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探索

2017-04-20马雪菲李静茹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5期
关键词:工程硕士能力培养

马雪菲++李静茹

摘要: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从大连海洋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的能力认知、课程考核、课程成绩三个方面,以问卷调查法、统计调查法等方式,调研并分析了工程硕士专业实践培养的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从构建考评体系、加强跨学科能力培养、发挥校外指导教师作用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工程硕士;專业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080-02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的能力要求

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能力即为工程实践能力,也就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程问题已经不仅仅为工程这个单一领域的问题,而是呈现多学科、多层面的发展,需要学生具备综合知识和技能,才能很好的解决现代工程问题。根据《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的要求,大连海洋大学于2011年制定了《大连海洋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工作规定(试行)》(以下简称《专业实践工作规定》)文件,对专业实践内容和任务、专业实践方式、专业实践管理、专业实践时间及要求、专业实践考核过程及要求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课程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1.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认知。若要准确的了解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课程的现状,就要听取培养对象,即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意见和建议。由于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数较少,为体现普遍性,扩大了调查样本,研究生学院对在读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展了“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校研究生满意度调查问卷”,共发出调查问卷199份,回收有效问卷18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调查问卷共计32道题,从培养方案、指导教师、课程教学方法、研究生管理和专业实践五个方面对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在我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考研目的的问题选择上,62.5%的专硕研究生选择的是“提升实践能力”,有31.3%的专硕研究生选择的考研目的是“提高学识水平”,剩余6.3%的专硕研究生选择“本科不易找工作”。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根据我校现在正在沿用的2015版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有38.7%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认为课程设置最欠缺的是交叉学科课程,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27.8%的专硕研究生选择专业前言课程,16.7%的专硕研究生选择实践、实验等课程,剩余16.6%的专硕研究生选择基础学科课程。

在对我校专硕研究生培养欠缺的方面的多项选择中,43.8%的专硕研究生选择了跨学科能力培养,跨学科能力成为我校专硕研究生认为在专硕培养中最欠缺的环节,并列排名第二的两项分别为专硕研究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培养及选择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图1。

在针对于研究生自身能力欠缺的问题上,有高达62.5%的专硕研究生认为他们最欠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欠缺排名第二的为专业实践能力和选择创新能力,还有部分研究生认为自身选择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选择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有欠缺,有待培养,如图2。

通过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经过详细的数据统计,根据结果可获得如下的分析和结论:超过60%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最初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其自身的实践能力,通过研究生期间对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毕业以后的就业提供一个良好的技术实践背景。正如国家政策导向要求的,社会实践等实践类课程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是急需重视和发展的。而就研究生自身来说,他们已经认识到自己在实践方面能力的不足,希望学校多开设相关课程。

2.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课程成绩。根据《大连海洋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工作规定(试行)》,我校现有的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课程考核方式为:研究生在实践结束时,就实践内容撰写3000字的专业实践报告,并填写《大连海洋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总结及考核评价表》,考核小组根据实践总结报告及评价表,给出实践课程的成绩。考核小组在短短的几分钟的考核时间内,需要阅读学生提交的总结报告和评价表,而且由于采用面对面考核的方式,考核小组的专家往往抱着不想得罪学校和学生的心态,而学生的校内导师又对学生的实际专业实践情况不了解,往往成绩都在良好以上,甚至会出现整个学院统一分数的情况。

由于我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在读人数较少,为扩大样本数量,我们将样本范围扩大到整个专业学位研究生领域。成绩的调研采用统计调查法,课题组对2013级及2014级两个年级专业硕士实践课程成绩分布做了详细的统计,2013级和2014级专业硕士研究生共计195人,其中171人的实践课程成绩在90分以上,占87.7%;成绩在89—90分之间的研究生共计19人,占9.7%;有3人的成绩在70—80分之间,仅占参与调查的研究生数的1.5%;另有2人的成绩在60—70分之间,占1%。2013级与2014级都没有研究生的成绩分布在60分以下。从两个年级的硕士专业课程成绩分布情况来看,成绩集中在90—100分之间,95分出现次数最多,这样的分布情况并不符合正态分布,不能真实的反应专业实践的质量。同时,这样的成绩分布也反映出,专业实践课程的给分和考核会有流于形式的结果出现。根据上文的情况可知,专家考评小组面对面考核时,并不是真正根据实际情况给成绩,所以使整个的考评过程可能处于走形式的状态。

三、如何加强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

1.加强跨学科能力的培养。上文已提到,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考查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应该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跨学科知识、创新力、团队合作能力、职业素养等多方面素质,而在这些素质中,跨学科知识和能力是我校工程硕士研究生最缺乏也是最需要的。在下一版培养方案制订中,对于跨学科课程已经着重考虑了,在专硕培养方案中加入了一些跨学科课程,提高工程硕士综合素质。此外,在生产实践中,应该注意跟不同部门的同事、前辈多学习多交流,拓展综合知识水平。

2.发挥校外指导教师的作用。目前,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在研究生专业实践中的作用并未直接体现出来,也就是说,现有的规章制度并未明确规定校外导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仅为两年,其中一年的实践是在专业实践基地来完成的,直接由校外指导教师完成对其指导,因此在专业实践考核体系建立中,应明确校外指导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将校外指导教师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并在考评体系中加入校外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践情况的描述与总结。

3.构建多方互动的全面考评体系。我校目前使用的考评规定非常简单,只是“3000字的总结+考评表”的形式,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工程硕士研究生实际的专业实践情况,而且由于考评形式比较单一,会导致目前专业实践课程的分数集中在90分以上,实践单位、考评小组、导师、学院都没有严格进行实际考评,使目前的分数分布情况严重不符合正态分布,究其原因,源头仍然回到了考评体系的不完善上。在日后考评体系建立中,需加入考核“互动性”的概念,使质量考核不仅局限于研究生本人和校外指导教师,更需要研究生校内导师、所在二级学院管理人员的参与以及学校层面的参与,达到学生、企业、导师、学校多方互动的考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明忠,杜殿发,姚军.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研究[J].石油教育,2011,(04):83-85.

[2]周玲.高等工程教育的新特征与新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113-119.

猜你喜欢

工程硕士能力培养
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四位一体”动态培养模式的构建
欧美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对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启示
喜报:我校新增水利工程、化学工程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领域
新时期工程硕士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