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地域化视角下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
2017-04-20周叶
周叶
【摘要】“全球化”和“本土化”一直是教育界为之争论的两大理念。社会工作作为新一代崛起的领域,其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全球化”还是“本土化”也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本文从“视野全球化”和“行动地域化”两方面的视角来研究社工人才的培养模式,并提出,全球化和本土化并非互相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对中国社工人才的培养是缺一不可的。
【关键词】社会工作人才;全球化;地域化;全球地域化
一、引言
社会工作诞生于西方,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西方国家较为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健全完善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体系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国目前所研究的社会工作是从西方借鉴来的,起步较晚,2000年后才正式开始实施。教育界对社工人才队伍培养的“全球化”还是“本土化”有着较大的争议。事实上,社会工作教育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大批既通晓国际通则、体认社会工作价值、掌握社会工作方法,又有本土经验的人才。因此,根据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制定出以全球为视野,基于地域的行动,寻找真正适合中国的社工人才队伍的培养模式是一个较新、值得研究的课题。“全球地域化”一词译自英文glocalization,由罗伯逊(R·Robertson)于1992年在《全球地域化:社会学原理和全球文化》一书中率先提出。周利敏指出,“全球地域化”范式包含“自上而下”、“由外及内”的“全球地域化”过程和“自下而上”、“由内及外”的“地域全球化”的双向过程,且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分析框架,从而在课程教育研究领域实现了对“全球化”与“本土化”两极化论争的真正超越。
二、浙江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1、政策创制步伐加快
2010年,中央制定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将社工专业人才作为六类主体人才之一,提出到2020年,要培养300万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发展目标;随后,中组部、民政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将社工人才队伍的建设置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明确的推进措施和实施步骤。2012年,中组部、中编办等部门联合印发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浙江省根据本省的具体情况,制定了《浙江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浙委人〔2012〕2号)。其后,为贯彻落实该项规划,并适应大规模开展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教育培训的需要,浙江省民政厅又下发了《关于遴选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和社会工作荒野人才实训基地的通知》(浙民社(2015)126号)。并确定省团校等21家单位为首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希望各基地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教学设施、优化师资队伍、强化资金保障,为社工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和实务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
由此可见,加快推进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不仅是落实中央部署的需要,更是全省及各个县市地区满足老百姓服务的需求。
2、社工队伍壮大,结构优化
从社会工作职业考试的报名情况来看,人数逐年增加。其中,在2016年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中,我省嘉兴市参加的人数创历史新高,达到6588人,是2015年同期的4倍,占全省报考数的近三分之一。而宁波市截止2016年第一季度,已有各类社会工作人才3万人左右,其中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或达到同等能力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3263人,包括1094名社会工作师和2169名助理社会工作师,每万人拥有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接近5人,远高于全国普遍水平,在全省排名第二。
目前活躍在社区基层一线的社会工作者,已经不再是清一色的大叔大妈,年轻又有活力的高校毕业生也加入了这一大军。近几年,随着外界对社工工作的了解,年轻、高学历的社工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大专学历,本科学历,甚至有研究生和海外求学经历者,逐步形成人才梯次结构和合理的人才布局。
3、社工发展环境改善
国家政策的扶持,带动了高校社工专业的发展壮大,也形成了社工服务的专业化。专业的社工服务实现了民政领域和社工单位全覆盖,涵盖了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和妇女、青少年、教育、计卫、失独家庭、司法矫治等领域,广大居民群众真正得到了专业化和精细化的服务。围绕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大命题,以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项目为切入点,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成为了一大课题。为加强我省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工作,省民政厅起草了《浙江省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着力提升社会工作人才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认识到,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问题。浙江作为沿海发达区域,必须要跟国际接轨。目前我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遇到的最大问题并非全球化强势扩散所致,也并非是本土实务经验的不足,而是全球化趋势中的地域性反思不足,全球化并没有与地域化进行真正对话。虽然世界各地的语言、文化、风俗、宗教各不相同,但在关注弱势群体、扶危济困方面有一定的共同点,这是“助人为本”的社会工作教育理论可以实现全球与地域结合的重要前提。作为社会工作教育的后发展国家,必须顺应全球化趋势,这有助于在熟知国际前沿的基础上确立遵循国际规范的专业制度;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立足地域性知识并凸显自己的特色,即“视野全球化,行动地域化”,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推动中国社会工作发展。
