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文化精神:高校主流意识

2017-04-20薛晓芳刘军

文教资料 2017年2期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

薛晓芳+刘军

(韶关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韶关 512005)

摘 要: 中华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特质的反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加深,经济多元化、市场多元化、文化多元化带来的各类思潮不断冲击校园,促使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嬗变。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精神,必将以其独特的智慧,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输入新鲜血液和增添新的活力。因此,将中华文化精神传纳入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能极大地发挥优秀思想资源和文化精髓对当代大学生的培育作用,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关键词: 中华文化精神 主流意识形态 认同教育 和合精神

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新形势下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内容。自改革开放以来,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面对当今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将中华文化精神纳入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以其强大而丰富的思想文化底蕴为高校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注入养分与活力,帮助大学生抵御西方文化思潮的不利影响,从而增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一、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教育

“主流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社会或某一国家被大多数社会成员实际接受并形成强大舆论氛围和心理倾向的意识形态,无论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对社会及社会大众产生着强烈的影响”[1]。主流意识形态具有高度的融合力、较强的传播力和广泛的认同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人们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理解、信任和支持。“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人们对某种意识形态自觉自愿的认可、赞同、接受、遵从乃至尊崇,它不仅仅是主体对意识形态的一种简单的知识性的同意和接受,更是主体对意识形态在心灵深处的相通相融和在情感、意识上的归属感”[2]。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只有实现中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才能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自觉抵制各族错误思想的侵蚀,自觉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威,自觉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而大学生是承载着祖国未来和希望的重要主体,因此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镜像透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与世界交往的加深,经济多元化、市场多元化、文化多元化带来的各类思潮不断冲击校园,促使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嬗变。为了客观、全面、准确地掌握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情况,以广东省高校为例,开展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情况的调研。

(一)主流意识形态的西方渗透

在“您认为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渗透离你有多远”的调查中,65%的调查对象认为体现在衣食住行、娱乐、教育等方方面面,35%的调查对象认为和自己没有关系,没有关注过,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已经意识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在“西方对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有哪些方式,请选择您感受到的”调查中,有64%的调查对象认为某些网络、微博或者论坛传播制造意识形态混乱,有51%的调查对象认为西方通过影视资料、报刊等向高校传播西方价值观念,有40%的调查对象认为美国以基金援助形式向中国学术界渗透价值观,可见大学生已经意识到西方意识形态对高校的渗透方式,其中网络已成为西方传播意识形态的主要方式。在“对于美国价值观念渗透于中国文化中,您是怎样评价的”调查中,有67%的调查对象认为有一些,但不必过多关注,有3l%的调查对象认为很有危险性的。

从以上调查结果看,目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领域,必须提高辨别能力。

(二)价值信仰的多元

在对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查研究结果,如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上,有78.8%的高校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仍有很强的说服力,并没有过时”,14.6%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曾经有说服力,但已经过时了”,而有4.8%的学生感到“不清楚、没感受”。

这一数据则说明当代部分大学生的信仰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三、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中中华文化精神的凝练

当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的状况已成为社会深刻变化的逼真的反射。致力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建构,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華文化精神,也必将以其独特的智慧,积极地整合这一群体的精神境界,促使大学生主流意识认同教育的定向。

(一)中华文化精神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考量

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离开文化谈意识形态是天方夜谭,文化是意识形态观念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渊源,人们可以从文化意识形态的货件中选取符合自己需要的“物品”;文化是意识形态的五彩斑斓的外衣,在文化潜移默化的感召下,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认同意识形态。文化的繁荣总是表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征,而意识形态却包含在文化之中,并且具有特殊性,具有强烈的集团意识、集团价值和集团模式成分。意识形态反映统治阶级的文化意识,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政治利益,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及由经济形态所决定的政治制度。统治阶级在一个国家中相对来讲是一个统一的集团或阶级,如果有多个政治主体存在而不能统一,出现多个意识形态,那么这个社会是不可能和平和稳定的。所以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是一元化的,只有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在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核心作用。

每一种文化,每一个历史时期,以及与其相应的那个社会,都由某种内部原则规导、约束,使之形成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这种内部原则就是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是指创造某种文化的人们在创造某种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自身的认识与肯定的基本观念,是人类在创造世界和自身的同时整合抽象出来的价值系统的精华,如主流意识形态、思维模式等。它可以说是文化的灵魂,决定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意识形态取向,是特定历史维度中人类生活意义的理性凝缩。每个民族在其自身历史发展进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精神。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生息繁衍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灿烂的民族文化,这种历史的文化积淀已成为一种无须论证而客观存在的民族标示,是中国之为中国的内在理由,而且它使整个中华民族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渐趋认同,形成一种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精神,必将以其独特的智慧,积极地整合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精神境界,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输入新鲜血液和增添新的活力。因此,将中华文化精神纳入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能够极大地发挥优秀思想资源和文话精髓对当代大学生的培育作用,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德性精神——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渐进与归依

在中华文化精神中,德性精神是中华文化一以贯之的精神传统。德性精神推崇的是个人道德品质的价值,注重个人德行的养成,《论语·里仁》中强调做人要“怀德”,即:“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国学经典《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所提出的“三不朽”,强调对人生不朽的独特态度:“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在这三不朽中,“德”指的是个人道德品质方面的价值,表现为尽心、知情、知天的理想人格的追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孟子·告子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语·卫显公》中“君子忧道不忧贫”都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德性精神。儒家同样推重人格的价值,而且其影响最深远,在孔子看来,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就要求志士仁人在德性修养方面达到仁、智、勇的“三达德”境界。一旦一个人达到德性修养的境界,就能做到“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这是孔子对人之为人的生命本位在德性方向上的自我解觉。

这些思想精华构成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内容,符合高校培养人才的既定目标。中華德性精神能够将中国的民族史、思想史、光荣史展现在大学生面前,帮助大学生产生对民族、国家、社会的热爱,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文化自觉”。因此,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德性精神,既是对前人优秀思想的继承,更是对现有教育资源的丰富,有助于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抵御各类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培养正确的、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品性。

(三)和合精神——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渐进与归依

“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富生命力的文化内核和因子。中国传统文化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从不抱残守缺,故步自封,总是以非凡的包容和会通精神丰富和完善自己,程思远先生遂把中国传统文化命名为“中华和合文化”。“和合文化精神”不仅要求个体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群体与社会和谐,更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哲学精神,它更强调“天人共存、人我共存”的辩证立场。孔子弟子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而墨家提倡“非攻”、“尚同”的思想与儒家之主张的“和谐”有相通之处。“和合”文化精神注重和谐、推崇和谐,这种重和谐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原则,使得中华文化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平和宽容精神。正是这种“和合”精神的熏陶与规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提供了根基和土壤,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目标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质特征的,两者之间存在天然的亲和力。这种天然的会通精神不仅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且为当今大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思想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源泉。

马克思主义依然是照耀21世纪人类前行的灯塔,引导着历史的发展方向,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教育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有机结合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文化内涵。当今的大学生只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才能被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思想所吸引,所折服,才能真正认识到中华博大宽容的“和合”精神吸收这一科学理论的必然性,从而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参考文献:

[1]聂立清.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现机探析[OB/OL].领导科学网,2010.5.4.

[2]郑永廷.认同:意识形态研究新视角——评《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N].中国教育报,2011-3-14.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学科共建项目——新形势下广东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状况的实证研究(GD15XMK18)阶段性成果;2016年度韶关学院十七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嵌入式”微课模式的开发与实践”项目编号【SYJY20161751】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主流意识形态
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对策研究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策研究
网络舆情视阈下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