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妇科课堂教学体会
2017-04-19杨定芳耿樱
杨定芳+耿樱
【摘 要】 从“强化学生主观能动性”、“加强教学互动”、“改善教学方法”三方面,浅谈提高中医妇科课堂教学质量,保障教学效果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中医妇科学 教学方法 教学互动 学习兴趣
中医妇科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学习中医妇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熟悉中医妇科临床工作路径、形成初步的妇科辨证论治思维的重要途径,是中医临床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对学生能否形成中医妇科临床思维、早日适应中医妇科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从“强化学生主观能动性”、“加强教学互动”、“改善教学方法”等几方面浅谈中医妇科课堂教学体会如下。
1 强化学生主觀能动性
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即学习的自觉能动性,是学生对学习知识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的能动体验。较强的主观能动性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诱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研究学生学习特点,有效组织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心理学上,注意力有两种理解:广义,“指人的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狭义,“导致对局部刺激的意识水平提高的知觉集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利用指令性刺激(注意听、注意看这是重点内容等);利用心理物理刺激(教具颜色、大小、形状,以及教师讲课的音调、节奏变化等);利用情绪刺激(教师投入,满怀热情地讲课等);暗示和引导(在课堂讨论和病案分析中引导学生思考、形成答案并进行理论验证);组织学生注意力,大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主动学习和训练解决妇科常见临床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根据课程进展采用预习、复习、课后讨论、查阅文献等形式自主完成),将外源性知识逐渐内化和巩固[2]。
1.2 教会看书,能抓重点、理解难点,认知和记忆理论知识。
高职高专教学对象是经过高考的高中毕业学生,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方法仍然欠缺,作为教师既要教他们医学知识,还要教学习方法。教学伊始即给学生讲清楚教材结构和知识框架,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先由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找重点,然后提问,通常学生的回答是按照书本念一段,针对回答,教师再讲并指出教材中重点段落的关键词句。如讲授月经病中“月经先期”定义,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再提问,学生往往会照书本念给教师“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余日一行,连续出现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1],教师要即时引导学生通过月经先期的定义理解和认知月经先期的病因、病机、病位、临床特征,通过了解月经先期病因有虚有实,“虚”者多与素体脾虚、阴虚等因素有关,“实”者多与素体阳盛、情志不畅、热邪等因素有关;其病位在胞宫;病机多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血失常,冲任不和;临床以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连续出现两个周期以上为主症,可伴气虚、阴虚及血热等表现,通过认识病因、病位、病机、临床特点后再引导学生思考治疗原则、方法及辨治处方、生活调养要点。课堂上一定反复讲、重复讲,理顺条理,使学生印象深刻,容易理解难点和要点,易于记忆。每节课讲完后,通过提问再归纳小结,突出重点要点,并围绕重点内容布置作业。
2 较强教学互动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动态发展着的统一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制约课堂教学效果,有效的教学互动,既是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教与学的关系,更是师生之间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喜欢任课教师,课堂教学气氛就会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油然而生,学习效果肯定不言而喻。因此处理好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老师一定要注意重视情感投入,关怀学生,急学生之急,想学生之想,从自身做起,处理好师生关系,不仅在学习上,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多关心帮助学生、尊重理解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多与学生交流沟通,用自己的爱心真诚地唤来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通过言语、体态、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等情感。不能动不动就发火,不能表现出“不耐烦”“看不起”,更不能用随意给出负面评价或说出带有刺激性的语言,刺激伤害学生的心灵,否则后果绝对是使课堂教学失败。
3 改善教学方法
在教学加入“典型病案”、“案例讨论”、“PBL教学”等方法,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临床实际工作有机的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及早接触临床、理解临床,以利于早期形成中医妇科辨证论治思维雏形。
如课程中将“典型病案”和“PBL教学”、“病案讨论”相结合实施教学。从临床实践病案中认真筛选“典型病案”,整理病案资料,在课堂教学开展前提供病历资料给学生并提出问题:①请做出初步诊断。②请写出诊断依据。③请制定初步的治疗方案。④你认为该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难点是什么?改如何解决?同期指导学生应查阅书籍、期刊、材料名称,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相互讨论对有关问题给出答案。继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抽选讨论组当众回答“典型案例”有关问题,全体师生随机问题。如“月经先期”的讲授,课前提供学生病例资料“李某,女,34岁,近半年来工作烦累,情绪不畅,连续2个月经周期,月经提前9天,经色紫暗,量多,无瘀块,伴行经初期下腹部胀痛、两乳房及胁肋部胀痛,查体下腹部无压痛,妇检未见异常,舌暗,无瘀斑瘀点,舌底脉络无迂曲青紫,脉弦紧。”让学生通过阅读《中医妇科学》、《妇科诊疗常规》及校园网络资源相关内容,回答:①李某是何疾病?②请写出诊断依据。③应与何病证相鉴别?④请制定初步的治疗方案。通过学习,学生形成初步的答案,经课堂教学中“病案讨论”、“随即问答”后教师帮助学生明确该患病名诊断为“月经先期”,诊断依据是:①连续2个月经周期,月经提前9天。②附件未见异常③半年来工作烦累。④发病前无外伤史、无疼痛性昏厥、月经间期无不适。以上四点依据能与“先兆流产”相鉴别。其证属“肝郁气滞”,辨证依据为:肝经循行部位行经初期胀痛、舌暗、脉弦。进一步引导学生从“疏肝解郁、行气活血、调经止痛”来辨证处方,方用“逍遥散加减”。此法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对学习妇科的兴趣,加深对妇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概括、分析病历资料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诊断思路和治疗思路,从而提高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角色意识和医疗纠纷防范意识,是医学临床课堂教学中十分有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教与学都没有特定的方法,“强化学生主观能动性”、“加强教学互动”、“改善教学方法”是提高中医妇科课堂教学质量,保障教学效果的三个具体方法,能帮助学生学习和记忆中医妇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熟悉中医妇科临床工作路径、形成初步的妇科辨证论治思维,对中医专业学生早日步入和适应中医妇科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盛红主.中医妇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08.
[2]陈明雄,郭劲霖,李忠良.医学教师应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J].卫生职业教育,2001,(4):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