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牛津版英语教材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
2017-04-20王炜立
王炜立
摘 要:随着牛津版英语教材的广泛使用,学生受益匪浅。相对于其他的初中英语教材,牛津版教材的参考价值与学习内容更为丰富,体现了先进性与科学性两大特点,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本文从牛津版初中英語的特点出发,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方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阅读教学;教学方式
英语是初中课程的重要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体现逻辑思维的灵活性转变。英语学习包括听、说、读、写四个部分,其中读在考试中占据了很大的分值,也是许多学生无法很好掌握的部分。因此,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方式的探究势在必行。
一、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的特点
与其他初中英语教学版本相比,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突破”二字上。首先,它将原有教材的生词进行整合,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优化,将单词、词组以及语法的组合方式进行变换,让学生以口语表达的形式展现出来。在学生的口语组织和表达过程中,阅读既可以锻炼他们的应用能力,又能够使他们正确掌握语法。其次,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更加实用,形式上更加切近生活,内容上更加全面。学生既可以在学习中体会到英语交流的乐趣,又能够做到灵活变通。最后,牛津版初中英语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设置课堂主线,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二、基于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的阅读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在牛津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比较适用,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场景,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第一,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首先,选择几段不同的阅读内容,在每段阅读内容旁附带一张图片或者是三维动图。上课之前让学生随机选择一幅图片,对应的内容就是他们所要学习的阅读文章。选择相同图片的学生为一组,共同阅读。其中一位学生先简单浏览,将其中的生词和短语标注出来,其他学生查询。接着,学生独立分析,通过独立阅读的形式将中心思想概括出来,再与组员讨论,确定文章主旨,以达到阅读的目的。第二,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巩固阅读内容。以牛津版初中英语阅读中的“going shopping”为例,教师可以让三名学生组成一组,分别扮演家长、孩子以及售货员。学生要根据自己的角色设定人物场景与对话,对话中要出现文章中的阅读词语。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对阅读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刻,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2.PQ4R教学法
PQ4R教学法是英语阅读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Q代表question,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应该以导入的方式提出一些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加深对文章的整体印象。四个R分别代表read、reflect、recute、review,也就是阅读、反思、复述以及复习。首先,让学生浏览文章,以速读的方式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接着,学生进行二次阅读,从相关问题出发,寻找答案。反思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文章的讲解上。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将不同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结,学生则要将自己的思路陈述出来,分析问题的关键点。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定和总结,学生要从中找出自身的不足,并对阅读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在复述方面,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每组学生要对文章进行朗读,体现读的完备性。教师从朗读声音的大小以及单词阅读的准确率、语音、声调等四个方面进行评定,选出成绩最佳的一组进行奖励。在复习方面,学生要对课堂中罗列的生词、短语以及句型进行总结和归类,为阅读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例如,在牛津版初二英语的第五单元阅读内容“scholl life”为例,教师可以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将文章大意复述下来。
3.阅读教学中要捋清主线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捋清主线。与其他版本相比,牛津版教材内容更加丰富,知识点更加齐全,阅读难度也相对较高。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捋清主线,进行综合性理解。例如,在“the ghost in the park”这篇阅读文章中,学生可以先泛读,将文中讲述的内容大致表达出来。接着,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中出现的人物、事件进行总结,在确定主人公的基础上对其他人物的行为进行归结,并找出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最后,学生要进行精读。精读是指学生带着问题,在教师的帮助下逐字逐句地翻译,提高对文章整体性的认识。
综上所述,牛津版初中英语阅读的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为成绩的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翠红.“4R”阅读——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插上隐形的翅膀[J].文理导航(下旬),2012(10):54-55.
[2]黄翠红.“4R”阅读——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插上隐形的翅膀[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3(1):30-31.
[3]金婷璐.图示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阅读导入教学[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6):155-156.
[4]朱灿琴.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究[J].新课程(中学),2014(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