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湿地:野性的“东方亚马逊”
2017-04-20杨纪
杨纪
三江湿地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数十条河流,数百个湖泡,上千种野生动植物,还有广阔的沼泽、草甸和森林……这里人烟稀少,各种动物组成了完美的生物链,它们之间的血腥杀戮从白垩纪开始,一直延续至今,从未有过变化。这就是野性迷人的三江湿地,它位于黑龙江抚远县和同江市境内,地处我国东北角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流的三角地带,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沼泽湿地,也是全世界仅存的三大黑土湿地之一。
森林里的野生动物盛宴
三江湿地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和同江市境内,距离哈尔滨约400公里,地处我国的最东北角,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流的三角地带。如果把黑龙江政区图形比作振翅翩飞的天鹅,三江湿地就是它俏丽的尾羽。三江自然保护区属低冲积平原沼泽湿地,为三江平原东端受人为干扰最小的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也是全球少见的淡沼泽湿地之一。区内泡沼遍布,河流纵横,自然植被以沼泽化草甸为主,间有岛状森林分布,均保持着原始自然状态。
在当地,人们喜欢用“倒”过来的“天”对湿地进行比喻——这话一点也不假,因为湿地将天映照了下来,而且比天的色彩更加丰富。
这些色彩来自湿地上大大小小的岛状森林。島状森林分布在三江湿地的沼泽上,最大的有几十公里,上面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如红松岛、橡林岛、白桦岛等,最小的仅仅只有几棵甚至一棵树。站在高处俯瞰,一个个岛状森林犹如一块块翡翠浮动在水面上,灵动而美丽。
湿地里茂盛的植被和发达的水系,为大量鸟兽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丹顶鹤、苍鹭、黑熊、马鹿都是这里熟悉的面孔,它们在大自然的食物链中扮演着各种角色,上演了一场场血腥的杀戮,展现出湿地野性的一面。
行走在冰面上的“刀客”
三江湿地不仅是野生动物的天堂,也是神奇的植物王国。这里生长着上千种野生植物,如黄菠萝、核桃楸、水曲柳等,都是国家级保护植物,而小叶樟、乌拉苔草、芦苇等,则是沼泽植物的代表。
在三江湿地,割苇人有一个专门的称谓:刀客。冬季,刀客是最早进入湿地的人。由于河流与沼泽都结成冰,春夏之际无法涉足的湿地变成了通途,人们把这叫做“开堂了”,意思是亮堂开阔了。刀客们牵着牛在冰面上行走,牛拉着拖刀(一种类似窗框的架子,底上绑着刀),贴着冰面将芦苇齐刷刷割下,这样不会伤害苇根,来年芦苇可以继续生长。除了拖刀,大片刀也是刀客们的工具。大片刀足有5米长,威力无比,刀客把大片刀抱在怀里,手不动,只是身子扭动,使刀更加有力地割向芦苇——这是刀客们古老的刀法,瞬间,一排排芦苇便会整齐地倒在地上。
芦苇给湿地人家带来了财富,但外人并不知道他们的艰辛。刀客们的手上伤痕累累,开裂的伤口上缠着条条透出血迹的布。尽管如此,为了生计,他们仍然艰苦地作业,在风中唱着历代传唱的“刀歌”:天苍苍,野苍苍,刀客大野割苇忙;芦花披头又盖脑,孤独荒原守苍凉,割呀割苇忙……
独特的渔猎习俗
割芦苇是湿地人生活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捕鱼也是湿地人生存的一项基本技能。生活在这里的赫哲族人堪称捕鱼的能手,他们善于观察湿地一带的自然气息,会从温度、草的颜色、鸟儿的叫声等自然特征去判断什么时候能捕到鱼。更为神奇的是,据说他们还会听出鱼发情产卵时的叫声。他们捕鱼的网是用猪血煮过的,网丝亮白,结实耐用,一网下去,大个的鳇鱼、大马哈、青鱼等都会捕捞上来。吃不完的鱼他们会晒成鱼干,大鱼的鱼皮还会被用未制成衣服、鞋子、手套等,因此他们又被称为“鱼皮部落”。
三江湿地的鱼类资源十分丰富,有近百种之多,“三花五罗”就是这里名闻天下的特产。不过,这里最特别的鱼并不叫鱼,而叫“狼”,这就是“牛尾巴狼”。牛尾巴狼是鲇鱼的一种,为什么取名为“牛尾巴狼”呢?因为它的长相很像一根牛尾巴,而狼则通“啷”,这源自它的一种有趣的特性,那就是每当有人从湿地边经过,它就会一跃而起,—下子咬住人的衣裳,随着人的走动而摆动。初次碰到的人也许会吓一跳,其实这是它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和人亲近。
东北人喜欢用“啷当着”未指一种东西挂在那儿摆动,因此形象地把这种挂在衣服上摇摆的鱼叫做“牛尾巴啷”,时间长了,就演变成了“牛尾巴狼”。牛尾巴狼只有一根刺,不管是红烧、清炖还是火烤,都极其美味。从前,湿地的人外出,最喜欢带上几条烤好的“牛尾巴狼”,可见这种鱼受青睐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