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整合视角下的“农家书屋”建设初探
2017-04-20李艳彬黄琳
李艳彬 黄琳
(1韩山师范学院 图书馆;2韩山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广东 潮州 520141)
摘 要: 从文化资源整合视角审视,当前农家书屋建设存在一些不当认识。在农家书屋建设过程中应遵守 1+1>2、基于农民文化需求、服务于文化发展战略等原则应按整合类同亲和原则对资源进行分类,整合时需分类研究、阶段进行,谨慎推进。
关键词: 文化资源 整合 农家书屋
自2007年实施以来,“农家书屋”工程充分发挥满足农民精神需要、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及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作用。但同时出现令人担忧的现象,一些地方农家书屋门庭冷落,观者寥寥,甚至干脆大门紧锁,谢客于门外。在这些地方农家书屋成为聾子的耳朵——摆设。据统计,目前国家投资农家书屋工程200亿,全国有60多万农家书屋,投入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是总体社会效益却不尽如人意。如何防止农家书屋这一惠民工程演变为扰民工程,遏制不良趋势由局部向全局蔓延,不仅是一个民生问题,还是一个社会公正问题①。为此,笔者从文化资源整合角度展开思考,以期引起大家关注,合力应对。
一、农家书屋建设中种种观念辨正
所谓文化资源的整合,指构成文化资源的诸要素或者诸部分,相互适应,达到协调运行共同起作用的过程。这一概念内含文化的四种观念,即文化整体观、文化个体观、文化适应观和文化整合观。
所谓文化系统观,就是文化内部诸要素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制约,共同发挥整体功能。即把各种文化现象作为一个由内部各要素有机联系的整体加以探讨。不难看出,将农家书屋从其存在的文化系统中剥离出来,进行体制机制功能等方面分析和研究,对完善农家书屋管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分有必要。学理上并无不妥,实践上极具意义。如果研究就此止步,把剥离出来的农家书屋还原到整个文化系统中,就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不仅对农家书屋健康运转无益,而且对整个农村文化生态的运行也不利。
所谓文化个体观,指构成文化的诸要素,各自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整体运行不可或缺。就农家书屋而言,其面积不大、馆藏不丰,但在新农村建设中扮演的角色较为独特。作为农民武装知识的阵地,其储藏知识的数量、质量及结构影响着新型农民的形塑,甚至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即便如此,对于农家书屋个体的强调不宜突出,作为文化个体,农家书屋是整体中的个体。
所谓文化适应观,指文化个体为了生存,采取适应策略以面对不同环境状况的过程。农家书屋作为一个促进农村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生文化现象,在其嵌入当地文化生态中时,必定会遇到不适。面临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抉择:是作为文化后来者的农家书屋适应文化环境呢?还是作为先在的文化环境适应文化的后来者——农家书屋呢?当然是前者。从文化适应观来看,在建构农家书屋的时候,一定要从文化环境出发设计农家书屋的方向、规模、功用。
所谓文化整合观,指文化各构成要素调适自我,彼此协调达到个体发展与整体发展契合的最佳状态。就农家书屋而言,其发展和完善不仅关乎自身,而且关乎整个文化运行,需要从整体最佳角度谋划农家书屋的发展。
文化资源整合的“四观”观照下,可以看出当今农村文化建设中一些流行观点的不当之处:“农家书屋各要素配备齐全便能运行良好”。这一观点认为只要农家书屋场地、藏书、管理人员和规则俱全,就能发挥其作为农家书屋的功能。其实,上述因素的具备是一个书屋起码的条件,有了这些条件书屋的功能并不一定能发挥出来。从整合角度来说,要发挥书屋功能,除了具备书屋各要素外,还需和其他要素或者环境处于和谐融洽状态,否则将背离书屋工程的初衷。
“农家书屋一旦建成便大功告成”。这一观点认为书屋建成后,后续运行就是自己的事情了。这一观点有失偏颇。因为书屋的运行不仅包括外在的日常管理和开关门,还要在日常运转中满足农民阅读者对知识的渴求和精神需要。从整合角度来说,书屋的外在环境、农民的精神需要是不断变化的,要根据外在文化环境的变化和读者需要的变化调适修正。
“农家书屋的维护主要是物质方面”。这一观点把维护看成房屋的修葺、图书的更新、破损书的修补、网线的维护等。其实,农家书屋的维护不仅有物质方面的,更有思想观念等层面。对于农民需要的动态把握、新理念的充实、文化资源的动态了解、农家书屋整合及整个文化系统的进度、状态,以及基于这些动态信息对农家书屋的管理理念、体制机制等的调整,都应该是后期维护内容。
二、农家书屋建设中文化资源整合的原则
