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架天线 ” 下“接地气”
2017-04-20陈琦
陈琦
摘 要:二轮复习是化学教师感觉比较困惑的环节,知识已经讲了多遍,接下来该复习什么,如何复习呢?本文提出了二轮复习的两个关键:上架天线——吃透考纲,下接地气——研究学生。以高考为导向,以学生为本,落实课堂,并以“整合、提升、迁移、应用”为二轮复习的主旋律,提高二轮复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二轮复习;高中化学;实践;思考
每年的四月份,各个学校都进入了紧张的二轮复习备考阶段,化学二轮复习到底该怎么进行呢?后期的复习时间非常宝贵,化学知识点又多,如何提高二轮备考的有效性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认为二轮复习有两个关键:上架天线——吃透考纲,研究考试说明,研究近四年来的浙江省考题,明确高考方向,知晓考什么,怎么考。下接地气——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缺什么、需要什么,教师应该补什么、怎么补。
一、二轮复习的教学实践
下面,笔者以原电池的小专题复习为例,谈谈“连天线,接地气”二轮复习备考的一些做法。
1.架天线——吃透考纲,明白考什么,怎么考
(1)明白考纲。2014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对于电化学部分的要求是:①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的方程式,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及其工作原理。②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了解金属腐蚀的危害和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
(2)掌握考题。笔者整理了近几年浙江省有关电化学的考题,发现2009年、2010年、2011年考查了有关原电池方面的知识,2012年、2013年主要考查电解的相关知识;其他省市的情况基本类似,考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其中广东等地的考题涉及原电池的有关设计及作图问题。
2.接地气——研究学生,知道补什么,怎么补
(1)研究学生在一轮电化学复习中存在的知识漏洞。每个学校的学生基础不同,一轮复习后的知识漏洞也不相同。教师对学生知识漏洞的了解主要来自对作业的批改。课堂上很多学生浑水摸鱼,似懂非懂,等到做练习,问题便暴露无遗。对学生存在的知识漏洞,教师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发现一处,及时解决一处。笔者认为,知识漏洞是学生容易搞混的,或者容易遗忘的,或者不易理解的知识点。在一轮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做好教学札记,便于在二轮复习中再组织,再强化,打好基础。
(2)研究学生对电化学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電化学在历年考试中不断创新,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在分析新信息的过程中存在哪些思维障碍?教师该如何引导他们突破信息?笔者认为,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答疑是掌握学生情况的最佳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理解信息的思维过程,教师不断引导纠错,促使学生举一反三,提升他们的能力。
(3)研究学生在电极方程式书写上存在的问题,包括电极的判断错误,忽略电解质对电极的影响,电子数目不正确,反应式不规范,等等。这是电化学题中最常见的错误,也是最可惜的失分。对此,教师要做到不厌其烦,反复订正,强化学生的书写规范意识。
3.抓好两头,落实课堂
课堂教学中,如何把“天线”和“地气”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呢?笔者认为架天线主要落实在备课环节,教师要吃透考纲,严格按照考试说明,精选例题,精编练习,大胆删除偏题、怪题,减轻学生的负担。在“天线”的指挥下,课堂教学重在“接地气”,提高效率。
【2012四川理综11改编】一种基于酸性燃料电池原理设计的酒精检测仪,负极上的反应为CH3CH2OH-4e-+H2O = CH3COOH+4H+ ,则正极上的反应式和电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在解答该题时,通常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会写成碱性介质。
设置的问题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高考复习后期,学生在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思路上多数时候并无多大障碍,对他们而言,缺乏的是这些细节问题的再强化和再落实,如果教师能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做实做足,将会大大降低学生在应试过程中的一些错误。
二、二轮复习教学思考
