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移动阅读行为的研究进展评述*
2017-04-20曾润喜陈创
曾润喜,陈创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
大学生移动阅读行为的研究进展评述*
曾润喜,陈创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
大学生是移动阅读的重要群体,对现有大学生移动阅读的研究进行述评有助于全面了解大学生移动阅读行为。本文选取近十年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从移动阅读影响因素、社会认知、差序格局、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综述。研究结果表明,已有研究较好地覆盖了大学生移动阅读研究的主要方面,并取得一些共识。但是,也普遍存在理论基础不够系统、研究方法有待扩展、研究深度有待提高等现实问题。
大学生;移动阅读;数字阅读
1 引言
移动阅读是当今时代变革的持续性特征之一。目前尽管学界对移动阅读的定义尚未统一,也有将其称为数字化阅读或数字阅读,但不论如何命名,其内涵大致相同,即主要依托手机或电子阅读器等移动终端设备的一种阅读方式。如今,电子阅读器和手机等阅读方式日益成为人们首选,且我国成年人数字化阅读接触率在持续增长。
2016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分钟,比2014年增加28.4分钟,日均手机阅读首次超过1小时[1]。2011年移动阅读能否最终成为主流阅读常态化还是未知数[2],而2015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说明,以手机、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阅读行为已经得到持续快速发展,移动阅读正成为国民阅读新趋势。经过近十年的研究,移动阅读已经成为学界热门话题之一。
大学生群体作为移动阅读的早期使用者,一定程度上引领移动阅读的潮流和发展趋势[3]。据调查显示,自2005年以来,大学生移动阅读数量呈逐年快速递增趋势;2008年首次进行移动阅读的人数占受访者的31.5%;移动阅读已经显示出其独特优势[4]。可以说,大学生既是移动阅读的主要群体,也是移动终端使用率极高的群体,阅读方式变革对大学生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人际关系,以及青年的社会化等方面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5]。
本文基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相关文献,对移动阅读已有研究进行述评。研究人员分别以主题、篇名、关键词通过“移动阅读”+“大学生”/“高校”、“社会化阅读”+“大学生”/“高校”、“手机阅读”+“大学生”/“高校”、“数字阅读”+“大学生”/“高校”等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06—2016年,经过人工复检,得到相关论文33篇。本文按照大学生移动阅读的影响因素、社会认知、差序格局、应对策略进行文献综述,力图展示学界已有相关研究的共识与差异,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和帮助。
2 大学生移动阅读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目前,学界对移动阅读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颇丰,按照影响程度大小,大致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见表1)。其中,在内部因素方面,茆意宏认为内部因素包括读者特征、读者阅读需求、手机移动终端、读者经济购买力、读者阅读能力、读者传统阅读习惯等[6];叶甜认为信息获取及时、使用携带方便和娱乐功能强大是大学生选择移动阅读的主要原因,而阅读内容、阅读习惯和费用是影响移动阅读选择的主要因素[7];李武等较早提出从用户视角考察大学生移动阅读的影响因素,认为移动阅读的接受与扩散取决于大学生对待移动阅读的态度和行为[2];阚德涛等发现,性别、学历、学科背景、生源地、消费水平等特征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移动阅读行为[8];李武等考察了APP持续阅读意愿,发现主观规范既对大学生社会化移动阅读的持续使用意愿存在显著影响,也对其阅读和社交有用性认知产生影响,该研究改变了人们对传统“阅读与社交根本是两码事”的认知偏差,提出大力倡导“阅读本质上是互动和交流过程”的移动阅读理念[9]。
