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信息专业“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的探讨
2017-04-20杨武东王小敏
杨武东++王小敏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大班教学带来的问题逐渐显现,本文介绍了适合轨道交通信息专业的“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对该模型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性建议。
关键词:轨道交通信息;教学模式;“大班授课+小班研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179-02
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数量迅速增长以及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大班教学是我国绝大部分高校普遍采用的授课方式,它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选择。但是大班教学所带来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教师无法因材施教、班级管理难度增大等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些不利因素直接导致了授课效果不佳、学生积极性无法得到发挥,造成了教学质量下降。为了扭转这个局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效、提高教学质量,我国很多高校也开始效仿国外大学的做法,将小班教学引入高等教育。但是,由于中国国情的限制,想要在短时间内全面实现小班教学是不可行的,因此,“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采用。通过大班授课,解决师资和教学资源不足等方面的难题,同时配合采用小班研讨,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轨道交通信息专业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专业,学生数量增长很快,除了专业理论知识外,也有很多前沿技术、现场实际工作是他们感兴趣的。但只通过大班授课方式,无法将这些内容都展示给学生,建立小班研讨的模式来加以辅助是必要的。
一、“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的组织方式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的组织方式就是将大班授课和小班讨论结合起来,根据课程内容交叉进行,通常每门课程可以安排4-6次小班讨论[1]。大班授课主要完成的是理论课程的讲解,主要内容集中在对学科基础知识的传授,把握课程重点和教学难点,应体现系统性、层次性和重点性。小班讨论作为大班教学的补充和提高,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主,根据学生的情况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帮助,通过讨论等形式对学生感兴趣的方向、学科前沿知识等进行深入学习,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着重培养。轨道交通信息专业大班授课主要是对知识点的讲解,在小班研讨中主要以实际应用实例为主,这样可以使得研讨过程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
二、实施“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师资力量不足。师资力量的强弱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由大班教学转为“大班授课+小班探讨”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数量的需求就是最基本的要求。另外,由于小班讨论需要广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教学时间,包括课前的准备、教学设计、教案编写、分析学生以及课后的反馈和对教学效果的反思等等[2]。但当今的轨道交通信息专业高校教师数量本来就少,在上课之余还有许多科研任务,无法全身心投入教学,这就导致很多教师采用研究生作为助教代替其完成小班讨论,但研究生在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技能等方面也无法与任课教师相比,这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2.教师能力欠缺。小班讨论教学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对课程内容了如指掌,具备扎实的教学功底,更需要进行小班研讨的教师拥有信息化教学能力、课堂把控能力、班级讨论组织能力等。但是,很多教师角色定位不清,并不十分清楚小班研讨的定位以及如何实现小班研讨的目标[3],这就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轨道交通信息专业不少教师还缺乏现场实际工作经验,无法提出学生有兴趣的话题,导致研讨课无法实现必要的效果。
3.“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配合度不高。“大班授课+小班研讨”一般都是由2名教师完成,其中1名教师为主讲教师,负责大班授课,非主讲教师负责完成小班讨论。由于非主讲教师并不参与理论授课,故对于学生对理论课程的掌握情况并不十分了解,这使得小班研讨不能很好的实现对大班教学的补充和提高,另一方面,小班讨论过程中产生的结果及问题也难以及时、完整地反馈给主讲教师,大班教学无法及时根据小班研讨的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这样就不利于“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两个课堂的互动和提高。在轨道交通信息专业,有些小班研讨的内容是按照大班授课的进度来开展的,也就是大班授课内容的再现,学生没什么兴趣;部分小班讨论以轨道交通其他专业知识为主要内容,与大班授课内容关系不大,这样就失去了实施“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的意义。也就是说,“小班研讨”完全是教师自主发挥,无法把控教学的质量。
4.教室资源不足。根据国外大学的经验,理想的小班讨论的教室应该是会议室类型的,不设有讲台,以达到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的目的。另外,参与讨论的小组成员应该可以面对面围桌而坐,以方便课堂的讨论与交流。但是目前能够完全符合要求的教室实在很少,所以小班讨论的推进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财力对现有教室进行改造,或者新建小班研讨教室。
5.缺少考核压力,导致部分学生应付了事。传统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以期末卷面考试成绩为主,重结果而不重过程,现有的“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下的考核方式也大多繼续沿用传统的考核方式,这必然导致学生对小班讨论并没有足够的重视,部分学生纯粹应付了事。甚至还会有学生对小班讨论增加的额外任务热情不高甚至抵触,认为增大了工作量,但又没有实际意义,只有小部分同学能够积极完成小班讨论布置的作业,这就导致最终提交的报告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4]。
三、轨道交通信息专业“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实施的有效性建议
1.确定教学团队。教师团队的配合对“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团队可以由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主讲教师,也可以由青年教师担任,负责大班授课,但小班讨论必须由轨道交通信息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来担任。主讲教师进行牵头,由教学团队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明确分工合作,根据课程进度,定时召开小组会议,方便团队成员同时熟悉大班及小班的情况,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5]。
2.加大保障力度。首先,增加教学硬件投入,比如新建教学楼、对已有教室进行改造等,提高研讨教室的比例;其次,对教师进行培训,帮助教师明确角色定位,掌握实施小班讨论的技巧;增加人力资源投入,引进师资,为小班教学创造条件。
3.建立合理的教师多元化评价体系。“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推进,需要教师在数量和精力上对教学更加的投入,但是目前高校中的普遍情况是,教师的工作量直接与选课人数挂钩,这样无法体现实施小班研讨的教师的工作量;其次,要承认轨道交通信息专业教师实践工作经验的重要性,鼓励一些实践经验丰富但职称较低的教师走进小班研讨的课堂,因此,高校需要制定新的绩效考核办法,鼓励教师投入到教学模式的改革。
4.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要对学生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评,如学生作业、研讨记录、实验记录、实验报告、课堂测验等,对学生在不同培养目标上的表现分别加以评价,引导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性教学、实践教学[6]。
目前,国内高校采取的合作性教学的具体模式基本都为“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形式。这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把它引入轨道交通信息专业教学中是一种尝试和突破,是对现有教学制度的改革,很好的弥补大班教学带来的授课效果不佳、学生积极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遇到了很多问题,使得改革效果打了折扣。因此,如何将这一先进的教学模式更适合轨道交通信息专业,将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朱艳敏,陈超.“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合作性教学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电力教育,2011,23(31):62-63.
[2]吕军莉.我国高校实施小班化教学现状分析與发展策略[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1):161-164.
[3]朱红,马莉萍.“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效果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1(9):42-47.
[4]李俊宏.“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在我国实施的困难与对策——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1(1):180-181.
[5]柳德荣.我国本科高校小班教学开展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2):111-114.
[6]赖明澈,王志英,高蕾,等.计算机类课程小班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