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发生的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行为事件绝大多数是教师开启的,占师幼互动行为总量的69.1%。而幼儿开启的互动行为事件只占总量的30.9%。教师作为施动者所确立的互动行为主题被幼儿接受的比例高达95.8%,而幼儿开启互动行为事件被教师接受的只有66.5%。[8]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教学效率,片面地追求教学进度,使幼儿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经验,成为其实现目标的“工具”,教师较少顾及幼儿的需要和感受,师幼之间缺乏情感上的交流。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教师的行为也越来越功利化,为了完成园里安排的教学计划以及迎合家长的需要,教师强行将知识灌输给幼儿,而全然不顾及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教师仅仅是将语言、健康、社会、科学及艺术五大领域的知识技能教授给幼儿,与幼儿进行的是一种机械化的沟通,忽视了幼儿情感上的需要,幼儿只是被动地接受安排和学习。

(二)“非交互性沟通”,师幼关系不平等

布伯提出:“关系是相互的。”但如今的师幼关系却不然,师幼之间是一种非交互性的从属关系,教师在师幼关系中一直是高高在上的,是命令的发布者,幼儿只能被动地服从。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第二实验幼儿园的教师严琬明老师通过案例分析让我们清楚地了解了相关现状,通过其描述,在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看到:活动的主题、方式、内容的选择都是由教师决定的,幼儿只是活动的执行者。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虽然会向幼儿提出问题,但是大多数问题都是事先预设的,如果幼儿的回答在教师预设范围内,则会予以鼓励,如若幼儿的回答超出了教师预设的范围,教师多半只会轻描淡写地回应一下,幼儿的想法往往得不到尊重。公开课亦是如此,为了让教学活动进行得井然有序,活动过程中,教师绝对不允许幼儿随意发言,即使在提问环节,教师也只会找他们眼中的“好学生”回答问题,而那些思维方式不同的幼儿的想法往往因此被扼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儿的参与积极性。[9]

(三)“从属性互动”,幼儿主动性受到抑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学生张晓君通过案例分析、对教师的访谈以及观察记录等,让我们看到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幼儿的被动表现。通过其调查,我们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对幼儿园产生了排斥心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孩子不喜欢幼儿园老师管得太严,自己想玩的不能玩,想说的不能说,想去做的不敢做,而且如果不听老师的话做了“违反纪律”的事情,往往是会受到批评的。[10]美国心理学家邓克尔曾经通过实验得出一个结论:“人的心理活动有一种功能固定性,它使人们的思维趋于刻板、固定化,总是沿着习以为常的思路去想、去做。”而教师的上述做法恰恰会让孩子在思想上越来越拘束,行为上越来越被动。

在幼儿园,教师为了维护教学秩序,保障大班额孩子的安全,往往会制定很多的规则,管理也会过于严苛。但是有强烈的好奇心、乐于探索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将他们置身于重重规则中,反而会束缚其主动探索的精神,损害他们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如果因执于探索而受到了教师的批评,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将会大大地受挫,长此以往,他们会对教师产生很多不满的情绪,以致对幼儿园产生抵触心理。而从长远来看,由于主动探索的好奇心被压制,自信心受挫,幼儿在日后学习生活中的主动性会受到抑制,为了避免惩罚,他们很可能会选择沉默。

三、构建“我-你”型师幼关系

师幼关系对幼儿日后的人际交往影响重大,构建“我-你”型师幼关系有利于改善当前师幼互动中幼儿的被动地位,增强幼儿活动的主动性,活跃师幼间的情感交流,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因此,构建“我-你”型师幼关系需从重塑教师角色、尊重幼儿主体地位及创设温馨有爱的心理环境入手。

(一)重塑幼儿教师角色

1.转变幼儿教师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对于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同时也制约着教师对于自身角色的认可。[11]因此,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对于改善当前师幼互动中幼儿的被动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古代,“礼”被列为“六艺”之首,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也是封建社会教化人的价值体系和伦理规范。“礼”的本质是“序”,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遵守一定的等级和秩序。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师幼关系深受儒家等级观念和师道尊严的影响,具有单向性、等级性和秩序性的特点。[12]虽然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师的教育观念有所改变,但是在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着教师中心的现象,在幼儿园,孩子的主体性地位仍然受到威胁。因此,重塑教师角色,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探索的引导者、合作者、激励着,而不是施令发号者。

2.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教育能力,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才能顺利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成功地“扮演”好教师角色。[13]当前,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依然扮演着课堂管理者的角色,忽视了幼儿的自主性,面对幼儿的突发想象和行为,教师依然会将之当做违纪行为处理,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损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

因此,要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首先教师要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了解幼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尊重幼儿的身心差异,选择适当的教学內容。其次,幼儿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探索出适合幼儿的课堂管理模式。最后,幼儿教师不仅要培养孩子的学习探索能力,也要注重他们的心理发展,多跟幼儿交流。孩子离开了家长,本身就缺乏安全感,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多关心幼儿的情感需要,学会有效地沟通和交流,处理好师幼关系。

3.激发幼儿教师工作热情

当前幼儿教师虐童事情屡见不鲜,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大多数都是因为幼儿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自身需要得不到满足。在人们的观念里,幼儿教师的身份地位一直没有得到认同,再加上工资待遇低、工作压力大、责任重,很多幼儿教师都是有苦难言,很容易将自身情绪发泄在幼儿身上。