表1 大学生移动阅读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表
也有学者从外部因素方面对大学生移动阅读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其中,茆意宏认为影响大学生移动阅读行为的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手机阅读服务机构、手机阅读移动环境等[6]。庞佳等指出大学生移动阅读的外部因素包括技术、经济、需求和政策四个方面:在技术方面,移动智能终端功能使大学生“从绑定的书桌前解放出来”,加之移动互联网全面覆盖,移动阅读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在经济方面,移动终端价格和移动互联网使用成本都在逐渐降低;在需求方面,碎片化和全天候阅读需求驱动大学生开展移动阅读;在政策方面,国家相继出台繁荣网络文化和数字出版政策,推动移动阅读产业的发展和繁荣[10]。许广奎等认为,大学生移动阅读的主要外部因素为时间相关性和位置相关性,这主要与移动环境所处的时空密切相关[11]。成燕认为网络外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等因素对大学生移动阅读具有较大影响,其中网络外部性也影响移动阅读的有用感知和易用感知,因而在提出对策时应重点考虑网络外部性因素[12]。此外,沈思提出感知价值和社会影响也对高校用户的移动阅读采纳行为产生影响[13]。但葛琳琳的研究表明,网络外部性对大学生群体的感知易用性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感知有用性和行为意向则没有显著影响[14]。分析沈思和葛琳琳的结论可以发现,网络外部性对感知易用性有正向影响,但对感知有用性和移动阅读行为预测的影响尚需更多证据予以支持。
综上,国内学者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深入研究了大学生移动阅读的影响因素,其中,内部影响因素包括读者的心理需求、经济条件等方面;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阅读环境以及社会认知等方面。
3 大学生移动阅读的社会认知研究
目前,社会对于移动阅读的认知存在一定分歧,主要体现在深阅读与浅阅读的争论上。一般意义上,人们认为传统纸质阅读是深阅读,而移动阅读是浅阅读。茆意宏指出,手机阅读内容以快餐性、片段性和休闲性为主,属于典型的浅阅读[15]。由于当代大学生是与信息技术共同成长的一代人,是互联网“原住民”,当传统经典阅读习惯还未彻底形成时,新移动阅读习惯已经逐渐形成,进而内化成为其阅读习惯。但谢蓉等将移动阅读称为“替代性需求”[16],即大学生移动阅读在某些方面是对传统阅读的一种替代。
移动阅读具有双重行为效果,其不仅可以节省用户筛选信息的时间成本,还能有效提升阅读愉悦感[2-3],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反向效应。张云等认为,作为浅阅读的移动阅读会导致大学生过度沉迷于移动设备,不仅无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也无益于大学生个人成长,甚至造成心理和身体损害[17]。
欧继花等认为,移动阅读是一种娱乐化、浅层性、不需思考的阅读,长期进行移动阅读势必影响阅读行为、习惯和效果,产生“数字阅读后遗综合症”,出现“轻阅读”“飘阅读”“浅阅读”等行为,最终导致阅读者注意力分散和思考力下降[18];然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移动阅读不仅不会降低阅读动机和学习成效,反而能够拓宽大学生视野,通过移动阅读将知识点连接、推送和聚合,从而做到移动学习、社会交往和休闲阅读于一体[18]。
