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甸碑刻艺术研究初探

2017-04-20田国亮罗启书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35期
关键词:鲁甸历史文化碑刻

田国亮 罗启书

摘 要 碑刻是一种特殊的图文载体,它凭借其难以比拟的时间上的永久性,不仅在历朝历代纪事表功、祭祀丧葬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甚至在今天也仍然体现着自身的价值。因为碑刻本身独特的特点,很早就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在学术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从宋代开始,各种著录碑刻的书籍便陆续问世。清代以来,鲁甸留下了大量的碑刻,本文重点结合鲁甸碑刻考录情况,集中探讨鲁甸碑刻历史、艺术方面的价值,对传承保护历史文化作积极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 历史文化 碑刻 鲁甸 研究保护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1鲁甸碑刻文化的历史价值

1.1碑刻文献材料丰富

鲁甸现存流传下来的碑刻主要是清代以后的,已考证的碑刻有60余件。这个数量,作为一个县,应该是可观的,但也还不是该时期石刻的全部。一是相当数量铭文的碑刻,不在其内;二是碑文残缺不全碑刻,不在其内;三是至今没有发现、没有普查到,不在其内;我们保守估计,鲁甸有价值的碑刻应该不下200余件,如此丰富的材料,是我们从事鲁甸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等各学科领域研究的宝库。

1.2碑刻文献内容广泛

鲁甸碑刻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职官、地理、民俗、人口迁移、姓氏名号、世系谱谍、典章制度、风俗习惯、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天文历法等广泛领域。尤其是很多材料其他文献没有记载,这些石刻就更加珍贵。以鲁甸仙人洞李氏墓群为例,葬有其祖孙几代人之墓,碑刻满山,鲁甸史册记载甚少,而李氏墓群碑刻却保存了相当丰富的内容。

1.3碑刻文献真实可靠

传世典籍一般都经后人整理,加上书籍辗转传抄翻刻,不大可能保持原貌,文字的改变更大。无关紧要的改动,问题不大,如果改动关键字,影响对内容的理解,甚至对一种思想观念的解释,问题就大了。碑刻从制作到竖立并成为历史实物,基本不容更改,当然也可能有伪作,那是例外。鲁甸碑刻大都是清代以后的实物,年代不久,保存基本完好,材料的可靠性、真实性是不能否定的,这些碑刻的可信性为我们研究鲁甸文化提供了重要保障。

2鲁甸碑刻文化的艺术价值

2.1鲁甸碑刻的雕琢艺术

鲁甸碑刻雕刻随着一代代雕刻艺人对雕刻技法的不断创新、完善,现今的雕刻技法已经渐臻完美。其主要的雕刻技法有下面几种,如微雕、圆雕、浮雕、沉雕等。

2.1.1微雕

微雕,顾名思义,即是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手法。微雕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精微”二字,而其难点同样是“精微”。也正是这个原因,微雕特别讲究选材。鲁甸碑刻中《王腾云府君墓碑》,以行云流水的笔法,展示了雕刻艺人的高超技艺,是鲁甸碑刻微雕艺术的经典之作。

2.1.2圆雕

圆雕又称立体雕,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圆雕具体指非压缩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完全立体正是圆雕的代表性特征。鲁甸文化广场上的华表就是这一类。

2.1.3浮雕

浮雕,即在石料表面雕刻有立体感的图像,是半立体型的雕刻品。因图像浮凸于石面而称浮雕。鲁甸碑刻中,多数碑额、碑身周围、碑柱上大都是浮雕。

2.1.4沉雕

沉雕。又称“水磨沉花”,是在自然生态较光滑的岩石上或建筑构件如门楹、石柱、壁堵等表面,描绘图像,然后雕凿凹入,利用阴影产生立体感。这类雕刻在鲁甸多数是碑刻文字及楹联等,新街镇牌坊、民族团结牌坊、崇文閣牌坊、朱提古镇牌坊都是这种情况。

2.2鲁甸碑刻的绘画艺术

绘画是指碑上画有山水、人物、花鸟、地图、景观等,并进行雕刻出来,这种类型的碑刻到唐代以后才出现。鲁甸碑刻中,人物、动物、花草、几何图形碑刻都有,而山水、景观、地图等方面的碑刻还没有发现。鲁甸碑刻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反映鲁甸各时期发展的需要,随之演变、更新的过程。杨定熙、郑达亭等墓碑上的雕刻都很丰富,具体人物、花草形象生动、无拘谨刻板之风,是现实生活动态的再现。

2.3鲁甸碑刻的书法艺术

碑刻书法世称铭石书,铭石书法一直是碑刻研究的重头戏,鲁甸碑刻书法艺术,风格纷呈。鲁甸碑刻中的楷书有以下三个方面:(1)笔划平正,结体整齐,工妙于点画,神韵于结体。(2)笔划完全符合“永字八法”的规律变化。(3)具有楷书的典型笔法,运笔在中锋。杨定熙、郑达亭等墓碑就是此类。鲁甸碑刻中的隶书,如李氏墓群中《赵太夫人墓志铭》,文字结体扁平、工整、精巧,比较庄重。鲁甸碑刻中的行书,讲究形体、用笔、风格、章法统一,这类碑刻在鲁甸碑刻中不在少数。

3鲁甸碑刻的研究

3.1鲁甸碑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鲁甸碑刻由于受地域文化的限制,对碑刻的研究甚少,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开始有人对碑刻进行搜集、拓片,没有进行更深刻的研究,对于碑目编制、碑铭释读、书法艺术鉴赏、文字书体考释、文史考证、碑刻拓本的校勘、形制的介绍、条例的总结等方面,更是没有人涉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研究的机构、队伍、资金、平台。境内仅有部分人搜集石碑、拓片收藏,也只是出于个人爱好。

(2)没有研究的目标、方向、领域、目的。碑刻编目,题跋考证,文字释读与考辨,汉字演变的论述和书法艺术的鉴赏,碑刻方志的纂集,文体的研究,碑刻的综合研究和碑刻学理论构建等,对于鲁甸来说是全新的东西。

(3)没有研究的成果。碑刻文字材料的研究在鲁甸各类书籍中记载较少,零星有几件碑刻文字内容记载于《鲁甸县志》《鲁甸少数民族志》《昭通回族文化史》等书籍,均不是碑刻文化研究专著。

参考文献

[1] 马玉昆.鲁甸县少数民族志[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2] 李正清.昭通回族文化史[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12(第一版).

猜你喜欢

鲁甸历史文化碑刻
碑刻
明清豫西北戏曲碑刻所见的“会”与“会首”
金代“舞亭”碑刻的新发现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目击
从一方碑刻看清代中原的田宅交易
从鲁甸地震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进步
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烈度分布与房屋震害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