1. 1+1>2原则。检验整合成功有一个客观标准,这一标准抽象地说就是整体效益大于部分之和。如果农家书屋在整合后的文化综合体效益大于整合前文化综合体效益,那么说明整合是成功的。效益的检验有主观标准,也有客观标准,所谓主观标准如精神风貌、农村风气、文化素质等,客观标准如文化活动场次、读书量、组建文化团体数量、传统文化活体传承状况等。如果这些指标处于好转或者稳升,整合肯定就是有效的。需要指出的是,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难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以多长时间作為一个时间段检验整合效果,并非是一个纯理论的问题,需要实践给出答案。
2.基于农民文化需求。农家书屋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农民文化需要的满足。农民是多种需要的复杂综合体,文化需要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这种文化需要的变动不居,要求时刻把握农民文化需要的动态结构。及时更新书籍,在书籍构成上反映农民文化需要。在与其他文化资源相互协调中共同服务于农民的文化需要。
3.服务于文化发展战略。当前我国文化面临着一系列现实挑战,应对挑战离不开文化发展战略实施。农村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根之源,农村文化发展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组成部分。农民占中国国民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素质决定着中国“文化水桶”上那根最短木板的宽度和高度。没有中国农村文化的发展,就没有中国文化的发展。农家书屋的资源整合不能偏离文化发展战略。
三、文化资源整合中的农家书屋建设路径
什么是农村文化资源呢?农村文化资源指农村人类活动中传承下来可资利用的资产。从整合角度来看,根据农家书屋类同亲和原则可以分为:图书馆类、教育类、文艺协会类、人力资源类、风情风俗类、传统工艺类、历史遗迹类、特色经济类、人文地理类等。所谓农家书屋类同亲和原则,指的是按与农家书屋的亲疏关系划分待整合的资源。一般而言,远近亲疏不同,整合方式和路径也不一样。与农家书屋同类、相似或者相近的,协调对接起来相对容易,相似性程度越低,整合难度和成本相对较高。
1.图书馆类整合。图书馆内整合有系统内整合和系统外整合,而系统内整合又分为纵向整合和横向整合。农家书屋是否归于图书馆系列,学界还充满争议。但是从当前农家书屋大众期待、发挥的社会功效、自身的结构特点来看,与图书馆无异。因此,當前应将农家书屋纳入图书馆系列,视之为处于图书馆链条尾端:省图→县图→乡图→村图(即农家书屋)。
系统内整合。系统内纵向整合,即将农家书屋视为图书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接乡镇图书馆,下为广大农民服务。农家书屋工程开展时间不长,经验积累还不够丰富。因此,在纵向整合上,可以利用县级、乡级丰富的文献资源,借鉴县乡图书馆馆员成熟的业务知识,参考其丰富的图书馆建设和管理经验。使农家书屋从试运营到高效快速运转的“试用期”最短化。即在图书馆系统内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积极与上一级或者上上一级图书馆对接,结合当地农村文化环境和文化需要,主动自我调整,以较小的成本创造较大的社会价值。系统内横向整合,即村一级农家书屋的横向整合。村一级的农家书屋起步时间大致相同,服务群体大体一致,面临相似的矛盾和问题。同质性大于异质性,但这并不妨碍它们整合的可能。既然面对的问题大致相似,就可以群策群力,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面对或者集体诉求,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而浪费人力物力。同时可以分享管理经验,定期实现图书的互流互通。
系统外整合。整合的对象主要是体制外的盈利或非盈利的图书点,如农民藏书协会、农民自办的租书摊、家庭图书室等。通过物质刺激或者精神鼓励等机制,联点成线,织线成面,采用多样化的借阅方式,丰富图书种类,完善图书结构,以共同服务于农民的精神需要。
2.教育类整合。所谓教育类资源,主要指的是有固定场所,以达到知识、技能等素质获取为目的,以教与学为主要手段的文化资源。农村这一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中小学、党校及培训中心等。教育类资源在具体操作模式、服务群体、运行目标上都与农家书屋不一样,但在塑造人、服务人方面两者是一致的,这是教育类资源与农家书屋整合的基础。农家书屋与教育类资源整合有如下几种形式:
将农家书屋直接开在教育机构内。尤其在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一些村农家书屋可直接开在中小学内。避免场地的浪费,节约建设经费和图书管理费用等。