张世兰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从时间上来看,受访者用于浅阅读的时间远超深阅读[19]。从效率上讲,纸质阅读相比移动阅读速度平均快12.1%;而从内容理解度和阅读满意度上讲也分别高出移动阅读26.8%和78.5%,大学生普遍反映移动设备的整体感不强,在记忆和理解阅读内容方面不如纸质阅读[20]。因此,也可以认为移动阅读容易造成阅读方式碎片化和快餐化、阅读内容趋同化和低质化、阅读目的娱乐化和功利化、阅读体验低满足感和副作用等问题[5],部分原因是纸质阅读是系统性的知识元阅读,而移动阅读缺乏单元性、体系性和逻辑性,是“知识碎片”的获取行为,如果缺乏必要的信息甄别和整合能力,就会导致阅读深度受到影响[5]。但对于“数字化阅读即浅阅读”及“传统阅读即深阅读”的看法,大学生中持“同意”态度者占比36.7%[21]。
综上,社会对大学生移动阅读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部分学者通过与传统纸质阅读进行对比,强调移动阅读属于典型的浅阅读;另一部分学者则通过实证研究,强调大学生群体对移动阅读的社会认知偏向于深阅读。
4 大学生移动阅读差序格局的形成研究
4.1 大学生移动阅读的时间分布差异分析
(1)阅读时间的基本分布。黄晓斌等开展数字媒体对大学生阅读行为影响的调查,认为人们的阅读行为将随信息技术和数字媒体的发展而变化,数字媒体将成为主要阅读工具[22]。近年来,对阅读时间的研究结论与其大致相似。如钱鸥等发现,在校学生每天进行移动阅读的平均时长约为34分钟,其中移动阅读时长在20—40分钟的占58.3%,少于20分钟的占25.0%,而超过60分钟的仅占12.5%[23];成燕的研究表明,阅读时长少于1小时的占19.2%,1—2小时的占45.7%,2—4小时的占23.0%,超过4小时的占12.0%[12];柴阳丽发现每天进行移动阅读少于1小时的占23.0%,1—3小时的占54.9%,3—5小时的占18.1%,超过5小时的占3.9%[24];欧继花等发现,每天进行移动阅读在3小时内的占37.0%,3—4小时的占54.4%,超过5小时的占8.5%[18]。虽然研究设计不同,结果呈现一定差异,但总体来看,每天移动阅读超过4小时和少于1小时的偏少,大部分集中在2—3小时。将以上研究对照时间顺序来考虑,可以看出随着技术发展,移动阅读时间不断提升。相比较而言,在2011年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尚未得到推广时,利用手机开展阅读的时间超过1个小时的大学生只有7.7%[2]。
(2)阅读时间功能分区。大学生主要利用零星的、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移动阅读主要利用睡前、课间休息、候车和排队的时间[11]。被调查大学生认为,使用智能手机是为消磨时间,因此在自习时间大多会选择传统书本而不是移动阅读的主要原因是手机中与学习无关的资源过多,依赖于移动阅读容易影响学习效率[25]。陈化等的调查数据显示,62.0%的大学生选择无聊时进行移动阅读,46.0%的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进行移动阅读,50.8%的大学生选择睡觉前阅读,而只有14.1%的大学生表示在自习时进行[25];刘亚等的调查数据也有类似结论,有需要时选择移动阅读的占32.4%,临睡前进行移动阅读的占35.2%,而有35.0%的大学生表示会随时随地、不计时长地进行移动阅读[26]。
综上,大学生移动阅读的时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主要集中在碎片化时间(如休息、候车、排队等),其目的主要是消磨时间,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升,大学生移动阅读时间也在不断增长。
4.2 大学生移动阅读的内容需求差异分析
(1)阅读内容类型与需求。茆意宏研究发现,大学生移动阅读的内容以资讯和娱乐信息为主[15];雷鸣等认为,大学生利用手机进行阅读的主要目的包括了解新闻资讯、打发无聊时间、应急查阅信息、利用移动环境中的“碎片时间”等,主要表现在学习研究型需求低迷、生活实用型需求上升和娱乐消遣型需求旺盛三方面[27];董文鸳通过调研发现大学生移动阅读频率较高,阅读的主要目的是打发空余时间和休闲娱乐,读物类型以网站新闻和文学小说为主[28]。上述研究与《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数据报告》结果相似,在手机阅读接触群体中,人们最喜欢的电子书类型为“都市言情”,随后是“文学经典”“历史军事”“武侠仙侠”“玄幻奇幻”等,说明大学生移动阅读行为与国民移动阅读行为具有较大重合度。张艳丰等认为大学生移动阅读的诉求主要包括个性、悦读和分享[29];此外,许广奎等还发现约占26.9%的大学生移动阅读内容是查询与用户地理位置相关的信息等[11]。
