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主体的网络舆情信息传播模型研究
2017-04-20葛岩
葛岩
摘 要:网络舆情是对社会舆情的反映,也是舆情在互联网上的映射。该文主要分析网络舆情信息传播过程中3个参与主体即网民、媒体、政府,建立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多主体模型,分析三者行为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多主体 网络舆情 信息传播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a)-0102-02
网络舆情是对社会舆情的反映,也是舆情在互联网上的映射。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民通过互联网对现实中的某些焦点问题发表评论,使得网络舆情具有比传统媒体舆论影响力更强、范围更广和反应更快的特点,例如:2011年3月东日本大地震引发了海啸、核泄漏等次生灾难,触发了我国的抢盐风波事件。故研究网络舆情信息的传播机制,对于有效引导和控制舆情的传播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的网络舆情分析技术原理是话题监测和追踪,主要注重分析和追踪舆情话题的主题内容,只利用简单统计方法给出的话题变化趋势直接作为预警信息。网络舆情分析属于情报分析范畴,而现有的技术原理缺乏情报学理论指导,无法获取深层次舆情信息。对于网络舆情传播规律的研究,如,以Sznajd模型为代表的粒子交互模型,如,元胞自动机模型,如,以NW模型为代表的复杂网络模型,如,小世界网络模型,上述这些模型的突出特点是较好地研究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互状态。
1 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多主体模型
1.1 多主体建模方法
多主体建模适合对具有一定智能性的微观个体组成的复杂系统进行研究,受到人文社会学科的重视,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多主体建模通过建立模型,模拟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展现其复杂行为,为决策提供依据。舆情演化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意见交互,从网络舆情传播过程和交互过程分析,共涉及3类主体:政府、媒体和网民。因此,可以应用多主体建模方法来研究网络舆情。
1.2 网络舆情信息扩散的网络拓扑结构分析
网络舆情的形成和演化具有复杂性特征,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也是一种复杂网络,因此,应用复杂网络理论建立人际关系网络模型。每个网民都是一个独立的节点,节点之间存在一定的转载关系,这些网民组成的社交网络称为A层。根据CNNIC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中国居民上网人数已过半,众多网民无时无刻不产生着大量的数据。各类媒体组成的网络称为B层,这里的媒体不仅包括传统媒体,还包括新闻网站、时事论坛、BBS、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媒体。根据CNNIC统计数据,在2015年各类互联网应用的使用率中,即时通信QQ占90.6%,微博占38.4%,论坛BBS占19.9%,博客占16.8%。針对某一网络舆情热点话题,网媒可能采取积极跟进报导、允许用户发帖、评论等手段推动发展,也可能会采用禁止用户发帖、屏蔽用户评论等措施阻滞该舆情的演进和扩散。政府工作人员组成的网络称为C层(如图1所示)。
1.3 网络舆情传播的多主体模型
通过总结对网络舆情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持续监测、收集相关信息,并根据网络舆情的特点,综合分析政府、媒体、网民之间的各种关系,便于预测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网民群体一般具有3个基本功能,即学习功能、情绪功能、决策功能。其中学习功能是网民在各类媒体上获取网络舆情信息的能力,网民作为在网络环境中的节点,与其他网民共享信息;而情绪功能决定了主体在外界信息的影响下其心理状态的变化,例如:网民在接收到相关舆情信息后产生激愤情绪等。决策功能是指网民能够感知外部环境的变化,是否将该信息转发,网络舆情传播的多主体模型如图2所示。
2 基于主体的网络舆情疏导策略分析
2.1 政府应树立积极应对网络舆情的态度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指出:要主动做好重要政策法规解读,妥善回应公众质疑,积极探索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1]。舆情本身所具有的突发性、多变性特征,让各单位的舆情应对工作往往处于被动境地。网络舆论监督、网络问政走热促进了政府社会管理的规范化。基于此种状况,各级政府应树立自身危机防范意识,化被动为主动。要建立大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具体数据来做好舆情预警。网络舆情发展的4个阶段包括发生期、发展期、高潮期、回落期,政府应该根据网络舆情的各个发展阶段,建立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2.2 建立政府和媒体网络舆情协同合作机制
随着网络舆情事件的频繁发生,政府与媒体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目前政府处于积极主动合作的态度使二者之前处于良性互动。但因政府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和官本位思想的束缚,有时会阻碍二者在网络舆情事件处理中的功能发挥,损毁政府的公众形象,从经典博弈的视角分析政府与网络媒体的关系,得出二者运行的最佳状态就是合作[2]。政府及其部门的职能行为包括针对特定舆情事件的政务信息传播,需要不同类型的传播媒体来支撑[3]。政府工作人员要熟练运用网络论坛、微博等,及时深入网络社区和网民直接交流,有效开展舆论疏导工作。媒体在权威信息的公布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网络舆情演进趋势倒逼着媒体介入报道,媒体需要在顺应及满足舆论诉求的前提下,实现政府与媒体之间的融合。政府管理者的处理效率是网络舆情疏导的重要影响因素,若政府积极提高管控概率和管控水平,使事件得到合理管控,且结果符合网民的合理预期,就能使网民不再参与该事件的讨论,使其在萌芽阶段就走向消亡。
2.3 建立网络舆情主体利益协调与整合机制,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网民利用媒体可以实时地发布和传播信息,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即网民可以自己制作文字、视频、图片等信息内容,在网络拓扑结构中,位于网络环境中任何位置上的人都拥有同等的机会陈述自己的意见,而且网民的信息活动仍具有很强的感性因素。通过提高网民对伪信息的辨别能力,增强网民的媒介素养,降低网民参与网络舆情事件讨论的参与率。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在某一领域具有权威性的公众人物,或是论坛、微博的版主,意见领袖占有更多的信息资源,具有影响他人态度的能力。网络舆情管理者应与之建立沟通,及时了解网民的心态变化和利益诉求。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公信力的意见[EB/OL].(2013-10-15).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0/15/c_117723137.htm.
[2]张波.网络舆情危机中政府与网络媒体关系的博弈论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3] 罗贤春,庞进京.基于自媒体的政务信息传播“小世界”模式[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6):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