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地理教材的比较研究
——“经验地理”对高中地理教材编写的启示

2017-04-19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徐明珠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图表教材教育

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徐明珠

中美地理教材的比较研究
——“经验地理”对高中地理教材编写的启示

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徐明珠

十余年前,国内曾有教育考察团去美国参观,满眼都是“乱糟糟”的课堂;美国学者也来华交流,见到的是“安静”“整齐”“守纪律”的课堂,于是当时两国专家得出了同一个结论:10年之后,中国的教育必当超越美国。如今,中美教育差距依旧,我们的课改一路艰辛,仍未能创造出奇迹,“囚徒困境”依然困扰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看来,导致中美教育差距的真正原因并非仅仅在“乱糟糟”或是“静悄悄”这些表象上,更深层次上的原因需要我们去寻找。

就教材编写而言,我们就可以发现在其背后所隐匿着的不易被人们注意到的信息。以地理教材为例,现在国内的地理教材主要来自于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及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四种教材,这四种教材各有特色,但在整体的设计理念和思维方式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为了使问题简明,我们不妨拿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教材(以下简称“《湘Ⅰ》”)和浙江教育出版社翻译出版的美国理科教材(以下简称“《科》”)来对比一下,看一看两国教育在这方面的主要差异有哪些。

一、知识结构与组合顺序

从知识结构上说,《湘Ⅰ》共113页,几乎囊括了自然地理的所有知识,而这些内容《科》(两本)足足用了近700页,整体结构上,《科》包括“地球科学”“地球的构成”“地表的演化”“大气圈与海洋圈”“动态的地球”“地质年代”“资源与环境”“地球之外”等8个单元共31章,虽然从学科体系来看几乎和我们所差无几,但若是从深度和广度看,则远远超出我们所有教材的范围。如“地球之外”一单元,就单列“恒星”和“星系与宇宙”两节,即便是两者都重点谈到的太阳系,《科》描绘的细致程度也远非《湘Ⅰ》可比,大量的学术术语、前沿发现、野外图片和实验设计,从“感性”和“理性”两个认知层面交替持续影响。另外,知识的时效性非常高,每一章节都会就某一问题列出参考网站和最新资料,外延极广,让人感觉即便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恐怕也是来不及的,这自然对学生的课外“备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组合顺序上看,《科》几乎和《湘Ⅰ》完全相反,他将“地球之外”放在最后,而我们将类似的“宇宙中的地球”放在第一部分,结果,过于抽象的地球运动以及对运动演算及影响的理解困住了绝大多数的学生,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之后教学的开展。对于同一知识内容,我们的教材内容充满了“跳跃性”,有些原理过于抽象,内容过于简单,但考查的要求却很高,为学生带来很多困难。《科》多从实验和生活出发,鲜少有生硬的叙述,遵从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学生积累了足够多的兴趣和知识后,自然“瓜熟而蒂落”。

二、图文关系和应用技巧

作为一种学科特色,地理教材中有各式各样的图表等数形语言,用来辅助学生理解和学习。中美教材在对图表的使用上也有很大不同(见下页表),体现着不同的价值观。

首先,两个版本都讲究“图文并茂”,有些章节甚至是“图”多于“文”,呈现以“文”解“图”的现象。两者的“图/页比”是接近的,通常在一页纸上至少会出现一幅配图。但区别也很明显,《科》多以实物图、实验图、三维动画为主,生动而直观,图幅大小多样,布局灵活,读上去像一本“导游指南”,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而我们教材的用图则相对“中规中矩”得多,是典型的“教科书式”,而且总是陈年旧面孔、少有新意。我们教材中的图有接近40%是函数曲线图、地理模型图、示意图、关系图,常常令内容和原理“像风像雨又像雾”,对学生的综合理解力是种考验。相比之下,美国教材中的这类图只占20%,而且多是柱状图、饼状图等较容易被学生理解的图。