(2)阅读内容与需求的国际差异。不同国家间也存在内容与需求的偏好差异。李武等对中日韩三国大学生的移动阅读行为进行比较,发现中日韩大学生多以娱乐性和资讯性内容需求为主,但中韩大学生更偏向娱乐性内容且更重视移动阅读的互动性需求,日本大学生则偏向资讯性内容,对互动性需求的追求较低[30]。
综上,我国大学生移动阅读的内容以娱乐性信息为主,其中以网络小说居多,阅读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通过对比,中国和韩国大学生移动阅读以娱乐性内容为主,互动性需求较多;而日本大学生移动阅读以资讯性内容为主,互动性需求较少。
4.3 大学生移动阅读的层级类别差异分析
移动阅读的行为类型、内容和动机等受一系列个人因素影响。总体而言,学历层次、学校类别、专业类别、性别和生源地等是影响大学生移动阅读差异的主要因素。
(1)学历层次因素。一半以上的大学生移动阅读时间在1—3小时,进一步考察发现,在每天3—5小时深度层面的移动阅读量上,研究生和理科生的比例较本科生和文科生有所上升[24]。但李武等认为,低年级本科生手机阅读的使用时长高于研究生手机阅读的使用时长[2]。在移动阅读内容方面,本科生更趋向于阅读QQ空间和博客、网页、微信朋友圈、微博的内容,而期刊文献等排名相对靠后;这可能是由于研究生需要承担更多学术研究任务,对期刊文献的移动阅读频率略高于本科生[24]。
(2)学校类别因素。从学校类别看,重点高校与一般高校的差别主要在于阅读内容和内容来源两方面。与重点高校不同的是,一般高校大学生更喜欢阅读QQ空间的内容,同时对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的阅读也低于重点高校[24];内容来源方面,朋友或老师推荐占据重点高校大学生移动阅读首位,而搜索引擎占据一般高校大学生首位[24]。此外,类纸质化阅读更多发生在重点高校大学生中[24]。
(3)人口学统计因素。从性别来看,女大学生每天手机阅读时间显著多于男大学生[2],女大学生对朋友信息关注度和情感抒发动机两方面明显高于男大学生;从生源地来看,城镇大学生对娱乐资讯和娱乐休闲动机的关注度明显高于农村学生[18];从专业类别来看,理工科学生更偏向于查询式阅读,而文史类和艺术类学生更偏向于浏览式的碎片阅读[18]。
综上,大学生移动阅读行为存在显著的层次差异。在学历层次方面,研究生移动阅读时间高于本科生;在学校类别方面,一般高校大学生更倾向于借助社交媒体开展移动阅读;在人口学统计因素方面,女大学生、城镇大学生更偏爱娱乐性信息。
4.4 大学生移动阅读的供给需求差异分析
(1)现有供给较难满足大学生非娱乐动机。茆意宏研究发现,高校用户对图书馆专业性内容的移动阅读需求率高于休闲性阅读,用户对全文型阅读内容的需求率也高于加工型和题录型内容[31]。但欧继花等的研究显示,以浅阅读和飘阅读为特征的朋友资讯和娱乐资讯居主体位置,学习资料仅占16.5%,这虽然能够较好地满足大学生情感抒发和休闲娱乐动机,但对依赖于深阅读的个人修养和知识获取动机的提升作用较小[18];同时研究者也给出另一组支撑数据,即在大学生对数字阅读的价值判断中,认为很有收获的比例占26.7%,而65.3%是浏览式碎片阅读[18]。
(2)现有供给不能适应大学生对教材的阅读需求习惯。尽管大学生群体热衷于移动阅读,但较排斥数字教材,这可能是因为移动阅读更适合于娱乐化和浅层次阅读环境与需求,无法满足需要进行深入思考的教材阅读需求,此种情况下大学生群体则更加偏向于选择纸质教材[3]。王雨等也发现,大学生认为传统阅读的优点是符合阅读习惯、便于记录、利于深入研究、易于收藏等,其缺点是不能及时搜索、信息不能更新、易产生生理不适等[21]。因此,大学生移动阅读形成了一种自然分野,一方面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进行休闲娱乐性内容阅读,另一方面又通过纸质内容阅读来获取经典名著和专业知识[32]。
(3)现有付费供给模式与免费需求模式存在较大差距。付费阅读习惯是需要培养的,目前尽管没有形成付费移动阅读的大环境,免费获取互联网资源依然是主流,但在大学生中愿意付费阅读已占9.4%并呈上升趋势[32]。这说明出版商可以先分析现有大学生的付费点,对该行为进行纵向挖掘,进而逐步横向延伸付费内容和类型[33]。在付费阅读习惯没有大规模养成之前,高校图书馆可以发挥公益服务优势,为大学生提供免费移动阅读服务[11]。
综上,大学生移动阅读存在显著的供需矛盾。现有阅读资源既不能满足大学生娱乐性内容需求,也不能充分满足学习型需求。同时,出版商不断探索付费模式,着力提升内容质量,结果却与大学生的免费需求产生直接矛盾。
5 大学生移动阅读现状的应对策略研究
