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言学概论课程激趣式教学法体系的建构
2017-04-20王洁
王 洁
(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合肥 230036)
试论语言学概论课程激趣式教学法体系的建构
王 洁
(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合肥 230036)
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在当前遭遇诸多挑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务之急。语言学概论课程激趣式教学方法体系主要包括精选用例法、宣讲应用价值法、归纳法、图示法、难点分解法、设问法和辩难法等。同时,通过编制“激趣式”习题和试题深化实践教学。
语言学概论;“激趣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引言
在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如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有文学类课程和语言学类课程两大专业课板块,而在语言学类课程板块中,相对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课程,“语言学概论”的学科理论性、系统性较强,在传授现代语言学基础知识、开展语言学科普等方面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一些知名语言学家还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社会需求等角度提出应把语言学调整为学科专业目录上的一级学科,在这一背景下,“语言学概论”课程对于学科建设的价值进一步凸显。
从近些年来语言学界关于“语言学概论”课程的讨论中不难看出,这门课程在高校的总体教学状况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教师上课上得很辛苦,但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爱听,又觉得繁难,教学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在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弥漫着厌学情绪。而目前关于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研究成果虽然不少,但往往专注于对某一类教学法的探讨,忽视了应根据知识点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应用。此外,实践环节在教学中的作用也远未得到充分重视。
本文试图综合课堂教学、实践和测试考核几方面,对“语言学概论”课程中的教学方法加以整合,构建一个旨在更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激趣式”教学法体系,同时也为“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讨论中参考的教材是《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一、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激趣式课堂教学法系统
语言学概论的主要教学方式是课堂讲授,通过实践和总结,把“语言学概论”课程“激趣式”课堂教学方法概括为七种:
1.精选用例法
增加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语言实例,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例如:关于“语言的任意性”,可以引赵元任先生的经典用例:“从前有位老太太,初次跟外国人接触,觉得很稀奇”,她说:“明明是五个,法国人偏偏要说是三个(cinq);明明是十,日本人偏偏要说是九(じゅぅ);明明是水,英国人偏偏要说是窝头(water)。”关于“语言符号是人类特有的”,可以引吕叔湘先生的经典用例:“记得在小学里读书的时候,班上有一位‘能文’的大师兄,在一篇作文的开头写下这么两句:‘鹦鹉能言,不离于禽;猩猩能言,不离于兽。’我们看了都非常佩服。后来知道这两句是有来历的,只是字句有些出入。又过了若干年,才知道这两句话都有问题。鹦鹉能学人说话,可只是作为现成的公式来说,不会加以变化。”
关于“组合的递归性”,可以引王蒙小说《相见时难》里的语料:
哪儿去了?
什么哪儿去了?
你说什么哪儿去了?
我哪儿知道你说什么哪儿去了?
你怎么会不知道我说什么哪儿去了?
你怎么知道我一定知道你说什么哪儿去了?
……
讲述“语流音变”时,春晚小品中的歧义句“地上一个猴,树上七(骑)个猴”是个很好的例子,讲述“新词义”时,“雷”的新义是一个为如今90后大学生普遍熟悉的语例。
应适当采用各种语系下的不同语种(包括少数民族语言和非印欧语系的外国语)作为课堂用例,让学生感受了解世界语言的丰富性。学生对陌生语言往往有新奇感和兴趣,对语言学概论语种的覆盖广度也是有所期待的,语言学概论课程应该开阔学生的语言视野,在较为广阔的语言视野内让学生认识语言的普遍规律。担心学生不愿接触除普通话、英语、俄语之外的语言或方言的想法是画地为牢,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也不符合语言类型学已成为语言学主流的科学发展趋势。
2.宣讲应用价值法
结合具体讲授内容,强调语言学所具有的应用价值,改变学生对“语言学无用”的认识,激发其探索的兴趣。如在语音学概述中,告诉学生现代语音学是自然科学和语言学的交界领域,都需要大量运用实验手段和现代科学仪器,可以说,现代语音学就是实验语音学。现代语音学不属于语言学的核心内容,但是其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是进入语言学核心内容的基础,而且在通讯、人机对话、侦查、司法、医学等许多领域都具有应用价值,并举出“声纹鉴定”这样的实际个案。介绍音位理论时,以字母e为例指出《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是以音位理论为科学基础的。介绍词和词组的区分时,指出词典编纂的基本理论前提就是区分词和词组,如果不对二者作出区分,许多非词单位都会进入词典,如“铁桶”“钢桶”“铅桶”“大桶”“小桶”等“材料+桶”结构,词典就会无限膨胀而失去自身定位。
3.归纳法
语言学概论中概念术语繁多,易给学生造成畏难心理。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采用从“语例”到“概念/规律”的归纳式教学程序,如通过“蕴涵”“预设”
的话语实例来引出“蕴涵”“预设”的概念,再如从下面希腊语的实例中,归纳概括出“格”范畴的内涵。
主格 [hipp-os] 马儿在吃草。
呼格 [hipp-e] 马儿呀,你快点跑!
