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托老所服务创新模式探讨

2017-04-20张军杜文杰吴大放高嘉鑫

科技创新导报 2016年35期
关键词:模式

张军++杜文杰++吴大放++高嘉鑫++李蔚琳++蔡金怡

摘 要:中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养老矛盾逐渐凸显,范围从家庭上升到社会。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已不能满足这个庞大的群体和适应老年人随着时代发展对安享晚年的新需要,为了适应养老形式的新发展,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养老模式——社区托老所服务模式逐渐兴起。该文以正在探索运行的如家托老所项目为例,对新的养老方式展开探讨,希望能为相关学者的研究和机构的运营提供一种新的养老思路。

关键词:托老所 模式 如家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b)-0196-04

1 研究背景

1.1 背景

自上个世纪末起,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开始超过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自20世纪末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口老龄化开始加速。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进入到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到老龄社会。1999年,中国也进入到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到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2007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为1.53亿;2014年已超过2亿;2026年将超过3亿,2037年将超过4亿,2051年将达到4.37亿的峰值。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老年人口总数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1/5。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影响不仅来自中国自身,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因此,備受世界关注。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越来越容易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和老人高龄化的现象突增了人们的养老需求,尤其是服务照料需求。一方面,老年人生活照料需求及其他服务需求的急剧增长现象越趋严重,即使是传统的大家庭也未必能满足老年人的方方面面的需求;另一方面,家庭规模小型化的产生又使家庭养老的供给能力急剧减弱。在养老服务方面,未富先老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政府为了解决该问题,提出了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构想,提倡社会共同参与养老福利服务的同时,积极增加养老照料服务形式,以求摆脱政府单一的养老照料服务提供者角色。养老服务资源的紧缺是政府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关心和重视的热点问题。

1.2 研究目的

立足于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巨大(据《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老龄人口已达2.21亿,并稳步上升,但养老缺口大的社会现实,考虑到大部分年轻家庭成员必须投入工作日快节奏而繁重日常工作,缺乏照料老人时间的情况。我们希望基于传统养老院模式,结合新兴的“托老所”管理方式,在保证老人身体健康,心情愉快的前提下,为老人们提供一个能够相互交流,开展各类文娱体育活动又可以按时回家享受天伦之乐的平台。同时,也可以为政府的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1.3 研究意义

老年人入住早进晚出的托老所养老是一种更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传统观念的养老方式。在我国现阶段,托老所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化养老方式具有重要的积极的社会意义。托老所为老人提供一个社交,文娱体育活动的平台,有助于丰富老年人养老生活,维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提高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对于老人家属,托老所免除家人外出工作时对家中独处老人安全的担忧,减轻他们对老人孤独无聊独处或无暇陪伴的负罪感与愧疚感,有利于缓解家属精神压力,提升老人家属的工作效率;对于社会,托老所减少长时间老人独处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减轻政府负担,推动和谐社区建设,打破传统养老定式,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服务业模式与养老可行方式。

2 市场环境分析

2.1 老年人市场

这里的老年人市场指的是以老年人为消费主体的市场。一般来说,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老人。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强有力的实施,老年人口逐年增多,中国迎来老年人口的增长高峰。在老年人口数量增长的同时,老年人口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根据我国民政部的相关数据,截止至2011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7%。预计从2021—2035年,我国将出现第二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年均老年人口增加数将达到1100多万。2050年前后,我国将成为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而且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和高龄化等特征趋势明显。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已超过1万亿元,养老产业蕴藏巨大价值,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来自各行各业投资者的关注。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预测,未来20年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的20.8%,这意味着老年消费群体不但将在数量上继续扩大,并且在市场结构上所占据的比例也日趋扩大。这一趋势表明,老年市场的可开拓空间正在不断扩大。有不少企业十分看好老年市场的巨大潜力,开始着手向老年市场进军。然而,当下的中国并没有像国外一样,形成较为完善的老年人服务体系,也没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老年品牌。种种现象说明,中国的老年市场几乎是空白的,该市场的未来发展空间和前景是无限的。