三、全球地域化视角下社工人才队伍建设
1、视野全球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社会工作者需要有与时俱进的专业知识来应对国内和国际事务,这对现在和未来的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职业素能是一轮新的挑战,更是对我国以英语为中介语的社会工作国际化教育的更高要求。把专业英语教育加入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学习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论、标准及其技术,在全球化视野下完成社会工作专业化进程,提升专业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将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理论以及实践与我国具体国情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在东西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融合,促进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进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体系。
(1)社会工作专业英语的定位
社会工作专业英语课程安排在大二下学期最佳。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从大一开始接触社会工作基础理论课程,从而对社会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要理解并掌握社工专业英语知识的前提是有扎实的基础英语知识。因此,前面三个学期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以及自学能力。从而逐步过渡到第四个学期的双语教学,即英语与社工专业知识的融合。在课时的设置上,每周3个课时为宜。这样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能有所保障。
(2)社会工作专业英语的授课方式
从点到面,由浅至深,循序渐进地开展双语教学。所谓的从点到面,即从词汇到句子,再到能够阅读大量的社工专业方面的文章,最终能实现情景模拟。
社工专业英语的专业词汇量较大,因此对于社工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专业词汇量不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强调使用率较高的专业词汇,并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而部分使用频率较低的专业生僻词,则要求学生作注释,了解即可。丰富的词汇量是社工专业英语学习的必要前提,但光有词汇的累积还远远不够,学生还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不少学生表示对教材中出现的英语长句无法理解。教师应该“授人以渔”,也就是传授学生分解长句的方法。首先找到句子的主干部分,再根据各个附属成份,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学生一旦掌握了一定的专业词汇,能读懂文章中的长句,那么阅读社工专业方面的文章,掌握社工方面前沿的知识就指日可待了。对于大部分社工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够阅读社工专业方面的前沿文章足矣,少数英语基础知识特别扎实的同学还能实现情景模拟,进行角色扮演。这不仅能有效缩短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还能凭借扮演角色的方式,达到体验及学习的目的。教师可以进行分层教学,让有能力的学生来演,能力不足的学生来观摩同时扮演评判员的角色,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
此外,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尽可能多得使用英语,同时切忌对英语逐字翻译,课堂上尽量运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并在能力范围内用英语回答。
2、行动地域化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行动地域化”重中之重就是理清地域概念和其与实务行动的脉络关系。首先,要将地域概念操作化,如将中国人的面子、人情观念、缘分观操作化,形成社会工作过程中的本土资源,并经由这些资源实现有效的社会工作干预。同时,真切而全面掌握和配合本土文化历史和社会特质的科学性策略,成就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的客观知识。其次,充分利用地方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尤其是民办社工服务,培养应用型的社工人才。地方社会工作行业组织不仅是社工就业的主要载体,参与社工服务也是结合教育与实务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当带有浓厚西方文化气息的社会工作概念和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接触时,就出现了诸多矛盾冲突和逻辑悖论,作为发源于西方的社会工作,其知识建构是立足在西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基础之上的,因此,要实现社会工作本土化知识建构,必须寻找一套适合中国人思维特点的价值观体系、本土化的生成方式。中国文化价值和群体思维方式注重集体主义,强调以群体为本位,主张集体价值高于个体价值,强调个体对社会、对集体的责任和道德义务,强调个人在家庭、家族及社会群体中的位置和角色期望等,在伦理修养和道德行动上强调邻里互助和人际和谐,尊老爱幼。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要求关注中国的本土资源,即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和社会工作的伦理守则应该重视整体、关怀他人、注重合作、崇尚道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敬老爱幼、勤俭廉正、克己奉公等传统价值观念,这些本土资源应构成中国社会工作伦理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在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民营经济的发展带动经济的起飞,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浙江经济”。经济发达随之带来的贫富差距引发不少的社会问题。因此,浙江的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要基于这一系列问题,结合国情,培养出接浙江地气的社工人才队伍。
