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浔埔村浔埔女

2017-04-20

妇女之友 2017年3期
关键词:海蛎古厝簪花

当西部瀚海古丝绸之路转移改道到东海之滨海上丝绸之路时,古老的泉州港、美丽的刺桐城,便开始面向大海,春暖花开了。

这里成了“海丝”发端点和东方大港,开始与世界接轨。泉州湾出海口和晋江、洛阳江交融的突出部, 一片荒芜的海滩上, 自唐宋开始聚集起了拓荒者, 并渐渐悄然崛起了一座滨海小渔村——浔埔村。

东海街道浔埔社区,位于泉州市区东南部,距城大约十几里远,古称前埔村,明清时浔埔顺济宫时逢妈祖娘娘生日,晋江南岸洋埭村村民联合敬奉一幅缎面彩帐,错把前埔写成浔埔。当地村民不以为怪,却认为此地盛产红鲟,正是本渔村特产,遐迩闻名,用浔埔作村名,更妥切,便将错就错,沿名至今,一直沿用下来。

浔埔女也应运而生, 风生水起。

从此,提起泉州, 不得不提起浔浦村;品味泉州特色,不得不评头论足浔埔女。

“海丝”船只往返于浔埔村。出航时送走的是丝绸、陶瓷、茶叶, 回航时带回了压仓的巨大蛎壳。浔埔村人就地取材,收旧利废, 将这些大量丢弃在海边的海蛎壳收集起来, 用以垒砌墙体, 于是一座座海房子便耸立了起来,被人们称为“蛎壳厝”。这种全球独一无二、充满海鲜味的海房子世代承袭,其墙壁坚固透气隔热,冬暖夏凉,而下沉式建筑设计,又具有海边抗风能力。据悉,至今仍余10多座。

触类旁通,浔埔村演绎培育出来的“浔埔蚵”是一道味道鲜美且很肥的名小吃。

福建素有三大渔女之称,显二(惠安女、湄洲女)隐一(浔埔女),浔埔女虽说如今仍鲜为人知,但八闽大地三分天下有其一。

浔埔女傍海而生,靠海谋生,头顶花园,脚下天足,并秉承了母系社会遗风。

女人如花。浔埔女见证了女人的秉性嗜好和特色。

浔埔女的服饰独特,别具一格。她们身穿褐色的衣服,下穿黑布裤,十五及笄,头发盘到脑后,绾成一个圆髻,佩戴金银首饰,中贯一根象牙筷子,发髻四周插满时令鲜花,宛若流动着的一帧帧花团锦簇、美丽芳香的“头顶花园”。当地人称之“簪头围”,是一种中外传统簪花遗风。有的说为阿拉伯“舶来品”。

其实,以鲜花簪首早在汉代已经出现。簪花之俗在妇女中历久不衰,所簪之花大多为时令鲜花。簪花除了有审美之外,还有避邪的象征意义。“茉莉花能驱鬼,戴上菊花能长寿”印证簪花是中国古代妇女装饰的遗风,在泉州高甲戏《桃花搭渡》的唱词中有“四月围花圈,一头簪两头重。”

浔埔女有一双打拼天下的天足。生存才是硬道理。美丽、勤劳的浔埔女,为了谋生,冲破封建社会妇女缠足的习俗樊篱,浪里踏歌,渔舟唱晚,终日讨小海,敲海蛎,补网、务农,摆摊挑担泉州沿街叫卖海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代相袭。

浔埔妇女温柔谦逊,生儿育女后,不是教儿女叫自己“阿母”、“妈妈”,而是要儿女称自己为“阿姨”。浔埔女是与惠安女、湄洲女齐名的福建三大渔女之—。保留有别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

浔埔村,如今早已成为著名的渔村和历史文化名村,宛若都市里的最后一个村庄,一方净土;

浔埔女,大海的女儿,犹如一群海峡女神慈航的翩翩信女,一道“海丝”古航斜阳西下的美丽风景。

百年海蛎壳厝

在泉州中心市区临江街道青龙巷,有一座百年蚵壳厝,保存较为完好,规模宏大,在市区实属罕见。据古厝主人、年已80多岁高龄的林廉平老人介绍,这祖厝建于清朝,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大门为现代建筑风格,里面别有洞天。这座古厝占地680多平方米,三落三开间,硬山式屋顶,有大门、天井、双厢房、大厅、天井、后双厢房、后落,建筑规模堪称庞大。在古厝北面的墙体上,除了泉州传统的“出砖入石”构筑,最吸引眼球的是两堵蚵壳墙体了。

其中后落的一堵墙体,主体部分均为蚵壳筑成,历经岁月蹉跎,几无损坏。在过去,青龙巷前面的八卦沟就可以连接富美古渡口。青龙巷里的古民居群是中心市区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民居街区之一,早在宋代时,青龙巷就已初具规模,迄今有上千年的历史。“它们是宝贵的财富,是记忆中的‘乡愁。”这些具有闽南特色、东南亞风格的房子,都被列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古城示范区”。

编辑/周六

猜你喜欢

海蛎古厝簪花
云鬓簪花入画来
霓裳掩春心——周昉《簪花仕女图》品鉴
置胆插花馨 尊觚花器与簪花内胆
梦中古厝
故乡的海蛎
陈修俊 甘做古厝守护者
家乡的那一片海蛎
海蛎献给你的情菜
海蛎献给你的情菜
簪花仕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