再加上,一般老年人不了解自己的真实消费意愿,消费意识不强,但是具有的消费潜力却不容忽视。由于生活在一个物质相对于匮乏的年代,节俭是大多数老年人养成的一个良好的习惯,所以老年人基本上都有一定的积蓄。但是受生活时代的烙印影响,仍有较多老人是为了自己下一代着想宁愿放弃自己当下的享受,他们不惜在生活上节俭,克制自己的消费需求而积累出一笔钱留给自己的下一代以备不时之需。甚至,老年人思考年轻人的生活享受,即换位思考,他们在生活上节省下来的钱会给自己的下一代进行消费,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大部分老人会给自己的孙子女购买衣物、玩具,甚至是奶粉等等。这时,老年人消费群体就进入了年轻人市场。因此,开发老年人的消费潜力,协助老年人找到自己的消费目标也是一种“银发市场”趋势。显而易见,老年人市场是一个庞大的潜在市场,关注“银发市场”不仅仅是一个为老年人服务的问题,更是一个产业的聚集化的现象。

2.2 年轻人市场

这里的年轻人市场指的是以年轻人为消费主题的市场。这里的年轻人指15~60岁的青年以及中年群体。

大多数学者过多地关注越来越引人注目的老年人市场时往往忽视了另一个由于老年人市场所带动的年轻人市场。相较于老年人而言,年轻人更容易发现自身消费的需求,甚至擅长发现老人的消费需求。而且,与老年人相比,由于生活的时代不同,物质条件丰富,年轻人更关注的是当下的享受。但是他们不但关注自身的生活享受,而且会思考老年人的生活享受,即换位思考。这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孝”的深刻影响。所以有一种市场行为就是年轻人代替老年人消费,其目的是满足老年人本身应有而未去消费的需求。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大部分年轻人会给自己的长辈购买衣物、新的家具等等。这时,年轻人消费群体就进入了老年人市场。

2.3 市场分析

当下,老年人市场与年轻人市场所面对的消费群体并不是完全分隔的。相反,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两个市场所面对的两种消费群体相互交织,所以,两个消费群体的交织正在逐步联系着当下老年人消费市场与年轻人消费市场相互交织,甚至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所以老年人市场与年轻人市场的结合其实很有可能是有“1+1>2”这种潜力的。也许在未来这种市场现象的烙印痕迹会逐渐消退,因为这更多地在于老年人对自身消费需求的思考以及他们所采取的消费行为。而年轻一代的人老的时候大多数仍然会重视自己的消费需求,丰富的物质条件对于现代年轻人基本上是习以为常了,所以这也许会使得更年轻的一代更难地去发掘他们的消费需求。这也是特殊历史条件所形成的特殊市场现象。

3 我国当前养老模式

关于我国当前养老模式的研究,不同的学者所持的观点不同。

徐勤和原野认为“养老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更多的是对老人身体上的照料)和精神安慰3个基本方面。中国的养老制度有不同的来源,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是其中的两种基本形式[1]。”

黄永正和王先益从老年人养老的经济来源和居住方式的变化上认为“在养老方式上,家庭供养虽然仍然是我国现阶段养老的一种重要形式,但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已有本质的不同”,“除经济供养方面的养老方式外,老年人供养还有一种方式即设施供养,指老年人活动场所、老人公寓(敬老院、社会福利院、托老所)、老年病医院、临终关怀医院、老年大学(学校)等老年福利设施提供的医疗、生活照料、精神方面群体性供养[2]。”

熊巍俊认为,“一般说来,养老形式指养老的生活服务保障而言的,它有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形式。家庭养老的居住方式有独居、与配偶居住、与未婚或已婚子女居住等形式,它的特征是分散养老;社会养老的居住方式有养老院、敬老院、老人公寓、老人福利中心、扶老所等形式,它的特征是集中养老[3]。”

以我国目前的养老现状,许多学者将我国养老模式分为家庭养老、养老院养老(机构养老)。然而这样的分类过于简单和片面。相较之下,宋小霞归纳,“学术界对养老模式的分类的所持观点不同,但其本质还是以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为主。学者在提供养老服务考虑老年人需求的共性的同时,还考虑老年人需求的个性,因此在提供的养老服务和模式构建时,根据学者的出发点不同,提出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模式的划分。此外,由于时代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为了满足更多老年人的意愿、需求,我国养老模式不断完善和创新。不少学者提出新型的养老模式,促使养老模式由单一向多元化过渡,但大部分学者对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只停留在理论探讨、模式与模式间的比较、具体模式及微观上的问题研究阶段[4]。”