“架天线”“接地气”的二轮复习教学,要求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避免一个知识点不落的“保姆式”复习,精心研究高考要求,把握重点主干知识,大胆取舍。第二,避免教师只讲、学生只听的低效率评讲课,这种课学生很容易走神。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二轮复习,勤于动脑动手。第三,避免教师“经验式教学”,有些教师只满足于自己的教学经验,以曾经的教学经验来引导教学,而不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不足来引导复习课。第四,一节二轮复习课的目的性要明确,目标要小。一节课不可能解决太多的问题,提升学生太多的能力,如果一节课能解决好一个问题,提升学生一种能力,也就足够了。
在“架天线”“接地气”的指导下,笔者提出以“整合、提升、迁移、应用”作为二轮复习的主旋律,经过多年的尝试和实践,教学颇见成效。
1.整合知识,建构体系
经过漫长的一轮复习后,虽然学生已经理解并掌握了许多知识,但仍有不少知识点容易遗忘或者混淆,同时,学生对知识内化仍然不够,不能充分应用。很多学生对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模糊,缺乏宏观的知识框架,所学知识是一盘散沙,不成体系,需要再次巩固,连成体系。因此,二轮复习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强化知识,构建网络,提高综合能力。
如小专题“有机反应条件的控制”复习中,教师可先设计如下问题整合知识:有机实验中常用的溴试剂有哪几种?(溴水,溴的CCl4溶液,纯溴——液溴,溴蒸汽),请写出三个以上与溴试剂反应的有机方程式,要求:有机物分属不同类别,包含三类有机反应类型,注明所用的溴试剂及反应条件;教师和学生一起将与溴有关的有机反应整理成表格,见下表:
通过整合表格,使学生对溴参与的有机反应及反应类型有更新、更完整的认识。
2.挖掘内涵,提炼提升
二轮复习不应该还是就知识点论知识点,教师要带领学生跳出思维的圆圈,站在新的高度理解知识内涵。如上述表格可再提炼为:苯的同系物与溴试剂反应,条件控制不同,取代位置不同。烯烃、炔烃与溴的加成,为何老教材用溴水溶液,而新教材出现的均为溴的CCl4溶液呢?上述问题的设置,可以把学生带入到对有机反应深层次的认识中——条件控制对有机反应的影响,包括温度的控制、溶剂的选择和催化剂的选择等。对温度的控制,可整合教材中涉及的温度不同、产物不同的例子,如乙醇在浓硫酸催化下的消去,苯与混酸在不同温度下的一元取代和二元取代,二烯烃在不同温度下的1、2-加成和1、4-加成,实验室乙醇与溴化氢得溴乙烷使用微沸而不强热等例子,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提炼得出温度控制的意义:加快反应,减少副反应的发生;及时蒸出生成物,促进平衡移动,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再如,溶剂的选择问题,教材涉及的有卤代烃的消去NaOH/醇溶液中醇的作用,油脂的皂化反应实验加入油、NaOH,酒精加热,酒精的作用,比较酚羟基和醇羟基的活泼性,为何选择乙醚作溶剂,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溶剂的选择原则: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对反应无干扰。
又如,对苯与液溴的取代反应,我们还可再挖掘:为何用液溴而不用溴蒸汽?(苯为液态,接触面积大)为何用液溴而不用溴的CCl4溶液?(溴自身已易溶于苯中)已知該反应首先发生Br2+FeBr3=Br++FeBr4-,得到的Br+再与苯环作用,引导学生思考:能用溴水代替液溴吗?(溴与水反应,不能形成Br+ ;FeBr3水解,不能形成Br+)通过多个角度,让学生体会有机反应中溶剂选择的意义和重要性。
3.迁移应用,触类旁通
知识的整合建构、提炼提升,最终的落脚点是融会贯通、迁移应用。如有机反应溶剂的选择,可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CH4中的CH2=CH2杂质如何除去?(溴水而非溴的CCl4)用NaBH4还原酯基,为何还要用到甲醇或乙醇?(作溶剂)在AlCl3的催化下,用苯和乙酸酐合成苯乙酮,实验为何强调无水?(防止三氯化铝和乙酸酐水解)
又如,在复习氨气与酸的反应时,让学生认识到该反应的本质是形成了配位键,对比氨气和肼的电子式,迁移应用:N2H4与HCl溶液反应吗?1mol N2H4最多消耗几摩尔HCl?N2H5Cl能与酸反应吗?能与碱反应吗?已知N2H4在空气中能发烟,试推测烟的成分?1mol H2NCH2CH2NHCH2CH2NH2最多能消耗几摩尔HCl?写出N2H6Cl2的电子式,指出其含有的化学键类型?氨气溶于水后,溶液显碱性是由于水电离出的H+与氨分子形成了配位键,试解释Al(OH)3的两性为何看成一元酸而非三元酸?把问题设置成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学而致用,触类旁通,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增强了他们在学习中的成就感。
三、结语
在高三化学二轮复习中,教师应以考纲为指导,以学生为本,“架天线,接地气”,关注学生对方法的自主体验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总结规律。同时,教师要做到精选——选取例题,取舍有据,多中求少,少中求精;精讲——方向明确,重点突出,抓住关键,以质取胜,用最短的时间创造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沈慧芬.优化二轮复习,提高复习效率[J].化学教学,2013(10):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