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特色办学的内外路径探析
2017-04-20孟凡静
孟凡静
摘要:培育并強化办学特色是我国高等院校在激烈办学竞争中的必然选择,本文从高校内部的自身努力方向和来自高校外部的支撑条件两个方面,对地方高校培育和强化办学特色的路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地方高校特色办学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特色办学;内部努力;外部支撑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001-02
一、特色办学的内部努力方向
1.树立特色办学的战略思想。地方高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办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不能离开特色办学战略思想的指导。特色办学战略思想的形成要经过三种思考:(1)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思想是什么?(2)办学特色是什么?又体现了什么?(3)特色的来源及支撑是什么?对以上三个问题慎重思考后,明确特色办学战略思想的确立依据,结合高校的实际校情,反复凝练升华,形成学校培育和强化办学特色的战略思想。
特色办学战略思想的确立首先要遵循的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高等院校走特色办学之路是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必需过程,也是高等教育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断加深、加大的客观需要。因此,地方高校特色办学战略思想的形成就首先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否则作为高等教育发展本身的一个细胞、一块组织,如果脱离甚至违背这一规律,将无法在这一体系中生存和发展,地方院校的特色办学也就无法进行。其次要遵循地方经济发展的规律。地方经济发展规律不是领导者的“一念之举”,而是在地方资源、地域文化以及科技发展趋势引导下的一种必然趋势,因此地方高校特色办学的战略思想如果脱离了这一规律,将使特色办学失去最基本的物质资源及精神保障。第三要依据学校的历史底蕴、发展历程和传统优势。办学特色根源于学校的办学历史,那么指导办学特色形成的战略思想自然也离不开对学校发展历程的考量、探究。不依循办学历史而形成的战略思想,实际上是忽略了历史的客观性及其巨大的影响,会使战略思想本身失去最基本的科学性。
2.树立正确的办学特色观。目前在高等院校特色建设中普遍存在几种误区,如为“特色而特色”,希望以几个短期特色项目来带动学校整体特色建设;“特色建设”与“一流建设”混同,用一流大学的若干标准来统一和规范大学的特色建设;特色建设重有形、轻无形,重建设、轻保护;等等。这些误区使精神、理念等代表了大学特色本质的因素往往被忽略,特色建设流于表面,未能涉及根本。地方高校特色建设中更应该注意以上问题,要树立科学的特色观,避免走入误区。首先,要明确办学特色是一个学校的综合性标志,具有系统性,在大学各个管理层面和各个工作方面以及学校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应高度体现特色战略,不能以短期的个别的特色项目取而代之。其次,特色建设也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盲目追求综合性和成为一流大学,而丢失原有的阵地、特色和品牌。再次,要注重办学理念的提升和特色大学精神的凝练,以理念、精神带动有形层面的操作,实现“骨子里”的特色。
3.获取充足的教育经费。经济是影响教育发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1],地方高校的教育资源状况决定着其特色化发展的进程,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1)拥有充足的经费可以有效避免地方高校为了追求效益而进行特色化建设,确保了特色办学的战略性。(2)拥有充足的经费能够让高校更加专注于精神文化的建设,加大对学科特色和专业特色的建设,加强对特色人才队伍的建设,从而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特色。(3)对于服务于农、林、牧、渔、地、矿、油等艰苦行业的高校来说,充足的经费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能较好地淡化行业艰苦性给招生带来的困扰。(4)地方高校的特色化进程是一个反复摸索探究的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充足的经费能够为这一过程提供有力的保障。然而,在现实情况中,绝大多数地方院校都存在着教育经费匮乏的状况。要获得充足的教育经费,单纯地依靠政府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高校管理者要改变原来的“等、靠、要”的思想,树立“经营”意识,增强效益观念,通过对校内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加强成本核算,讲效率评效益,以提高效益,增值增量,开源节流,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匮乏的问题。
4.把地方特色作为培育办学特色的方向标。地方高校是地方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方向、速度必然要受到地方自然环境资源、地域文化、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因此地方高校要培育和强化办学特色,必须将地方特色作为办学特色的方向标。(1)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应该以地方经济发展特色为基础,“即体现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体现区域经济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体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2]。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进而向“中国智造”的进军,各地区都将展开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在传统产业方面也会提高对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的要求,那么地方社会就会在科研方向与水平、人才技能与素养方面,对高等院校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地方经济的发展走向,就为地方高校培育和强化办学特色指明了方向。(2)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应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我国土地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人民群众在劳动中养成了该地域与众不同的民情风貌,包括人民群众整体的价值取向、行为习惯、审美标准等,成为特有的地域文化。这些优秀的特色地域文化对高等院校的特色办学来说是精神层面的一种浸染和引导,在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办学理念等方面都会对地方高校产生深远的影响。(3)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应紧抓地域资源特色。地域资源是地方高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物质支撑,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实践基地,因此资源的特色性也就是构建学科特色的最为重要的基础。而划转地方的行业院校,虽然前期有浓厚的行业背景,划转地方后也必须要找到行业和地方发展的契合点,而地域资源则是最为稳定和明显的契合点。
二、特色办学的外部支撑条件
1.给予地方高校充分、必要的办学自主权。办学自主权是地方高校进行特色化办学的必要前提,纵观国际高等院校发展的历史,那些具有鲜明办学特色、能够在教育之林中独树一帜的高等院校,都拥有着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办学自主权的赋予才能使高等院校突破原有的发展和建设模式,在属于自己的层次上,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并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用优势提供服务,用服务获取支持,使这些优势得到不断的发展、壮大,最终成长为院校的办学特色。
2.构建灵活多样的地方高校评价体系。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既是高校发展的催化剂,也是高校发展的指挥棒。每所高校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追溯,从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人才培养规格与标准也不尽相同,当然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对于地方高校来说,由于受到地方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影响较大,不同地方高校在办学资源、生源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也会有较大差别,继而在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规格上也会不同。面对这种不同,政府在各类评估中一定要构建起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评价体系,能够鼓励地方高校依托自身的发展历史和传统优势,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方面凝练出自身特色。
3.地方政府要提供有效的引导。非行业划转的普通地方高校完全隶属于地方政府,行业划转院校虽然是中央与地方共建的,但依然是以地方管理为主,政府也就有义务在高校培育办学特色过程中给予积极的引导。例如可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当对所辖的地方高校依据办学实际情况进行类别及层次划分,通过地区经济社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给高等院校提供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并制定不同的扶持激励政策予以分类引导,这种举措对于地方院校办学特色的培育和强化,将会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18.
[2]许青云.地方高校的神圣使命:矢志不渝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服务[J].河南教育(中旬),2011,(10):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