版本总页数图片直观图(实物图或三维图)数量表格总量图/页比表/页比直观图比率《湘Ⅰ》13012073170.920.1360.80%《科》(下)341361298141.050.0482.80%

两者最大的差距是表格方面,《科》中几乎找不到表,“表/页比”仅为0.04,多被实验所替代。而不足它一半厚的《湘Ⅰ》,“表/页比”竟是《科》的三倍。由此可见,我们教材的“理解难度”远高于美国,这或许是导致学生产生学业瓶颈的一个因素。值得一提的是,《湘Ⅰ》的抽象图和表格常见于正文中,成为教学的组成部分;而《科》中的抽象图表多分布在练习里,正文图表以直观为主。

三、动手能力和全面发展

《科》的一大特征是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其“实验”一栏像物理、化学一样,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并配有彩图,分“实验准备”“实验步骤”“实验分析”“结论与应用”四个方面,还附以常用的小知识和背景材料。在上述四个方面,还会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下去,若是学生遇到困难,可以根据书本提供的图书馆和网站的地址自行查找解决的办法,可操作性极强。

这种实验的设计,成为美国地理教材模块的固定组成部分,在任一单元之首或是结尾的地方都会出现,向学生传播了一种理念,即地理知识都是可以在实验中“建模”的,可以通过再现原理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此过程中,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合作,发展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耐挫力,学科的兴趣和专业素养也就慢慢建立起来。

这种理念在《湘Ⅰ》中是很难找到的。虽然《湘Ⅰ》中也有一些学生活动,但寥寥数语的介绍或要求,让学生很难真实地去完成,加上课堂的抽象总结和填鸭式的记忆,也渐渐磨灭了学生的兴趣,可以想象这些活动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活动内容常处于“附庸”地位,不能成为教学的固定常规,况且由于教师精力往往集中在对重难点的突破上,对这部分内容往往不会特别重视。中美地理教学的精神、方法和实践体现在教材上,是有很大差距的。

教材编写所显现出来的上述区别,不仅仅是学习材料的差异,更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上的差异。我们要走出教育教学的“囚徒困境”,一向以“乱糟糟”著称的美国课堂教学或许可以给我们许多借鉴,美式教材也可以给我们诸多启示。

一、优化知识结构,重组授课次序

课标中的要求,我们当然要不折不扣地教给学生,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可以继续优化知识结构。比如,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知识,要多补充生活的相关背景,丰富知识的内涵,多联系实际和常识;较为抽象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要灵活把握,利用PPT等多媒体手段将其转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模型(或规律),重建一个以生活经验为中心的知识结构。在授课顺序上,遵循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原则,适当将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知识放在其能力发展之后,将人文地理等内容融会贯通在自然地理中,以减轻对逻辑思维的过度依赖。

二、巧妙利用图表,提升学科素养

直觉思维和抽象思维两者都不可荒废,而美国教材对我们的启示在于,在学习的初期阶段,应适当从“直觉思维”、从感性的角度将教材的作用发挥到更佳,减少一上来就对学生“归纳”“总结”“运算”等应试能力的要求,要慢慢引导学生,教会他们敏锐地从图表中找到与自己实际生活经验的联系,从图表中捕捉有用信息,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养成良好的读图读表习惯。

三、注重讲练结合,增加直接体验

加强对地理实验活动的重视,坚持用事实说话,多指导和参与学科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学科模型、地理实验室、仪器室、多媒体教室等外部媒介,教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在巩固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全面发展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为跳出学科局限,实现“成人”教育而打下基础。

美国教材《科》对我们的地理教学的启示还有很多方面,它的设计理念更加人性化、生活化、实用化,有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学校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影子,它的确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种种规律,正如教材中所言:“像科学家那样思考,像科学家那样探索,知识能力和方法并重,动手动脑趣味无穷。”希望我们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也能不断地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注:本文是基于实用主义理念的高中“经验地理”建构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2015/02/294。

编辑/王一鸣E-mail:51213148@qq.com

猜你喜欢

图表教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