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媒介融合时代意识形态文本构建模式
2017-04-20朱尉
朱尉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意识形态宣传的主阵地,意识形态文本经过多次修改与论证已初步合理,但数字化开发尚存在诸多空白。单质出版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大量教学资源未能进行有效整合和合理组配,成为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实效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媒介融合时代意识形态宣传文本的单质开发应跳过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双向开发的中间阶段,跨越式发展到数字复合开发。在整合优化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利用大量媒介事件丰富更新教學资源库建设,同时优化增值服务组件,为学生的解疑答惑以及自助评估提供技术支持,使得意识形态工作在拓展平台的同时,融教育于自主学习和自助检测中,充分发挥学生意识形态自我认同教育的主动性,切实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媒介融合意识形态宣传复合出版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1.026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1-0130-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意识形态宣传的主阵地,意识形态文本具有内容的高度整合性、思想的前沿性、尖锐的挑战性等优点。但课程的实践性要求与新时期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决定了意识形态文本的数字化开发的必要性。目前文本的开发经过多次修改与论证已初步合理,但数字化开发尚存在诸多空白。意识形态文本的单质出版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大量教学资源未能进行有效整合和合理组配,成为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实效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媒介融合时代意识形态文本的单质开发应跳过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双向开发的中间阶段,跨越式发展到数字复合开发。本文试以意识形态现有文本出版现状为例,求证数字复合出版应用于意识形态文本构建的可行性路径,提出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观点,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做好资源准备。
一、媒介融合对意识形态文本构建提出时代应然性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意识形态宣传的主阵地,而文本构建又是理论课堂实效的必要性前提。媒介融合时代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对象、内容、方式等提出了全新的应然性要求,需要对意识形态文本进行全面革新和系统化重构。
1.课程本身的逻辑架构与讲授要求需要大量的数字化资源做辅助
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在稳步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基础上,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核心一以贯之地开展教学。新文本修订后,逻辑主线更为清晰准确:按照思想、道德、法律三大板块的顺序由虚到实、自上而下,严格遵循了成人育才的基本规律,同时这种章节排列方式也是按照邓小平提出来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规律而制定,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循序渐进。因此最终将思想放在首位,道德放在第二位,其次是法制。思想与道德部分多数属于形而上的,内容层面的内涵理解起关键作用的应是案例解析,形式讲解方面要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如: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教学互动和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因此,数字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为当务之急。单一的图片形式根本满足不了课堂多媒体教学的需求,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教育部组织制作的“精彩一门课”教学片和教学PPT材料,以及与教学相关的图片资料,是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借助的多媒体资料,为丰富课堂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资源的有限性导致了选择余地过小。
2.大学生的群体状态及接受习惯改变要求课程教学的多样态呈现
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再呈现多元化趋势,他们思维活跃,洞察力敏锐,接受新生事物快,一部分大学生中也存在突出的思想问题:辨别能力较差,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学习和做事浮躁,急功近利的倾向严重;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缺乏社会责任感,团结协作意识薄弱;热衷于追求新的生活方式,懈怠了在思想政治上的前进。他们接受新事物快,但接收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乐于接受传统说教,新媒体、新的解读方式成为了他们决定新事物尤其是新的教育思想的首要考虑因素。
