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德语专业国际合作背景与意义
2017-04-20马丽丽
摘要:高职德语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没有得到快速的发展。近些年,企业与经济市场对德语人才呼声很高,所以寻求有效途径来共同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成为当务之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够在高职德语人才培养的问题上更加适应时代要求,目前仍在不断探索中。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语专业;国际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254-02
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外语技能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职业需求。由于美国强大的经济地位和英国在历史上的殖民地扩张等原因,英语渐渐成为国际通用语言,因此英语学习者的数量非常庞大。但是,由于德国在二战之后经济崛起,产品被公认为世界最好,再加上德国和中国在很多年里维持着良好关系,使得中国是德国在亚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国内各行各业对于德语的需求比较急迫。本世纪初,一些实力较为雄厚的高职院校适应市场需求,陆续开设了应用德语或者商务德语等专业。目前,高职院校德语专业是一个定位比较特别的专业,它担负着既不同于本科院校德语专业也不同于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重担,又避免不了夹缝中求生存的困境,因此它的处境比较尴尬。
一、高职院校德语专业的处境
1.与国内本科院校德语专业相比较。国内本科院校的德语专业已经发展了多年,目前有1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德语专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教师团体和成熟的课程设置、经过多次修改已经较为完善的教材和来自全国各地成绩优异的学生群体,培养出了一批批活跃在各行各业的德语精英人才,在翻译、文学和语言学领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尽管如此,在庞大的英语专业的对照下,德语专业还是显得比较渺小,因此被称作“小语种”。高职院校德语专业起源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发展时间短,规模比较小,到现在为止全国也只有30多所高职院校开设了德语专业,教师年龄结构相对较小,学历为硕士到本科不等。学制一般为3年,招生情况也各不相同,有些一年只招一个班,有些隔年招一个班,只有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和天津中德职业学院规模大一些,一年招2—3个班。可以说,无论是从规模、师资、生源、培养目标、就业岗位等哪一方面来说,两者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2.与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相比较。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的起步比较晚,在上世纪80年代才正式出现“高等职业教育技术院校”这样的称谓。起初是由于沿海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才产生了职业技术学院的需求。英语课程也应用而生,起初一般是大学英语教学部,是配合其他工科专业的公共课,后来慢慢发展到应用英语、商务英语或者旅游英语。在一个中型的职业院校里,专业英语的教师一般有30—40人,每年招收约10个班。截至2014年7月,全国高职院校共计1327所,英语专业又是每个院校不可缺少的必开专业,再从教材上来讲,英语专业人多势众,在开发教材方面人手众多,可以借鉴的国内外教学资料也是数目广泛,早就开发出了多套职业英语教材。因此,从专业开设时间、教师数量、学生数量、教材开发和院校数量上来讲,德语专业都是弱势群体。
二、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高职德语专业要在本科德语、高职英语专业的夹缝中求得生存,必须正视自己的弱势,把目光放长、放远,培养有自身特色的人才。笔者在2015年发表的《高职院校应用德语专业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一文中提出,“职业院校的定位要求我们调整教学思路,更新教学理念,从而解决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知识结构单一的人很难被企业所青睐,市场真正缺乏的是既懂德语又懂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既然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定位的是“语言+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再加上德国的职业教育本身就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开展国际合作,与德国院校合作培养学生,让学生去德国学习或者我们学习德国教育模式就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了。这一点与教育部的方针政策是一致的。为了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办学领域健康持续地发展,2004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在政策上有力地支持了国际合作办学这一新趋势。
对于高职院校德语专业来说,走对外交流和国际合作的道路是一条突破传统语言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学生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快速、高效地掌握一门语言和一门专业的有效手段。在目前阶段,德语等小语种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在规模上无法与大专业(如商务英语专业)相提并论,在师资缺乏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在短期内编出高质量的高职教材,因此与国外院校开展合作成了最合理的一条道路,意义如下。
1.有利于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学生在德国期间,教师和同学德国人居多,大部分时候他们无法接触到母语,为学习外语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2.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一方面为了学生出国之后能尽快适应对方的教学方法,教师会相应地改进原有的教学方法,让双方课程进度尽快衔接;另一方面教师有机会接触国外教师的教法,主动接受其先进的方法。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主修一门专业,成为语言与技能并重的人才。比如我校德语专业与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合作项目,也叫“3+2”项目,前三年在国内主要学习语言,后两年在德国学习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取得两个学校的学历证书,回国后深得市场欢迎。
三、开展国际合作的几种形式
高职院校德语专业开展国际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笔者认为,多种类、多层次地开展国际合作,才能满足国际合作的深层次需求。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德语专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形式,具体总结如下。
1.对教学人员的培训。如歌德学院(Goethe-Institut),经常为全世界各地的教师包括中国德语教师举办教育教学培训,如果条件符合,教师可以获得歌德学院奖学金赴德学习。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也有这方面的培训。
2.学生赴德短期学习。和我国多所高职院校有合作关系的德国F+U国际培训学院是一所非盈利机构,它只收取少量的费用,承担学生在德国期间的学习、住宿、保险等。学生参加这种项目,不仅能大量地练习语言,体验风俗民情,而且能模拟企业工作实况,甚至能够到企业获得亲身体验。
3.“3+2”项目。学生在国内学习语言,三年后赴德学习管理专业,成为真正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如上文提到的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德语专业的合作。这种项目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高,除了学费要自付之外,还有高强度的学习要求。
4.校际人员来往。主要活动有双方学校领导人的互访,互派访问学者和教师进修,定期举办由双方人员参加的学术交流活动,等等。
5.共同进行教研科研。跨国研究某个课题,这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发展趋势,也包括合作开发课题项目研究,共同开发教材,共享对方的网络资源。
6.增加教学资源。互相学习和开发新的教学大纲、教材,研究并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管理模式以及共享其他的教学信息。
综上所述,鉴于高职德语专业目前所处的尴尬境况,要想摆脱这种境况得到发展,就必须不断探索,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的出路。目前看来国际合作和对外交流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继续探索下去,在未来可能还会有新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程宇,宋美霖.2014年全国高职院校数量变化趋势及分类比较[J].职业技术教育,2014,(23).
[2]马丽丽.高职院校应用德语专业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踐[J].时代教育,2015,(7).
[3]马丽丽.德国F+U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科教导刊,2014,(2).
[4]黄莉萍.高职院校国际合作模式的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