对于大学生移动阅读现状,国内学者不仅从影响因素、社会认知、差序格局进行剖析,来探讨移动阅读环境下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变化,而且从建设和完善全产业链、提供多元化产品、完善阅读工具功能、开展指导和评估工作、提升大学生元认知能力五方面对大学生移动阅读的现状进行思考。
5.1 建设和完善全产业链
加快移动阅读产业链的建设,内容出版商、平台开发商和系统运营商要共同合力。内容出版商负责出版优质内容与产品,平台开发商负责开发具有实力的平台,系统运营商负责建构庞大的用户规模[3]。此外,图书馆作为内容的渠道和平台,通过与内容出版商合作,从而成为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最终一环[16]。另外,在移动阅读干扰因素方面,网络速度位居首位(占50.1%)[26],这说明完善电信基础设施、提升网速应当纳入全产业链中。
因此,为推动移动阅读产业的良性发展,内容出版商应着力提升阅读资源的质量和深度,满足大学生群体多元化阅读需求;平台开发商应瞄准市场需求,不断优化移动阅读终端的用户体验,形成用户黏性;而系统运营商作为移动阅读产业发展的基础环节,应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大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移动阅读。
5.2 提供多元化产品
受众的移动阅读行为会影响甚至决定移动阅读产业的运营模式和传播方式[3]。作为内容提供商的出版企业应充分了解大学生对数字内容产品的个性化需要,构建基于大学生数字阅读需求的数字出版模式,建立大学生用户信息资源库,加强个性化定制和个性化交互,提供多样化数字内容产品、信息获取方式和内容呈现方式[18];尝试全媒体出版多元化营销;探索“一种内容、多种载体、复合出版”的模式,通过纸质载体、数字内容和手持终端整合资源,达到全覆盖目的[27]。
近年来,出版物精神产品属性弱化、原创作品不足、出版质量下滑等问题也映射到移动阅读出版[5]。同时,有些人将移动阅读的受众当作消费者而非读者来看待,因而缺乏公益性阅读研究和实践理念[14]。因此,从理念上看,移动出版商应认识到移动阅读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应契合文化出版真义,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而非纯粹的“金钱至上”[27]。
5.3 完善阅读工具功能
在开发阅读工具时,要加强类纸质化功能。部分研究认为深阅读所反映的阅读能力对个人成长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柴阳丽提出在浅阅读的移动阅读中加强社会化批注功能,可增强大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储存、回忆、思考和交流[34]。虽然类纸质化阅读行为会增强阅读的深度和效果,但事实上在大学生移动阅读行为中较少地发生批注或标注行为。数据显示,在移动阅读过程中划线、标注、批注等行为的均值皆低于2,介于“从来不”与“很少”之间[24]。在开发阅读工具时,要特别注重提供类纸质化阅读功能和支持语义图示构建功能,并引导用户使用批注等功能。发挥新媒体网络共享和协作优势,防止阅读碎片化,满足精准阅读需要,促进大学生与内容及其他阅读者间的互动[24]。
同时,由于CAJ/PDF等后缀格式的文件与移动终端不匹配,有研究建议开发一个整合专业书籍、专业性学术文献和相应阅读器的学术资料阅读APP,以满足大学生对专业性阅读的需要[24]。目前,中国知网已经推出CAJViewer的Android和IOS两个版本,超星读书也推出超星移动版,这些为大学生全方位数字信息资源阅读提供便捷,但品牌宣传和习惯培养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此外,要增强移动终端的界面友好性。在设计与开发阅读界面时,应遵循美学和人体工程学的原则,对窗口、背景颜色、页面布局、导航条、高亮显示、设计符号等视觉要素进行优化设计,注重用户体验;同时,要尽量减少读者的认识负荷,做到“简洁明了、规范统一”,保证视觉要素和文字信息的相得益彰[21]。
5.4 开展指导和评估工作
张云等呼吁,高校图书馆要将移动阅读提升到图书馆战略发展的高度,促进大学生移动阅读的发展[17]。高校图书馆还需逐步摆脱人们对图书馆与传统纸本图书捆绑的固有认知,改变刻板印象,在读者心中树立起与信息捆绑的新形象[17]。据此高校图书馆需要处理好传统资源和数字资源、数字阅读和纸本阅读,以及移动阅读与传统阅读的关系[17]。