同时,新时期的大学生由于信息接收渠道的多元便利,使得接受信息传播的选择性尤为自主化。会带来自主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学习效能。尤其是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低门槛的随意互动使得大量信息在民间得以传播,信息源无限扩大,但这也存在着潜在的巨大隐患:对信息内容的判别难度增加,引发认知偏差;社会舆情的监控遭遇困境;思想政治引导工作开展受阻。故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3.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活动传播效果的提升要求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评价应该兼具以下几点:首先,考察课堂参与情况,是否能够实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学习;其次,是否在注重结果评价的同时,更注重过程的评价。再次,课堂上是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生是否从教材和学习中收获了生活、情感等方面的深刻感悟,并能总结学习经验; 最后,课后是否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课堂参与、体验及课后多元主体评价都是建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教师讲课能力的基础上。因此,归根结底,影响课堂教学活动传播效果的根本前提是教学资源是否得到立体化、多层次的有效开发。
二、意识形态现有文本单质出版的当下生态
意识形态现有文本开发既不符合国际国内的出版发展趋势,也不利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终极目标实现。因此,分析文本供需端的现状成为了解决文本数字化复合开发的前提和基础。
1.意识形态现有文本供给端存在的问题
当下市场供给情况不容乐观:文本创意缺失,多粗糙、重复,趣味性不足,适用性不够;装帧设计趋于呆板和严肃;内容的选择逐渐脱离生活,时代气息也不够浓烈,无法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主体市场呈现尴尬状态。
现有的文本数字化开发存在如下问题:高校教学网站分布不平衡,多数学校尚无数字化教学资源,网站建设存在更新速度慢、教研活动难开展等问题;在已有教学网站的高校中,课程开发存在问题,案例库缺乏,带宽限制带来缺少教学视频上传,在线答疑程序无法打开,教学资源处于开发但无法利用的状态,闲置资源过多,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如温州大学网络教学综合平台,设有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师信息、答疑讨论、课程作业、在线测试等栏目。但教学平台仅有一门《武术》课程,重要的答疑讨论、课程作业、在线测试等互动环节却无任何资料显示且没有使用权限,这样的数字资源就大打折扣了。[1]
2.意识形态现有文本需求端的诉求特征
第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合适的传播内容与之相匹配。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应优先整合符合他们既有意识形态和接受习惯的学习方式与内容,在此基础上修正,而绝非打倒重建。尊重学生的需求特征和接受心理,才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大学本科阶段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和价值取向在注重情境与趣味的前提下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要求教材自身知识点的循环设计,要求教与学的内容自由选择与组合。在教育资源的组织配置中,要更突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3.供需错位——意识形态文本出版的发展瓶颈
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文本供给的现状与需求特征难以精准匹配,供需矛盾亟待解决。
首先,单向度的意识形态传播实质上忽略了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与学生随之变化的心理特征,极有可能受到读者的抵触与反抗,无法实现传播内容与受众之间的心理契合。第二,文本自身知识点的循环设计与优化重组时常受到传统出版流程滞后性的阻碍,大大压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第三,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应注意情境化与趣味性。传统出版在这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大量的新闻素材和多媒体资料无法进入传统文本。
意识形态文本出版已经无法满足于传统出版的模式,无论从内容生产理念还是教育资源的整合方式都需要翻天覆地的转变。联系现有的科技发展背景,数字化变革成了必经之路。
二、意识形态现有文本之于媒介融合时代数字化转型的不适
教育出版领域在数字化时代的角色转型不可避免。现结合当下实际,将各种探索方式应用于意识形态文本构建的情况做一分析。当然教育出版中,基础学科和语言教材的出版已经基本实现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双向共生的局面,但目前意识形态文本的单质开发应跳过双向开发的中间阶段,跨越式发展到数字复合开发。
一是数据库服务。数据库服务指的是以原有内容资源为基础,利用数字技术分类建立课程资源数据库、数字化题库等,实现网上查询服务、在线组卷等功能,整合数字出版技术、跨平台资源整合管理技术、知识挖掘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信息弥散而内容相关的资源整合为信息关联的“知识网络”的转型方式,实现资源品种多元化、服务由关注资源转向关注用户、模式由单一本地化变为本地化与在线服务并存三大改变。[2]
意识形态文本出版的必要前提就是数量庞大的数字化资源,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并加以高效利用,便解决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布零散无序的问题。数据库协助完成资源的有效组接与快速调取,为教学实践节省了相当的人力物力。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同于传统基础学科和语言学科的教学,他不再需要过多的知识网络架构,需要的更多的是现实案例和模拟情境,这些大量的视频和数字资料需要与数字采编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的设计开发做配套,否则,学生就无法自主组配所需教材,进行自助出版或按需出版。如此,出版平台依旧未能摆脱仅为用户提供书籍检索和阅读功能的桎梏,无法实现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增值性服务的高级功能。
