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017-04-20王韶忠
王韶忠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数学也是如此。如何使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活化、趣味化,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并不枯燥,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并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树立学习信心,培养不畏困难、严谨务实的思维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每位数学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在数学教学中的感受,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好奇心是兴趣的来源。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其在积极的情绪中探索知识的前因后果和内涵。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课堂时间的把握十分重要。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情境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巧妙设定每一个问题,为上好每一堂數学课打下铺垫。这就需要教师把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上得精彩,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练习是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师可设置多样化、多层次的练习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设计练习时,一定要考虑到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因材施练,提高全体学生的兴趣。
如在学习“分数问题”时,笔者先让学生回忆自己分吃西瓜时的情景,让学生说出家长是怎样分西瓜的,然后让学生把分瓜的情况画出来,并说出他得到的西瓜占总数的份数。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更加体会到“分数”这一数学知识的内涵。又如,在学习“图形的认识”时,笔者把学生带到操场,让他们根据课本提示寻找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数学图形,学生很快在操场内就找到了,感到很有趣,回到教室,再让他们用图形画出学校的篮球场、足球场等。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学到了课本上的数学知识,也丰富了生活体验,学习兴趣渐渐培养出来。
二、利用各种辅助手段,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使用多媒体,开展各种活动,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带给学生良好的感官体验, 把“静态”转化为“动态”,直观、形象地反映出教学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难点。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为了证明长方体相对的面、棱是相等的,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使长方体的面和棱离开原来的位置,逐渐靠拢到相对的面和棱上,最后重合。学生能直观地看到长方体相对的面、棱是相等的。在轻松的气氛中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有了深刻的认识,勿须教师多言,教学效率自然提高。
开展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着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如,在教学“认识时间”的时候,让学生有意识地用电子表和机械表来计算从家到学校的时间,通过观察,学生就会发现时、分、秒之间的关系,甚至还可以学会估算时间,然后经过教师的归纳学生就会对这些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力、创造力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可有机结合起来,学习兴趣也会得到提高。
又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笔者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几个面,量一量每个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算。学生对于展开的图形很熟悉,经过反复对比,很快就明白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实践证明,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比看教师拼、摆,听讲解获得的知识要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三、总结评价,长期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 及时进行课堂小结讲评,可为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注入持续的动力。学生都有追求成功、展示自我的愿望,特别是小学生更渴望别人特别是教师用赞赏的眼光来对待自己,哪怕是他们取得了一丁点的进步也希望得到肯定和表扬。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对学生多一些信任,多一些激励的语言,学生就会更加自信,就会不断追求成功。所以,教师与小学生打交道就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和赞美,自己也会变得开朗和明媚。教师要在授课时随时发现、表扬学生生活、学习中的闪光点,让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同时,增强学习的信心。同时,教师还要在生活上和情感上关心他们,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意志。
总之,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从日常生活习惯入手,增加学生活动的时间,扩展学生活动的空间。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做个善于发现的有心人,更好地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