许广奎等认为高校图书馆应定期开展移动阅读指导和手机阅读推广,充分利用移动阅读优势开展参考咨询活动,做好大学生移动阅读的参谋[11]。由于大学生对移动阅读抱有强烈的兴趣和愿望,既愿意接受有针对性的课程资源和学习视频等内容,也愿意得到教师或其他人在移动阅读方面的引导管理[25]。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建立或完善移动大学图书馆,减少纸质阅读与移动阅读间的衔接障碍[12]。尽可能搜集和整合适合移动阅读的资源,加强数字资源建设、整合和推介力度,满足大学生泛在阅读需求,调动阅读兴趣,并定期向大学生推送相关资讯、数据库及电子图书介绍等高附加价值内容,主动为大学生提供和推广各类移动阅读服务[11],将图书馆打造成大学生的阅读乐园[18]。
此外,雷鸣等提出应注重移动阅读效果评估与反馈工作,如收集用户在移动阅读传播渠道、传播效果和传播过程中的个性化信息[27]。谢蓉等也提出可通过移动终端推送不同服务,例如对大学生而言,针对其学历层次、学科属性等展开不同层面的指导和评估工作[16]。
5.5 提升大学生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指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大学生通过反省自身移动阅读行为,有助于形成对移动阅读的科学认知,避免过度沉溺于娱乐性信息而忽视学习性信息,从而真正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良好的移动阅读习惯。同时,要引导大学生减少迷航现象发生。移动阅读语境中的“迷航”指“信息迷航”,即读者在移动阅读过程中对非线性信息组织时所出现的阅读目标偏离现象,这种现象容易导致读者头昏脑胀、精神涣散、过度劳累和阅读效率低下,致使读者不得不将数字化阅读材料打印成纸质文档进行阅读[21]。因此,要提升大学生元认知能力,需要在移动阅读材料中加强元认知导向设计,根据元认知特点构建整个移动阅读的内容体系,使之结构清晰,帮助读者准确、快速定位所需阅读信息,从而减少或避免“迷航”现象的发生[21]。
6 大学生移动阅读行为研究存在的问题
随着移动阅读的快速发展,国内学者对此展开相关研究并取得较大成就。本文回顾了近十年学界关于大学生移动阅读的主要代表性研究,并从大学生移动阅读的影响因素、社会认知、差序格局和改善大学生移动阅读的对策建议四方面予以分析。总体而言,已有研究较好地覆盖了大学生移动阅读研究的主要方面,并取得一些共识,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6.1 理论基础不够系统
移动阅读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应该受到何种理论指导,或是研究者应基于何种理论共识开展具体研究,是研究范式的规范性内容之一。目前,尽管国内学者在理论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但对大学生移动阅读的理论仍局限于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的核心观点在于以人为本,提倡自主学习模式,发展个性化自主学习能力;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即学习者主动选择加工信息并形成自我认知[25],通过阅读间接学习经典或他人经验,从而建构新信息的意义及对原有经验改造重组[26]。目前,在国外除上述两种理论视角以外,不少学者将严肃娱乐理论和沉浸理论作为主要研究理论基础。而大学生移动阅读的基础理论相对狭窄,缺乏系统性,亟待形成完善的移动阅读理论体系框架。
6.2 研究方法有待扩展
从目前国内学者对大学生移动阅读方面的研究来看,研究方法较单一,大多以思辨和调查研究为主。首先,在研究设计上,大多数研究以本地若干所高校作为样本来源,抽取数百名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仅有少数研究在全国若干所高校内抽取研究样本,由于研究样本数量有限,导致研究结论存在地域性差异,严重制约研究成果的适用性;其次,在研究方法上,已有研究大多采用定量分析,通过调查问卷收集用户资料,进而利用SPSS软件进行量化分析,结论多集中在使用频率、阅读内容、阅读地点、阅读接受度等方面,不同研究间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和重合度,这种重复性研究并未带来更多创新性结论。因此,后续研究应注意改进研究设计,特别是抽样方法的科学性、样本数量的可靠性以及研究框架的多样性。在条件允许情况下,研究人员可以开展大范围乃至全国范围的调查研究,以得出普适性结论和对策建议;或通过多地区抽样数据分析比较,考察大学生阅读地域差异,探究地域差异形成机制;此外,也可尝试通过焦点小组、深度访谈等方法丰富研究资料,同时可运用定性分析手段开展多样化研究。