二是RSS订阅与数字杂志。首先,其内容完全基于用户的个人喜好,用户针对个性化需求订阅相应的在线杂志,然后在事先安装好的RSS阅读器内进行选择性阅读,也可以随时更改。如此,便会在第一时间读取自己想要的最新内容。
但是数字杂志作为意识形态文本开发的一种新样态,并不能涵盖这一领域的全部需求,自然无法成为思修教材数字化开发的全部意义。它的形势较为单一,在内容选择上用户不得不受限于网络资源库,而且没有良好的反馈机制。
三是Web出版与按需印刷。对网络上零散的教学资源进行重组和加工,并加以登载出版,或者依托现代化的数字技术,提供个性化的短版印刷服务。针对一些可变性强、专业性强、批量较小、定向较窄的印刷,需求成为了至关重要的指标。如此一来,编辑的工作中心自然过渡到了内容策划中来,實现全媒体信息的多维度、立体化、全方位发布。
但按需出版仍有不足:用后评估功能的缺失间接导致学习者无法进行新的自我学习教材的选择与组配,生产者的发行销售环节便会受阻。因此,这种单一的“发行中盘”没能完成销售的良性循环,依然存在不完善性。
四是互动教学与培训。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联动性,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平台的互动性结合起来,使得学习资源的获取更加便利,也易于调控学生的学习进度,提升学习成效。但这一模式未能形成教与学之间的良性互动,反而削弱了学习者的自觉性,出版者与教材使用者的权限区分较大,无法形成传授双方的良性互动。
单一的数字化转型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意识形态文本出版的全部需求,而功能性的不完善对意识形态文本的开发和推广多有不利。我们亟需一个兼具服务性与多元化的内容整合平台,同时能实现生产者与学习者的良性互动。
三、利用数字化复合出版平台突围的可行性
教育出版的服务意识是它区别于其它出版领域的最典型特征,其根本目标是为教学服务。随着数字化发展的不断推进,服务功能日益成为市场需求中的重点。数字化复合出版平台改变了信息资源重组的方式,全面更新了出版理念。归根结底,这种方式实现了信息资源的优化重组,从根本上深刻改变了传受双方的沟通模式,使得买主和卖主可利用网络同步完成商流、资金流和数字内容的传输。因此,意识形态数字出版资源可以有以下层次:教材(电子书、纸质)、期刊(网络学习平台、期刊矩阵)、工具书(数据库、移动出版、在线)、网络课程(在线学习、程序下载)、教辅读物。
数字化复合出版平台以采编管理、内容制作、跨媒体发布和终端服务四大平台为核心,具体需要确定包括教学案例库、品牌教材、法律案件评审系统、网络课程、试题库的建设技术规范,实现标准化的资源开发与系统构建,统一文本格式,并为师生对教育资源的查找、评价、获取和使用提供更高的效率。
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于资源库的建设最为重要的是教育资源的及时更新和丰富。核心思想就是用媒介事件串联教学知识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的同时,让他们通过媒介事件更好的理解意识形态文本中的知识元。例如:在讲到“新时期大学生生活”部分时,可以以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根叔”的毕业典礼致辞导入,对于新生理解色彩斑斓的大学生活以及如何过好四年人生美好时光有着极好的引导作用,而且形象的讲话稿取代了严肃的说教,对于90后的高校学生效果很好;“加强道德修养”部分,可以引入“范跑跑”时间,集中讨论教师职业道德,同时可以借助凤凰卫视节目《一虎一席谈——范跑跑到底该不该跑》的节目视频,分析在各种评价体系下的范跑跑事件,培养了学生多维的思考习惯;在讲解“婚姻家庭”部分,可以引入新闻“李阳家庭暴力事件”,结合央视节目《看见》柴静专访李阳,来分析世界观培养的重要意义,以及事业与家庭的平衡问题,这些也都是将来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讨论将富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当然在讨论的过程中,需要有任课教师的操控,控制场域和话语流向,正确引导讨论的方向。还有很多新鲜的实力可以引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如药家鑫时间、网络红人、女博士的生活等等。大量及时更新的教学资源会大大提升资源库的建设效度。
基于此,针对意识形态文本的传统出版遭遇的困境,数字出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围:
第一,数字符合平台充分发挥整合功能,且将出版的个性化与规模化发挥到极致。它不仅可以按照学习者的需求提供教学资源,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解决了供需错位的矛盾。同时生产者也可根据用户反馈及时更新内容与形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第二,在这个出版平台上,受众有了意见反馈的渠道,出版单位也可以针对读者群体行为实时地加以改进,进而反作用于平台本身不断地优化更新。学习者的使用反馈为文本的修订优化提供了技术保障;行为记录系统与行为分析系统相辅相成,便可以展开对读者群行为的研究,研究结果对于提高服务质量、新选题的开发、延伸销售类别图书、辅助市场营销活动等大有裨益。
第三,如何深度开发教育资源的趣味特征,是目前意识形态文本出版的另一重点。数字化复合出版平台的建构适应了媒体融合传播环境的要求。媒体融合所针对的不仅仅是内容资源,更是传播渠道、生产流程的多方位融合,其中不仅要求平台搭建的全媒体化,更从理念上强调了各种媒介文化的交融特征。
在整合优化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利用大量媒介事件丰富更新思修教学资源库建设,同时优化增值服务组件,为学生的解疑答惑以及自助评估提供技术支持, 使得意识形态工作在拓展平台的同时,融教育于自主学习和自助检测中,充分发挥学生意识形态自我认同教育的主动性,切实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茹延浑.南昌市试点中学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状况的分析与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13.
[2] 任殿顺.中国出版业数字转型的困境与出路[D].苏州:苏州大学,2008.
[责任编辑:张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