3.1 家庭养老模式

(1)子女养老。子女养老是最传统的,相比之下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养老成本低,降低了社会养老负担,而且一般子女最了解自己的老人,无论是在起居饮食还是生活习惯,都能更恰当地选择老人最适应的方式进行照顾。可是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过去几代同堂的大型家庭渐渐减少,家庭逐渐趋于“小型化”,年轻人普遍不愿意与老人共同居住,代际关系有点紧张。

(2)雇傭保姆养老。雇佣保姆养老是比较方便的,由于子女平时忙于工作,比较难地抽空专门照顾老人,所以雇佣保姆对老人进行专门的照顾。但是,如今物价上涨,雇佣保姆本身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除去保姆对于照顾老人的专业程度不说,首先对于保姆照顾老人的质量就需要考虑,未必每一个保姆都能保证自己的服务质量,而且质量好的保姆难求,数量也不稳定,因为保姆这个行业本身就面临着道德风险。也许保姆的不在意一小个细节,可是对于一个家庭是非常有可能造成较大的损失。

3.2 社会养老模式

社会养老一方面主要是老人获取社会养老金,取得社区对其养老的帮助;另一方面主要是指机构养老特别是养老院养老。高度的专业化是最大的优势,而且又能够较好地解决子女与老年人的代际关系,避免大部分家庭养老模式中特别是子女养老在生活上琐碎的小矛盾。可是,养老院无论是对于资金还是人才甚至是区位要求都非常苛刻,甚至部分养老院的养老费用有很多老人是承担不起的,毕竟政府财政补贴有限,所以大部分老年群体是比较难享受这种养老院服务的。再加上大部分养老院忽视了老年人的个性化,没有精确差异化服务,对于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并不能较好地满足,只是总体上做到满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

面对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存在不足的现状,为了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我国现在正在兴起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基本上是个人出资、政府出力的形式,以满足和面对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李伟明认为“社区养老模式是一种以“托老公司”运营社区托老所为核心,利用老年人家庭所处的区位优势和基础设施优势,通过建立有效的托管制度和完善的养老风险管理机制来运营的养老模式[5]。”

托老所从托儿所仿词产生,是最近几年在欧洲、日本等国兴起的各式“老人之家”。“老人之家”有3种类型:第1种是接纳健康无疾病,生活能自理的老年人;第2种是接纳生活可部分自理而需要部分照顾的老年人;第3种是接纳生活无法自理并患有各种慢性病或残废的老年人。“老人之家”有3种运行方式:日托式,老人日间入托解闷,夜间回家休息;临时式,子女短期内临时有事,老人无人照顾而入托;长期式,老人长期托住托老所,由托老所照顾,以及提供老人日常所需的服务。托老所由社区举办,使老人能够“离土不离乡”,白天入托,晚上回家享受天伦之乐,让老人们更容易接受,也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同时老人进托老所的费用较低,绝大多数老人都可承受。现在人们的观念在渐渐转变,托老所这种新型的养老方式也将会为更多的老年人所接受。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我们推出了自己设计的托老所——如家托老所。

4 如家托老所

4.1 内容简介

“老年生活”是大部分人会步入的人生阶段,同样,任何人也必定希望在人生的暮年可以拥有一个稳定而幸福的生活走完最后的旅程。关于“如何养老”的问题无可避免。伴随着中国老龄人口的飞速增长,社会养老的各种缺陷都逐渐显现,社会对养老的关注已经上升到新的高度,因而需要探索一种新的养老方式。托老所是一种旨在为家人白天无暇照料或其他原因导致的独居的老人们提供一个交流娱乐平台。不同于养老院,托老所不设留宿,老人们晚上可回到家中与家人享受天伦之乐[6-8]。

数量越来越大的老人群体正赋闲在家,然而他们的家人必须投入经济上升期无可避免的高压力工作,或是因为其他因素无法长时间与他们共处,使老人感受到孤独;他们的人身安全也因为长时间独处面临风险。针对这种问题,社会虽然有提出解决方案,例如在新建小区中建设活动中心,在城市规划中建设“老人之家”大型活动中心。然而大部分老人居住的都是缺乏活动条件的老式小区,新式小区也长期被爆出活动设施建设滞后、缺乏管理等问题。城市活动中心存在选址不当,交通不便,门槛高,收费贵等不足。这些方式都不能有效处理与缓解老人养老生活所面临的诸多矛盾。建立完善的家庭养老住宅体系,可帮助减轻老年人养老难的压力。这种模式可分为完全同居型、半同居型及相邻居型,有利于家庭成员间的相互交流及相互照顾。但是在我国由于房价高涨,使之难以推广实施[9-12]。

