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育生态环境,缓解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情绪
2017-04-20李明哲
李明哲
摘 要:新入园幼儿产生焦虑情绪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当幼儿离开熟悉的环境时,会感到恐惧害怕,如果幼儿教师未能科学处理幼儿情绪焦虑问题,将十分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为了给幼儿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教师一定要学会优化教育生态环境,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关键词:教育生态环境;幼儿;分离焦虑
一、教育生态学理论
“教育生态学”的概念最早来源于美国,随着教育的发展,我国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生态学的认识也逐渐加深。教育理论与生态理论实则存在紧密的联系,两者的协同发展有助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幼儿教育生态学则是强调外在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对新入园幼儿这个特殊群体而言,教育生态环境的优化至关重要。
二、“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
1.教育生态环境变化使幼儿产生分离焦虑
并不是所有幼儿都会有“分离焦虑”情绪,总的来说,教育生态环境是造成焦虑的最核心因素。教育生态环境包括新幼儿园环境和家庭环境。长期以来,幼儿都与家长生活在一起,许多事情都由家长统一包办,幼儿在心理上极为依赖家长,一旦分离就会很焦虑。其次,新的幼儿园环境与幼儿往日的生活环境大不相同,教师的态度和关怀会影响幼儿的情绪状态。如果教师素养较低,对幼儿照顾不周,缺乏关爱,甚至态度恶劣,幼儿的“分离焦虑”便会加剧。最后,家长为孩子创造的成长环境是造成幼儿“分离焦虑”的又一重要因素。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会使孩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独立的人格,与人相处的能力差。这种教育生态环境的改变影响了新入园幼儿的情绪和行为。
2.幼儿自身的因素影响分离焦虑程度
幼儿“分离焦虑”情绪的产生与幼儿心理、家庭环境以及幼儿园息息相关。幼儿在心理上对熟悉的人和事物都有很强的依赖性,一旦离开了熟悉的舒适环境,幼儿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需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对于幼儿来说,新环境的一切事物都是陌生的,幼儿感到无所适从。由于幼儿习惯了家人的照顾,刚到幼儿园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孤独感。除了幼儿心理因素之外,身体因素也是导致幼儿“分离焦虑”的又一因素。大多数幼儿在家里受到精心的照顾,体质比较差,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弱。新的环境会让部分幼儿感到身体的不适,幼儿教师无法兼顾到每一个幼儿,难免有些幼儿会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关怀,“分离焦虑”情绪由此产生。还有的幼儿对幼儿园缺乏了解,不知道自己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在最开始接触到幼儿园的时候会感到困惑甚至是痛苦。这部分幼儿对新环境排斥的可能性更大,“分离焦虑”更容易产生。
三、优化园内教育生态,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的做法
1.关注新入园幼儿
为了缓解幼儿的“分离焦慮”,幼儿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多给新入园幼儿一些关注。幼儿刚入园,对环境不熟悉,他们渴望别人的亲近和爱护,教师要充分满足幼儿的各种需求,避免幼儿心生焦虑。不同的幼儿分离焦虑表现不同,有的幼儿会以引人注目的方式博得家长和教师的爱护,而有一部分幼儿选择采用隐忍的方式面对分离的痛楚,教师不要忽视了这部分安静的幼儿,否则将不利于这部分幼儿消极情绪的疏导。
2.引入新异刺激转移幼儿的注意
幼儿对新鲜有趣的事物通常比较感兴趣,一旦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幼儿就会很快忘记环境带来的焦虑情绪,从而积极地投入到新的环境中。幼儿教师要把握孩子的这个特点,多准备一些新颖有趣的小物品分散其注意力。有的幼儿看到自己梦寐以求的玩具,内心的失落心情就会得到弥补,他们会在心理上渐渐接受这个环境,并开始学会享受新环境的一切。除了物品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组织一些游戏。游戏的适用性要强,要符合新入园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乐于参与并获得游戏的快乐。
3.以爱心融化幼儿
爱心是教育的重要保证,要想缓解幼儿的焦虑,优化教育生态环境,教师要发挥“爱”的积极作用。“爱”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幼儿放下恐惧不安。教师要保持对幼儿的友好态度,亲近幼儿,抚摸幼儿的头,让幼儿意识到教师并无威胁性。这样幼儿才会放下防备,与教师和谐相处,甚至是主动与教师分享交流。
4.开展亲子活动
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活动可以增加孩子对教育环境的亲切感,让幼儿认识到幼儿园是一个快乐、活泼、自由的地方,在这里可以学习知识还可以交朋友。亲子活动有助于加深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同时幼儿也能在活动中交流感情,结交伙伴。在这种环境下,幼儿的分离焦虑情绪会逐渐减少直至没有。
四、结束语
新入园幼儿的心理焦虑问题关系到幼儿一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必须意识到自身的责任,积极探索更多教育教学方式缓解新入园幼儿的内心焦虑情绪。教师和家长要共同努力为幼儿创建一个更加健康生态的成长环境,帮助幼儿慢慢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去认识更加广阔的世界。
参考文献:
[1]马玲. 假期后幼儿再入园分离焦虑的表现、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 .
[2]徐云. 简析婴幼儿的“分离焦虑”——幼儿园新生入园常见问题[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