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文明与丝路精神
2017-04-20
古代丝绸之路全长7000多公里,在中国境内有4000多公里,其中,贯通甘肃全境长约1600多公里。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一百多年前,形成于我国古代王朝秦、汉,兴盛于唐、宋,绵延于元、明、清七个朝代,是古代中国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北非以及欧洲的极为重要的商贸及文化交流通道,是沟通古代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艺术、科技交流的桥梁。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商贸往来通道的总称,大致分为陆路和海路两条。陆上丝绸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都长安(今天的西安)和洛阳,横穿我国北方蒙古草原,跨越甘肃境内东段的陇山山脉,向西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西域(今天的新疆),然后继续向西,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海上丝绸之路具体路线,由广东、福建等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国南海、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波斯湾、红海等地域,最终抵达亚洲沿线各国、非洲和欧洲。泉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认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一、丝绸、丝绸商贸、丝绸之路、丝绸文化
丝绸,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1977年在浙江河姆渡新石器遗址考古发掘证明,距今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对生产蚕丝已有认识。4700年前,浙江吴兴钱山漾一带,已能生产丝绢。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素纱禅衣,长三尺七寸,重量不到一两,其工艺之精巧,轰动了整个世界。湖北江陵楚墓中出土的大量丝织品,被誉为“世界丝绸宝库”。专家们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中期,中国便开始了养蚕、取丝、织绸了。到了商代,丝绸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有了复杂的织机和织造手艺。在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产丝绸,丝绸的花色品种也丰富起来,主要分为绢、绮、锦三大类。特别是“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丝绸生产工艺进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时期,“锦”是把蚕丝质地柔软特质性能和美术结合起来,使丝绸显得更加华丽、色彩鲜艳,丝绸不仅是高贵的衣料,而且也是图案精美华丽的艺术品,大大提高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商业价值,从此,中国丝绸名扬天下、影响远播。
据史料记载,在十六世纪以前的东西方贸易往来中,输出到中亚、西亚、北非和欧洲大陆的,除了铁器、金银器、铜器、玉器、瓷器、茶叶之外,还有丝绸。同时,西域诸国的玻璃器皿、象牙、毛料制品、蔬菜水果、珍禽异兽、香料等,通过陆运或海运,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内地。我国的农产品中的葡萄、西瓜、洋葱、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都来自西域中亚、西亚地区。所以,这条古老的商贸之路被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香料之路”。
秦汉时期,丝织业不但得到了大发展,丝绸的贸易和输出达到空前繁荣的地步。我国古代的丝、绸、绫、缎、绢、罗、锦、缦等丝制品,成为东西方商贸往来中最主要的商品。公元前4世纪已经传入印度和西方各国,罗马的贵族妇女,都以能穿上中国丝织的透明衣裙为荣,中国丝绸成为罗马帝国最大的奢侈品之一。丝价竟与黄金价格相等,于是商人竞相到中国贩运丝绸,丝绸之路因此日益繁荣。中国丝绸遂成为古代贸易中运销最远、规模最大、价值最高、获利最丰的商品。①贸易的推动使得中原和边疆、中国和邻邦国家、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顾名思义,因“丝绸”而得名、因“丝绸”而著称。因此,西方人最初对中国的了解,就是从认识中国丝绸开始的,他们誉称中国为赛里斯(“Seres”希腊文意为“丝绸”),这个称谓是由希腊语“塞尔”、“赛里斯”衍生而来的——“塞尔”是蚕的意思,“赛里斯”是蚕丝产地或贩卖丝绢人的意思。19世纪下半叶,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这条东西方贸易大通道称之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法,沿用至今。丝绸之路由此而得名。
丝绸文化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我们常用“锦绣山河”、“锦绣中华”来比喻祖国的大好河山;用“前程似锦”、“锦上添花”来比喻民族和人民所奋斗追求的美好事业。从古至今,精美的丝绸不仅深受我国人民所喜爱,而且也备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二、丝绸之路是文化之路、友谊之路、和平之路
古老的丝绸之路穿越了两千多年浩瀚的历史时空,在沿线各国留下了浩若灿星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仅在甘肃境内,就有远古时代以来的遗址遗迹17000余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7处(敦煌莫高窟、嘉峪关万里长城、玉门关、悬泉置遗址、锁阳城、炳灵寺和麦积山)、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25处;非物质文化遗产27000余种,其中世界级2项(甘南藏戏、洮岷花儿),国家级61项,省级270项。②“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就是甘肃历史发展最鲜明的写照。丝绸之路把古代的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连接起来,对促进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伴随着商贸往来,西方文化以及各种宗教文化进入华夏大地,中亚、西亚、欧洲乃至非洲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随着悠扬的驼铃声,来到东方。如佛教,公元前87年传入西域于阗以后,公元前60年至公元前10年左右自佛教圣地于阗,沿着丝绸之路东渐,经甘肃敦煌、嘉峪关、酒泉、张掖、武威、兰州、天水、平凉传入我国内陆各地,并传播到韩国、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唐代的《金刚经》就发现于甘肃敦煌。我国历史上一些奇闻异事,如两度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永平求法的佛教东渡,西天取经的玄奘,焉支山隋炀帝二十七国经贸盛会,香妃东进京城,马可·波罗晋见忽必烈等等,这些故事都与古老的丝绸之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13世纪时期,不少欧洲旅行者沿着古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将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技术带回欧洲。到了15世纪,欧洲人谷腾堡利用印刷术印出了一部《圣经》,1466年,第一个印刷厂在意大利出现,令这种便于文化传播的技术很快传遍了整个欧洲。所以,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的交汇的桥梁,是东西方文化、民族文化和华夏文明交融和传承的重要见证,至今,仍然影响着古丝绸之路穿越过的每一个地区、区域和国家。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对“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报世界遗产,并获得了成功。三个国家共有33处遗产点。涉及中国的有四个省(自治区)的22个遗产点。河南省4处,分别是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陕西省7处,分别是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张骞墓、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甘肃省5处,分别是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6处,分别是高昌古城、交河古城、克孜尔尕哈峰燧、克孜尔石窟、苏巴什佛寺遗址、北庭故城遗址。在哈萨克斯坦境内有8处,分别是阿拉木图州的开阿利克遗址、塔尔加尔遗址、卡拉摩尔根遗址;江布尔州的阿克托贝遗址、库兰遗址、奥尔内克遗址、阿克亚塔斯遗址、科斯托比遗址。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有3处全部在楚河州,分别是碎叶城(阿克 贝希姆遗址)、巴拉沙衮城(布拉纳遗址)、新城(科拉斯纳亚 瑞希卡遗址)。