以学校的神圣性为农家书屋做宣传。教育机构尤其学校是灵魂工程师传播知识的场所,是将懵懂儿童培育成有用人才的圣地,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地。因此,学校在老百姓心目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借用学校这一袭神圣的外衣,给农家书屋这一新生事物做宣传,使人们将其与知识改变命运、文以载道、化成天下联想起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充分利用闲散文化资源。一些学校和培训机构由于受教学节律的影响,相对其他机构,教员在完成基本工作后尚有余暇,假期教室闲置,富余图书无人问津。对于这一部分富余资源,农家书屋可以选择性对接:一定时段特别是節假日可以直接利用教室作为阅览室或者会议室;将富余图书阶段性转化为农家书屋馆藏;充分利用教员闲暇时间为农家书屋管理员的培训做贡献。
3.文艺组织类整合。文艺类组织是农民自娱自乐的精神愉悦性组织。如舞蹈队、歌唱队、乐器团、书法协会等。是人们物质基本需要满足后文化追求的结果。往往呈现一种散漫、自我管理、自生自灭的特点。这种自娱自乐组织是农村文化繁荣的试金石,不可小觑。农家书屋与文艺组织的整合相对来说比较复杂,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文艺组织成员既是组员,又是村民,这一双重身份决定了他们是有着特殊爱好的服务对象。应该深入了解特殊组织的影响及发展潜力、与当地特色文化的契合度、特殊组织及其组员的数量。在图书安排、图书结构和图书更新上予以适当关切。同时,对于民间艺人、民间高手、有发展潜力的文艺形式等提前摸底,通过相关图书订阅助一臂之力。
4.人力资源类。农家书屋被定性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公益性组织。为了提高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可以充分利用当地人力资源。将所在农村人口按照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等进行梳理,从中找出目标对象。对于农家书屋来说,可资整合的资源有如下几类:教育程度较高的退休企事业返村人员、受教育程度虽不高但足以胜任管理且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年龄已高但老当益壮可以从事也乐于从事公益性轻微体力劳动的人、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人。
对于退休企事业返村人员,可以将其吸纳进农家书屋的管理委员会,出谋划策,制定制度,监督书屋运行,愿意的可以直接参与书屋管理。对于受教育程度不高却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可以吸纳进农家书屋,直接参与日常运行与管理。对于第三类人,可以吸纳进书屋做些修补图书、排架查架的工作。对于第四类人,重点利用其社会影响力,多做一些社会宣传和鼓励社会捐赠图书的工作。
5.风情风俗类。传统上人们将自然条件的不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为风,将社会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同称为俗。所谓风情民俗是特定文化区域内,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或模式。俗语“入乡随俗”,说的是人走进一个相异的文化环境后,遵守异地的行为规范和模式。同理,农家书屋也应该因地而异。而且风情风俗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继承和延续,是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农村文化发展和繁荣上不可或缺。因此,农家书屋在和风情民俗的整合上就要谨慎有力。
辩证看待风情风俗,从中剥离出符合文化发展、蕴含科学精神的公序良俗,在图书购买、图书更新和图书布局上予以照顾,以自身特有力量传承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在制定阅读守则时,尊重当地农民的作息习惯;在宣传图书馆精神可以采用当地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语言或者形式进行,使农家书屋的价值观尽快深入人心。至于传统工艺、历史遗迹、特色经济和人文地理因篇幅所限,不宜展开,略述之:传统工艺方面,应从服务当地产业发展的角度协调;历史遗迹类方面,应从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其精神正能量方向展开;特色经济类方面,主要从服务经济建设,致富当地农民着手;人文地理方面,则主要是合理选址,最大限度地方便农民阅读者。
资源本身构成是多样的、动态的,农村书屋的文化资源整合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时时调研、分类研究、量力而行、谨慎推进。
注释:
①邓小臻.马克思主义的正义思想探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4.
2012年国家社科规划项目(12XKS018)阶段性成果;韩山师范学院博士教授启动项目“转型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民观念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