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行动地域化”的另一个关键点就是将教育与实务相结合,培养应用型的社工人才。除了学习书本知识,还应该鼓励社工人才走向基层、深入实践、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根据国际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规定,本科生在校期间,机构实习时间不得少于800小时,社会工作硕士的实习不得少于900小时。社工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还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机会,如建立在校培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和服务基地,为社工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平台。教师在其中不仅要扮演导师的角色,还要强化职业道德培训,引导学生树立牢固的社会工作理念和专业价值观。
3、全球地域化视角
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全球化和本土化并非互相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对中国社工人才的培养是缺一不可的。全球化使世界连为一体,资源、文化、人才、价值观念在全球范围内涌动,全球化给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和挑战。对于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来说,由于歷史较短,且主要的教学理念和知识体系都是来自于西方国家,还没有完全形成本国独有的知识架构和教育制度。全球化可以让我国获得西方国家最先进的社工教学体系,但前提是要学会有选择性的吸收、并尽快建立本土化的社会工作教育体系。用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来发现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并且利用中国本土的经验案例来诠释和印证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和技术的适用性和合法性。(社会工作本土化:社会工作本土知识建构如何可能)这就要求当今的社会工作教育应当把握全球化的机遇,积极吸收西方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社工制度,并结合我国当下国情和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现状,构建出本土性的社会工作教育制度,并在学习的基础上矢志不渝地坚守本土化的战略,以求形成自己独有模式,在国际社会工作教育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全球化”或“本土化”范围内,而应该从“全球地域化”视角出发,将专业英语教育加入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在东西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融合,在全球化视野下完成社会工作专业化进程,提升专业教育的质量。此外,社工队伍的建设还应该寻找一套适合中国人思维特点的价值观体系、本土化的生成方式,将教育与实务相结合,培养应用型的社工人才。
但是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全球地域化”道路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师资上的问题,目前各大高校社工专业的教师大多是非本专业科班出身,而要从事该专业的双语教学,前提是要用母语进行过几年社会工作教育、对社会工作基础理论有较深掌握的教师,并有相当高英语水平的老师。这样的教师少之又少。其实,是教材的问题,社工教育使用的教材主要以西方国家教材为蓝本,要根据中国学生的特点和教学需要,选择由浅入深,易于学生掌握的教材,也是一大难题。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要紧跟全球的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复合型社工人才。
基金项目:2016年度浙江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规划课题“全球地域化视角下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以浙江为例”,课题编号:ZMZC201648
【参考文献】
[1] Robertson, R. Glocalization[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2.
[2] 周利敏. 从“全球化”、“本土化”到“全球地域化”:课程教育研究的范式转型——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为例[J]. 现代大学教育, 2010(5):101-106.
[3] 施 兰. 社工考试火得“不要不要的”,考生人数一年暴涨将近3倍[N]. 南湖晚报, 2016-06-18.
[4] 侯 玮. 90后愿意当社工的越来越多,听他们聊聊背后故事[EB/OL]. 中国宁波网, 2016-03-15.
[5] 孙唐水. 社会工作专业双语教学实践——基于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的经验[J]. 社会工作, 2009(3):27-30.
[6] 赵仲杰. 社会工作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析[J]. 社会工作, 2011(11):39-41.
[7] 方世南. 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的多元并存与双向建构[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1(4):57-67.
[8] 刘 梦.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者如何应对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挑战[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7(6):31-36.
[9] 王安乐. 试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本土化的接续与创新——来自蒋旨昂的启示[D]. 中央民族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