因此,要想构建相互尊重的“我-你”型师幼关系,激发幼儿教师的工作热情,首先要使教师怀有职业理想,激发工作动力,增强对自身工作的兴趣,从而实现自我期望。其次,幼儿园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最后,幼儿园要建立交互型的管理模式,减少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束缚,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让教师自己选择教学模式,这样不仅能够让幼儿教师在一种放松的环境中工作,激发教师对工作的热情,也能为孩子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效率,

(二)尊重幼儿主体地位

1.注重幼儿的主动性

在幼儿园的游戏、生活中,教师应始终作为幼儿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而不是主导者,应该充分尊重幼儿的主动性,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选择幼儿喜欢的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这样不仅幼儿有学习探索的主动性,可以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也能在这样的活动中加强师幼间的沟通交流,进一步了解幼儿的需要。在环境创设中,教师应该坚持做到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带动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主动性,和幼儿一起设计、一起制作、一起装饰,让幼儿感受到整个过程中自我实现的快乐,这样不仅发挥了幼儿活动的自主性,也进一步密切了师幼关系。

2.与幼儿平等“对话”

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对话在师幼关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你”型师幼关系中,教师把幼儿当作“一个人”来看,师幼双方是作为独立的个体进行对话。在对话中,教师尊重幼儿,信任幼儿。[14]让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不应该予以阻止。而现实并非如此,师幼对话常常是批评教育式的,教师与幼儿展开说理式的对话,以教师说幼儿听为主,幼儿处于被动地位。

因此,要构建“我-你”型师幼关系,教师必须做到与幼儿平等对话,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教师不再是幼儿的“代言人”及管理者,而是与幼儿平等的主体,在与幼儿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与幼儿同等高度,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爱,从而敢说、想说。其次,在对话时教师要多与幼儿进行眼神的交流和肢体接触,多给幼儿一些肯定的眼神,多给幼儿一些温暖的拥抱,让幼儿在一个宽松有爱的环境中与教师进行对话。最后,教师要恰当地把握对话的时机,选择合适的话题,在适当的场合与幼儿进行对话,熟悉幼儿的一日生活,进而了解他们的需要,真正建立“我-你”型师幼关系。

3.增强与幼儿间的情感交流

与幼儿进行沟通是教师走进幼儿心里的一座桥梁,一个好的老师,必然会了解幼儿内心的需要,但是当前的师幼关系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充当了命令的发布者,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同时对孩子的情绪,教师也只是淡然处之,并未究其根本,了解幼儿的真实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疏远了师幼之间的关系。

因此,要想构建“我-你”型师幼关系,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做到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需求。首先,幼儿教师要放下自己教师的身份,以朋友的角色真正走向幼儿,与幼儿进行互动,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亲和力,敢与教师进行对话交流。其次,在游戏和生活中,教师要积极回应幼儿的需求,对于幼儿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回应,对于幼儿的情緒表达,教师也应该积极关注,及时给予幼儿关怀,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爱,增强师幼间的情感交流。最后,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对于特殊的幼儿要多给予关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和其他小朋友是一样的,从而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三)创设温馨有爱的心理环境

1.理解信任幼儿

幼儿虽然年龄小,经历少,但是这并不代表幼儿一无所知,他们也有自己的思维、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部分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知识不足,不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加之教学任务的重压,低估幼儿的水平,认为幼儿自己的所说所做都是幼稚的,必须按照老师的要求做才行。这种错误的认识不仅磨灭了幼儿的主动性,也导致了师幼之间的不信任。因此,要构建“我-你”型的师幼关系,就必须充分相信幼儿。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和成人一样有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幼儿的言行举止,教师要予以信任和鼓励。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应时常给予幼儿肯定的眼神,鼓励他们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表达他们想表达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在充分调动幼儿主动性的基础上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我-你”型师幼关系。

2.用爱满足幼儿的需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库姆斯说过:“我们创造的社会是完全依赖着他人的合作努力、善良仁爱而生活下去的,一个生活于充满爱的环境中的人,他的内心也必将充满爱,包括爱自己、爱他人和爱整个社会。”[15]幼儿需要教师的爱来鼓励他们去大胆地创造、做他们想做的事情。一个有爱心的教师,必然会和幼儿建立起一种温馨和谐的师幼关系。只有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幼儿才能感受到安全感,而教师充满爱的鼓励也会使他们为自己的新想法感到自豪,从而大胆地去创造。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拥抱、竖起一次大拇指对于幼儿来说都是极大的鼓励,他们能从这种鼓励中获取极大的行动动力,而这种鼓励也恰恰消解了幼儿的不自信。因此,教师应该多和幼儿进行这种情感上的交流,让幼儿在一个充满爱、理解和信任的环境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孙向晨.马丁·布伯的“关系本体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91-97.

[2][5][6]马丁·布伯.我与你[M].陈维纲,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39.27.7.

[3][4][7]张再林.我与你和我与它:中西社会本体论比较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313.314.323.

[8]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0.

[9]严琬明.区域活动中师幼关系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1):164-165.

[10]张晓君.师幼互动中的伦理问题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5.

[11][13]申继亮.新世纪教师角色重塑——教师发展之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21.

[12]杨莉君,王彦峰.中西方师幼观的比较:差异与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16(3):123-128.

[14]杨娟,杨晓萍.对话策略:构建“我与你”型师幼关系[J].教育教学研究,2008(7):96-97.

[15]朱婷婷.论幼儿园的师幼关系[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收稿日期:2016-11-24

作者简介:刘婧文,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基本原理。

责任编辑:杨孝如

猜你喜欢

师幼关系学前教育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师幼关系的重建研究
在活动中构建和谐的师幼关系
单一向复合的发展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歌曲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试论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师幼关系
农村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