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供给侧改革看当代大学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2017-04-20宋菲雷云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6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实践能力创新创业

宋菲++雷云

摘要:“供给侧”改革强调的激发微观主体创新、创业、创造的潜能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切入点。按照创新创业发展要求,从高等教育“供给侧”角度出发,探索推动创新创业的改革路径。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024-03

2015年11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1]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是培养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高质量人才和高水平科研的支撑,高校的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也应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6年4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上强调高等教育要着力围绕服务国家创新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质是供给侧的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截至2016年3月,毛入学率达40%,现在中国有2500多所高校、3000多万学生,居世界第一[2]。然而,从供给侧的角度出发,高等教育仍存在政府部门越位和缺位现象,普遍存在大学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失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较低、课堂教学质量总体状况堪忧以及学术不端现象屡禁不止等问题[3]。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制约了大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本文从高等教育“供给侧”的角度出发,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路径。

一、高等教育从需求侧到供给侧的转变

经济体制改革引发高等教育作出相应调整。高等教育与经济体制改革有相似之处,同样需要逐步变需求侧主导为供给侧主导。供给侧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旨在促进经济增长,强调通过提高社会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供给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与之相对的是需求。需求侧改革,主要体现为投资、消费、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通过政府对市场的强有力控制,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由此应运而生的供给侧改革主要体现为“大市场、小政府”,通过市场自动调节资源配置,发挥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等要素的作用,促进经济增长。经济体制改革引发高等教育作出相应调整。高等教育与经济体制改革有相似之处,同样需要逐步变需求侧主导为供给侧主导。经济学中供给侧的内容: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集中在教育领域的供给侧表现为教师与学生、高校基础资源设置、资金与文化建设以及创新体制、理念、制度等内容。长期以来,各大高校在需求侧主导的发展模式下获得了飞速发展:政府通过“985工程”和“211工程”等项目重点扶持重点项目与重点学科的发展,通过财政投入为高校注入大量资金,高校规模迅速扩大,出现下属学院为其吸收更广泛的资源,通过扩招,变“精英式”教育为“大众式”教育,让更多的人获得教育资源;通过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出国留学及在校生对外交换等方法与国际化高等教育实现接轨。可以看出,需求侧主导下的高等教育注重外延式发展,旨在加速高校的资金、人才数量与规模等方面的增长;供给侧改革下的教育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注重人才质量、创新能力、高校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提升。高校必须抓住机遇,必须下决心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上做文章,理顺内部关系、争取外部支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4]。

二、供给侧改革与高校创新能力建设

2015年6月16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要把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全社会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引导和推动创业孵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技术成果转移相结合,完善技术支撑服务”[5]。“供给侧”改革强调的创新创业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切入点:基于创新创业发展要求,从高校“供给侧”角度出发,探索推动创新创业的改革路径,不仅是在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更是在为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教育支撑。本文认为,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是高等教育在“供给侧”能够推进创新创业能的关键动力。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形成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人才辈出、创新活力迸发的生动局面。要把握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主动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积极推进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协同,吸引社会资源投入,形成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强化创业就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结构。坚持创新发展,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迫切需要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高等教育作为人才第一资源和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结合点,要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人才使用、评价和激励制度,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瓶颈,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紧密结合,有力支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就业创业观念,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6]。在以往需求侧主导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中,对高校创新能力的评估主要侧重于科技创新力、学科建设创新力,忽略了高校应具备的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以及创新技术转化能力。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

2015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更高举措[7]。人才作为高等教育供给侧中的重要因素在新时期应具备更高的创新水平,要实现“供给侧”改革与创新创业的对接要做到以下几点。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改革教学理念、内容、方法、评价和课程设置等,推进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跨学科交叉培养,多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注重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内在潜质,激发想象力。第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控制好学科专业数量,根据需要增设新专业,发展交叉学科,坚持学科专业有侧重性发展。学科专业不在数量多、不在覆盖面广,而在有特色、有内涵。对学校现有的学科专业布局,要做好顶层设计,集中建设好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群,重点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品牌专业,将学科优势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二者互相支撑,内涵式发展。世界上一流大学中没有一所大学能够覆盖所有的学科专业,要避免所谓“综合性”、“全科式”发展,避免高校学科专业上的盲目布点、重复设置、“多而散”的功利行为,建立学科专业设置的预警机制,把就业状况反馈到人才培养环节来,科学合理设置学科专业,通过教育教学改革,确定专业教学的内容和人才培养的方式。第二,坚持学生为教育主体,围绕学生特点创新教学模式。将传统的知识结构与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方式相结合,不断调整课堂教学方法,采用互动交流式与课堂辩论式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借鉴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比如美国百森商学院的“强化意识”模式、斯坦福大学的“系统思考”模式与哈佛大学的“注重经验”模式。借探索供给侧改革的东风提升自身创新实力,推广我国在创业创新教育的体系方面已有的经验做法,还要广泛借鉴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外成熟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形成提升创新能力的特色化道路。改变考核机制,完成从注重学生考试分数的提高到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思想转变,着重考察和考核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促进教学与科研同步发展。深入思考和把握研究型大学的建设逻辑,深刻领会研究型大学“在创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辩证关系,有效控制“科研漂移”现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进一步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和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努力营造教学文化氛围;加大投入不断改善教学条件,进一步加强课程群与教学组织建设。着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也是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可或缺的,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学生养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行为自觉。注重增强学生实践能力,践行知行合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要与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等密切合作,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形成社会协同育人格局。第一,改变高校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策略,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高校的课程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放在重要位置上。课程体系设置中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夯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第二,充分利用社会公共平台,激活高校创新创业动力。在各大高校内部设置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实践园等创业交流平台,开设创业辅导课程,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学习实践氛围。第三,积极开展高校间创新创业交流合作。2015年6月11日,清华大学发起并联合137所高校和50余家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组成中国高校创新创业联盟,旨在整合社会资源,激发高校创新创业动力,让企业与高校实现对接,完善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与其同时带动高校综合创新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将创新创业与“供给侧”改革实现对接能够排除“供给侧”改革过程中长期积累下的结构性障碍,高校从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强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方面着手推动创业创新进而打造经济发展引擎,促进经济在转型中平稳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中国特色为统领,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提升综合实力,引领教育现代化,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解放日报.明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年[EB/OL].[2015-12-22].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5/12/22/content_159171.htm.

[2][两会直播间]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聚焦教育改革和发展”答记者问[DB/OL].(2016-03-10).

http://tv.cntv.cn/video/VSET100264541912/088a094ada25476589dac63cecab9b7b.

[3]柳友荣.也应重视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5-12-14:009.

[4]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答本报记者问[N].学习时报,2016-06-16:A1.

[5]张旭,郭菊娥,郝凯冰.高等教育“供给侧”综合改革推动创新创业发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26-35.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EB/OL].[2016-06-16].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6/16/contet_9855.htm.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13].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t_9740.htm.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实践能力创新创业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