宾格 [hipp-on] 他买了一匹马。
与格 [hipp-o:j] 他在给马打防疫针。
属格 [hipp-ow] 这匹马的鬃毛很长。
4.图示法
根据具体内容,用图、表等多维信息表达方式讲解,如讲授“假借”造字法时,可以“而”为例,用下面的演变图理清假借过程中音义结合关系的变化。
在讲授“话题链”这一知识点时,可从具体材料出发,绘制出话题链延续图,例如:
干枝梅主干弯曲,枝杈稍长,浑身长满了针一样的小刺,枝杈上长满圆形淡绿色的小叶。每根枝杈的顶端都绽开着四朵粉红色的小花,每朵小花由蜜桃形的花瓣组成,中间长着几根细细的黄色花蕊,花蕊的每根柱头的顶上都有许多花粉,香气扑鼻。
这段话的话题链延续图为:
T1-C1-C2-C3-C4 ↓ T2-C1 ↓ T3-C1-C2 ↓ T4-C1-C2
再根据图示具体讲解话题链的延续方式。
5.难点分解法
如关于“语言符号和客观现实的关系”这样复杂理论问题,尽可能将其分解为一些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小问题再加以具体讲解。将课本上的一张图分解为两张图。
6.设问法
如谈到转喻问题时,向同学提问:“笔杆子”和 “擅长写作的人”是什么关系?“枪杆子”和“武器”之间是什么关系?由此引出“工具-使用者”“元素的部分-集合”这两类转喻关系。设问的问题一般宜具体不宜宽泛,且应尽量选择教材上没有的用例。
7.辩难法
对教材中的失当之处进行分析,启发学生独立提问思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如教材中将“批评”视为兼类词是不妥的,混淆了动词的自指用法和名词的一般功能。“给教材挑挑错”可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些方法在教学中可以综合交叉使用,例如在讲解“语言符号和客观现实的关系”时,可综合使用难点分解法和图示法。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在语言学概论的教学实践中,精选用例法、宣讲应用、价值法、图示法、辩难法这四种方法的教学效果尤为显著,而精选用例法运用面最为广泛。
二、“激趣式”教学法体系的其他模块
“第二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一部分,习题和试题的编制是教学过程的延伸。语言学概论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和课程测试考核是围绕该课程目标的有机教学整体,“语言学概论”的激趣式教学法体系还包括课外的实践环节和激趣式习题和试题的编制。
1.拓展、深化实践环节的教学
拓展、深化实践环节的教学也是“激趣式”教学方法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实践环节中,应当引导、鼓励学生将理论应用到观察、分析、解释、评价实际语言现象的研究中,如组织“合肥市楼盘词语使用状况调查”,组织同学对大型超市、商场商品新名词进行调查分析,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将实践成果形诸成文并发表,一直是语言学概论实践中的瓶颈,《中国语言生活》这个平台为突破这个瓶颈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在授课中特别介绍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语言生活》电子杂志(http://www.yuyankaifa.com/,http://yysh.bjlearning.cn/),并结合授课内容介绍了上面的一些文章,引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学生撰写的语言学小论文在该刊发表。此外,围绕语言学辩题(如“语言和思维”孰先孰后?)开展课堂辩论赛也是一项较新颖的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获得,也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积极撰写发表小论文,积极参与知识竞赛、课堂辩论赛的学生,可以加分甚至免试,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引入、编制“激趣式”习题和试题
习题和试题在激发学生对“语言学概论”学习兴趣方面有重要作用,而这一点尚未引起充分重视。在教学中尝试将美国著名语言学家鲍林杰《语言要略》中的一些思考题引入教学,例如:
(1)狗的主人下命令:“去把我的帽子取来”,狗不仅能听懂,并照着去做。狗“听懂”这些词,是因为它能把这些词切分为区别性特征呢,还是对这句话总的特征或某一突出的特征能做反映呢?对你的回答给予说明。
(2)对一种语言的词汇,我们用词典来释义,但是句子怎么办呢?构成句子的方法中是否有某种东西使得编写一本“句典”成为不可能的事?这是否是动物交际和人类语言之间的一大差别?
(3)触感能否用于语言中的交际?细想一下阅读盲文这一情况。温度感觉又能否用于这一目的?假如不能,为什么?
(4)握手属于什么种类的身势?假如某个男子把手伸给一个他不知其文化背景的男子,此时他能否肯定那个男子不会把他理解为进行摔跤比赛的挑战?
(5)声控打字机是把“听”到的话用普通字母和间隔打出字来的机器。造这种机器时,为什么适应于一种特定的噪音比适应于许多种噪音要容易呢?在人类大脑具有优越的综合作用方面,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许多学生对这些题目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积极进行探索答题,不少答题内容对教师也有很好的启发,实现了习题环节的教学相长。在试题方面,当前的语言学概论试题模式较为陈旧,总体上知识考查有余,能力考查不足,且试题材料不够鲜活。语言学概论试题的命制亟待科学化、艺术化,教师应努力开发新题型,多选择贴近实际语言生活的命题材料,创制既展现语言学的科学精神,也蕴含语言学人文关怀的试题,这对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以考促教”也会起到积极作用。
结语
课堂用例的生动有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但并不是全部,富有逻辑力量的推导、习题试题的生动鲜活、教材的图文并茂、实践的扎实有效等共同承载着“激趣式”教学理念。语言是平凡的,语言又是神奇的,语言学概论“激趣”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领悟到语言世界的丰富与奇妙,从而去发自内心的关注热爱我们的语言生活,积极探寻语言世界的规律。
[1] 陈青松,张先亮,聂志平.“语言学概论”课程中用例选择和使用的原则[J].中国大学教学,2012,(6).
[2] 吕叔湘.语文常谈[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3] 杨亦鸣,徐杰.语言学应该调整为一级学科[J].语言科学,2010,(1).
[4]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 赵元任.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6] 周国光.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08,(1).
[7] 周娟.现代汉语激趣式教学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9,(3).
[8] 〔美〕D.Bolinger.语言要略[M].方立,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刘学伟)
10.3969/j.issn.1009-2080.2017.02.022
2017-02-28
安徽农业大学2011年校级质量工程重点项目“‘语言学概论’激趣式教学研究”的成果。
王洁(1977-),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农业大学讲师,博士。
H04
B
1009-2080(2017)02-00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