世界遗产委员会是这样评述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近2000年以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见证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期间,亚欧大陆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方面的交流,尤其是游牧与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丝绸之路在长途贸易、推动城市发展等方面是一个典范,深刻反映出佛教、摩尼教、拜火教等宗教和城市规划思想等在古代中国和中亚等地的传播。”③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交汇的地方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敦煌和新疆地区。”
三、弘扬丝路文明,传承丝路精神
丝绸之路文化中所包含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不仅是中国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奋斗历史上共有的精神财富。契合了当代世界各国所追求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主题。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指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强政策沟通、加强道路联通、加强贸易畅通、加强货币流通、加强民心相通。”同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表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特别是丝绸经济带的建设,对于甘肃转型跨越、快速发展,对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于国家国际外交战略布局等,都有其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弘扬、传承和创新丝路文化、丝路文明、丝路精神,是实现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纽带和精神动力。“一带一路”战略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因此,共建“一带一路”战略离不开弘扬和传承丝路精神。
(一)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倡导世界和平合作、共同发展的主旋律思想价值理念。
当人类文明进入21世纪,“和平合作,共同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也只有和平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平等、公平和公正,促进共同发展;共同发展又在更大的空间为世界各国提供和平合作的条件和可能。中国有句古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人类历史无数次证明,只有在和平共处的前提条件下,人们才有合作共事、共同发展的前景。“一带一路”战略倡导的是沿线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各国一起共同打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讲到“只要世界人民在心灵中坚定了和平理念、扬起了和平风帆,就能形成防止和反对战争的强大力量。”他讲“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二)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倡导开放包容、尊重个性、共享文明的思想价值理念。
“一带一路”战略倡导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原则。秉持的就是开放包容、尊重个性、共享文明的丝路精神。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强调“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他说,“中国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生活在2500年前的中国史学家左丘明在《左传》中记录了齐国上大夫晏子关于“和”的一段话:‘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
(三)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倡导互学互鉴、相互促进的思想价值理念。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指出,“2000多年来,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先后传入中国,中国音乐、绘画、文学等也不断吸纳外来文明的优长。中国传统画法同西方油画融合创新,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国写意油画,徐悲鸿等大师的作品受到广泛赞赏。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变革,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中国哲学、文学、医药、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西方,渗入西方民众日常生活之中。《马可·波罗游记》令无数人对中国心向往之。”今天,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更需要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互学互鉴、相互促进的思想价值理念,共同构建经济利益共同体。
(四)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倡导互利共赢的思想价值理念。
互利共赢是古代丝绸之路之所以繁盛的精髓所在,人们通过平等的商贸往来,满足各自的利益和价值追求,同时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发展自己。当今世界是一个多极化的、信息化的、全球化的世界,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等方面的交往中,都不可缺少互利共赢这种丝路精神,“一带一路”战略倡导的就是要构建相互协作、互利共赢的责任共同体。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讲到,“据史料记载,唐代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70多个,那时候的首都长安里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成群。这个大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15世纪初,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到了东南亚很多国家,一直抵达非洲东海岸的肯尼亚,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明末清初,中国人积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欧洲的天文学、医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中国人的知识视野。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
丝路文化及其所承载的丝路精神是人类文明交往中形成的智慧的结晶,见证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发展历史。丝路文化、丝路精神又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灵魂和基础,契合了当今世界发展的诉求和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陈炎著《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第一版。
[2]“我省四类文化资源丰富度排名全国进前五位”;兰州日报,【N】2013-02-18第三版。
[3]王云松、黄文帝、陈效卫、林雪丹、李增伟、韩秉宸“复兴丝绸之路,凝聚共识和期盼”;人民日报,【N】2014-6-23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