4.2 明確如家托老所的目标群体

由于托老所的时间固定,主要在白天。我们的目标群体是有子女白天上班,老年人身体较健康、无严重疾病,家离托老所较近的老年人群体。

4.3 如家托老所社区式的养老模式

面对中国养老市场的特点,社区养老尤其是托老所运营具有较大潜力和市场,它改善了其他养老模式的缺陷。托老所的核心是“托老”运营,托老所充分发挥老年人家庭的区位优势和基础设施优势,通过建立科学的托管制度和合理的养老风险管理机制来运营。这一养老模式满足中国老人以家为主传统观念,不仅为老年人弥补心灵上的孤独与寂寞,使老年人安度晚年,还具有发挥社区资源、降低养老成本、适应大众消费能力等许多益处。同时,托老所的经营时间固定,所以可以使相对固定的护工有针对性地服务社区老人。既有利于促进护工与老人的相互理解与沟通,又有利于护工改善服务,提升对特定老人的信任和关爱,使得护工和老人更好更频繁地交流,是服务人员与老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为满足不同层次老人的服务需求,托老所制定出多样化、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服务方式。这也体现出了对服务市场的细分,将老年市场这一块蛋糕做大做细,使老年人的养老能享受到更优惠与周到的服务[13-14]。

4.4 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和服务,打造如家般感受

先通过多种渠道从社会聘请一些有爱心的人员或下岗职工,同时能为他们解决再就业难题。对招聘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培训,包括日常照顾、护理技能和基本医疗护理。同时应有具备基本医疗急救能力的护工。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定期聘请心理咨询师对老人的心理状况进行检查并及时开导化解老人的心理问题。

4.5 如家托老所布局情况

如家托老所作为老人短期托管服务的社区养老服务场所,设有生活居住、文化休闲、医疗保健、康复训练等多项基础设施。以下为一个二层托老所平面建设布置图,共分为六大区域功能建设,其中包括生活服务用房(餐厅、厕所、卧室)、保健康复用房(医务室、康复训练室)、娱乐用房(阅览室、棋牌健身室、手工制作室、活动中心)、辅助用房(厨房、露台、庭院、门卫室)、工作行政用房(会客室、办公室、工作人员休息室)和设施(楼梯、垂直升降梯)。用房功能分析如图1所示。

如家托老所社区养老正在逐步推广它的运营机制,希望在与传统的养老机构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吸收经验改善自身,在中国的养老领域开辟一股养老新风。

参考文献

[1] 徐勤,原野.家庭养老在中国老年保障中的作用[C]//第23届国际人口大会《中国人口论坛文选》.1997:10.

[2] 黄永正,王先益.人口老龄化对老年人供养水平的影响[C]//中国老年协会、中国老年学学会编.中国的养老之路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146-155.

[3] 熊巍俊.论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社会养老问题[J].人口学刊,1994(4):30-33.

[4] 宋小霞,王子玲,赖洪潮,等.近十年来我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5,33(10):90-95.

[5] 李伟明.”托老所”服务营销模式探索[J].中国集体经济·经营之道,2011(10):97-98.

[6] 谢琼.中国养老模式的中庸之道[J].山东社会科学,2008 (11):73-76.

[7] 蔡驎.城市日托养老需求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3):188-125.

[8] 柴彦威,等.中国城市老年人的活动空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9] 周洁,柴彦威.中国老年人空间行为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5):722-732.

[10] 林琳,马飞.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及趋势[J].地理研究,2007,26(5):1043-1054.

[11] Alexandra BOYLE.对就地养老的反思——”人”与”地方”关系视角[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12):1495-1511.

[12] Stephen M.GOLANT.居住常态理论和美国老年人就地养老行为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12):1535-1557.

[13] Christine MILLIGAN.老龄化社会中的地方和非正式照护——地理老年学最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12):1558-1576.

[14] 颜秉秋,高晓路,季珏.城市养老设施配置的微观模拟与规划政策分析——以北京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12):1586-1597.

猜你喜欢

模式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分析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