6.3 研究深度有待提高
目前,学界开展移动阅读相关研究时,大多停留在现象描述阶段,通过对局部地区数据采集,加以简单分析整理,发现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虽然现有研究对于掌握大学生移动阅读基本现状具有极大帮助,但是大量重复性调查研究并未深入探究大学生移动阅读内在机制,对于移动阅读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可能后果也未开展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受制于数据来源的有限性,现有研究提出的对策建议还面临结论适用性差、难以普遍推广等问题。总之,上述问题都极大地制约了大学生移动阅读研究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同时也难以真正为业界实践提供理论指引,不利于产学研的融合发展。
因此,大学生移动阅读的后续研究应将重点转移至内在机制、社会影响等方面,不仅要随时关注移动阅读行为的新趋势、新变化,而且应深入探究这种新趋势和新变化的原因和结果,增加大学生移动阅读心理与行为方面的实证研究,以有助于全面把握大学生移动阅读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为移动阅读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7 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大学生移动阅读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学界面临的现实课题,移动阅读被学者们高度关注。近年来,已有研究成果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明显提升,这些研究成果对移动阅读今后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研究对近十年大学生移动阅读的影响因素、社会认知差序格局和应对策略进行梳理,然后对大学生移动阅读的后续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本领域内学者的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本文建议未来研究应拓宽研究思路,提升研究理论深度;改进研究设计,拓展研究方法,在实证方面深入对大学生移动阅读心理和行为研究;同时加强大学生移动阅读行为内在机制和社会影响的研究,为移动阅读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理论指导。
[1] 新华网.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发布:数字化阅读迅猛增长 微信阅读人数过半[EB/OL].(2016-04-18)[2017-01-22].http://news. 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18/c_1118659452.htm.
[2] 李武,谢蓉,金武刚.上海地区在校大学生手机阅读使用行为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4):10-14,41.
[3] 赵树旺,赵菲.大学生数字阅读趋势及其产业意义[J].现代出版,2014(1): 45-49.
[4] 陈丹,李东岩.北京地区大学生掌上阅读状况调查分析[J].科技与出版,2009(12):64-67.
[5] 王逸鸣.新媒介环境下大学生阅读问题研究——以北京地区六所重点院校为例[J].编辑之友,2014(7):15-18,33.
[6] 茆意宏.论手机移动阅读[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6):5-11.
[7] 叶甜.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学生移动阅读使用偏好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1(14):78-81.
[8] 阚德涛,钱军.基于人口特征的大学生移动阅读行为分析[J].现代情报,2016(2):109-113,119.
[9] 李武,赵星.大学生社会化阅读APP持续使用意愿及发生机理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1):52-65.
[10] 庞佳,穆祥望.移动互联环境下大学生阅读模式变迁的驱动因素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0):124-128.
[11] 许广奎,周春萍.高校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调查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2(14):82-85,92.
[12] 成燕.考虑网络外部性的大学生手机阅读实证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5(4):75-79.
[13] 沈思.高校用户移动阅读采纳模型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3):80-83.
[14] 葛琳琳.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意向模型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4(6):17-22.
[15] 茆意宏.论高校图书馆手机阅读服务[J].情报科学,2008(12):1861-1864.
[16] 谢蓉,金武刚.高校图书馆如何推广手机阅读——基于对在校大学生手机阅读的调查结果[J].图书情报工作,2011(14):20-23.
[17] 张云,茆意宏.大学生移动阅读沉迷现象与阅读引导[J].图书情报工作, 2014(17):36-40.
[18] 欧继花,罗紫初,李科生.大学生数字阅读供需鸿沟探析——基于数字阅读的实证调查[J].图书馆学研究,2016(4):94-101.
[19] 张世兰.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5(6): 80-83.
[20] 王晓丹.大学生数字媒体阅读实证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2(6):131-135.
[21] 王雨,李子运.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3(5):55-59,64.
[22] 黄晓斌,林晓燕,刘子明.数字媒体对大学生阅读行为影响的调查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8(2):53-56,119.
[23] 钱鸥,李翔翔.综合性大学在校生移动阅读行为特征研究——基于用户体验的视角[J].图书情报工作,2013(22):92-98,22.
[24] 柴阳丽.高校学生新媒体阅读现状、影响因素及改善途径——基于五所高校学生数字化阅读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2016(2):59-66.
[25] 陈化,朱海燕.基于智能手机的大学生移动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江苏省部分高校为例[J].出版科学,2015(4):69-72.
[26] 刘亚,蹇瑞卿.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调查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3, 33(3):97-101,112.
[27] 雷鸣,周雅蕾.大学生手机阅读特征与手机出版策略[J].现代出版,2014(3): 51-54.
[28] 董文鸳.浙江省大学生手机移动阅读行为现状的调研与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4(2):51-55.
[29] 张艳丰,刘昆雄,毛爽.大学生移动阅读诉求三维度实证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3(5):95-98.
[30] 李武,刘宇,张博.大学生移动阅读的使用动机和用户评价研究——基于中日韩三国的跨国比较[J].出版科学,2014(6):83-87.
[31] 茆意宏.面向用户需求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2(1):76-86.
[32] 张卫,邓香莲.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阅读现状实证[J].编辑学刊, 2012(5):33-36.
[33] 刘灿姣,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编辑出版学班.湖南省长株潭大学生手机阅读状况调查报告[J].科技与出版,2011(4):66-69.
[34] 柴阳丽.社会化批注对大学生数字化深阅读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2):107-112.
陈创,男,1993年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新媒体与信息传播。
Review on the Progress of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Reading Behavior Research
ZENG RunXi, CHEN Chuang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College students are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mobile reading, and reviewing the existing research of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reading is helpful to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mobile reading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study chooses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research results published in the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journals for the past ten years, and summarizes the aspects of mobile reading influencing factors, social cognition, difference pattern and countermeasures sugges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isting research has better covered the main aspects of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reading research and obtained some consensus. However, there are also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the oretical basis, the research methods to be expanded, the depth of research to be improved and so on.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Reading; Digital Reading
G201
10.3772/j.issn.1673-2286.2017.3.011
曾润喜,男,1984年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信息传播与知识管理,E-mail:zengrunxi@gmail.com。
2017-02-22)
* 本研究得到重庆市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互联网虚拟社会风险管理框架与治理机制研究”(编号:2016YBCB049)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