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降雨特征对兴安落叶松林降雨再分配过程中钾元素影响分析

2017-04-19满秀玲

林业科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间隔期历时灌木

胡 悦,满秀玲,魏 红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降雨特征对兴安落叶松林降雨再分配过程中钾元素影响分析

胡 悦,满秀玲*,魏 红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兴安落叶松林;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间隔期;钾元素;灰关联度

大气降雨通过森林生态系统,在降雨再分配过程中,其水化学特征也会受到交换、过滤、吸附和淋洗等影响而发生显著变化[1-2],而这种化学成分的改变主要取决于降雨类型、森林类型、森林结构、生长过程等[3-4]。目前,关于植被对降雨水化学影响的研究较多,如唐晓芬等[5]研究发现降雨经过林冠层后总的离子淋溶量表现为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毛竹林>灌木林;刘茜[6]等通过对大兴安岭北部白桦次生林降雨水化学特征研究发现K+、Mg2+和Fe等元素发生正淋溶,而Na+和Cu2+则为负淋溶。但关于降雨特征对水化学影响的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如周光益[7]研究发现热带丛林生态系统在暴雨期间Ca2+、Mg2+等含量随降雨强度的增强而增大,而K+含量则减小;王静[8]在天童常绿阔叶林的研究中发现硝态氮的浓度受降雨量的影响,且呈显著负相关。

大兴安岭地处我国寒温带地区,地带性植被是以兴安落叶松为主的明亮针叶林,它不仅是大兴安岭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系统,而且也是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草原的天然屏障,维护着东北地区的生态平衡。而K作为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具有较高的活性[9],且植物中的K元素主要来自土壤中的可溶性K,土壤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一个调节库,在水循环的过程中储存营养元素K,然后供植物生长使用[10]。因此本文选择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分析降雨特征对降雨再分配过程中K+含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森林生态水文效应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设置

2.2 采样方法

2.2.1 林外降雨的采集 在林外开旷地放置美国ONSET公司生产的HOBORG3-M翻斗式雨量自记仪,距离地面1 m高,测定大气降雨。

2.2.2 穿透雨的采集 在样地内随机布设5个由PVC材料制作的直径20 cm、长100 cm的降雨槽收集穿透雨,降雨槽距离地面1.3 m高,以避免林下灌木和草本对穿透雨量的影响,同时降雨槽应与地面保持约5°的倾角,降雨槽较低的一端开口,与HOBORG3-M翻斗式雨量自记仪相连,记录穿透雨量和过程,雨量自记仪下方接一自制的雨量筒以收集穿透雨。

2.2.3 灌木穿透雨采集 标准地内的灌木主要是兴安杜鹃,在兴安杜鹃下方随机布设5个灌木穿透雨收集桶,直径为32 cm,高6 cm,收集桶上方铺设纱网,以避免落叶和昆虫进入,每次降雨后收集灌木层穿透雨水样。

2.2.4 树干径流采集 在每木检尺的基础上,选择不同径阶的样木安装径流装置,共选择7株样木,测定树干径流。将高密度不透水泡沫板内壁用刀修成斜面,斜面最低处挖一个导水小槽,小槽的最低端与聚乙烯塑料管相接将树干径流导入HOBORG3-M型雨量自记仪,将泡沫板环绕于树干上,用勒死扣勒紧,并且用玻璃胶封严各接缝处,确保树干径流全部流入聚乙烯塑料管下的自计雨量仪中,雨量仪下方接一自制的雨量筒以收集树干径流。

2.2.5 枯透水采集 在标准地内选择5个有代表性的样点,将原状枯落物原移到直径20 cm的圆筛中,圆筛下接一已经处理过的小塑料桶,并将小塑料桶埋入土壤中,以避免温度对水质的影响,每次降雨后立即逐一取样。

2.3 水样测定

每次降雨后,用干净的500 mL塑料瓶收取各类水样,并放入4℃冰箱冷藏。

水样在测定前均用直径为25 mm、孔径0.45 μm的水溶性微孔滤膜过滤,采用德国耶拿公司的novAA400P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K+浓度,测定的样品需加入硝酸酸化。

2.4 数据分析

运用Excel 2010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图表绘制及分析[11-13]。

3 结果分析

3.1 研究区降雨特征

图1 研究期间降雨特征Fig.1 Characteristics of rainfall during the research time

3.2 降雨再分配过程中K+含量变化特征

图2 兴安落叶松林对大气降雨再分配过程中K+含量变化Fig.2 The content change of K+ on Larix gmelinii during the rainfall redistribution

3.2.1 降雨量对K+含量的影响 为了更加准确地研究降雨量对K+含量的影响,我们选择了5场不同量级的降雨,见表1,其中4月29日降雨量最小,仅有2.00 mm,降雨经过林冠后穿透雨中K+含量由2.061 mg·L-1增加至2.713 mg·L-1,仅增加了32%;5月23日降雨量为11.0 mm,穿透雨中K+含量由0.486 mg·L-1增加至2.489 mg·L-1,增加了4.12倍,增加幅度是4月29日的12.88倍;这主要是由于5月23日降雨量是4月29日的5.5倍,降雨量大可使降雨对林冠的淋洗更为彻底; 6月8日和7月23日降雨量分别达到14.0 mm和17.0 mm时,其穿透雨中K+含量的增加幅度是5.02倍和6.81倍,这说明穿透雨中K+含量受降雨量影响较大,且随降雨量的增加K+含量呈上升趋势。同样地,这三场降雨的灌木穿透雨中K+含量的增加幅度分别为0.59倍、3.72倍及4.26倍,也表现出随着降雨量的增加,K+含量的增加幅度呈上升趋势,与穿透雨中表现一致。由表1我们还可以看出, 5月23日与8月4日这两场降雨,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相近,5月23日穿透雨中K+含量增加了4.12倍,灌木穿透雨中K+含量增加了3.72倍,而8月4日穿透雨和灌木穿透雨中K+含量分别增加了6.37倍和5.34倍,增加幅度分别是5月23日的1.55倍和1.44倍。

表1 不同降雨量K+含量比较

树干径流中K+含量变化趋势与穿透雨相同,随着降雨量的增加,4月29日、6月8日和7月23日这三场降雨树干径流中K+含量分别增加了0.45倍、6.63倍和10.34倍,呈上升趋势。虽然K+在树干表面含量很少,但是由于树皮给大气沉降提供了良好的接受场所,并且是植物的非光合器官,它很难直接从水体中吸收营养元素,相反雨水易于淋洗树干附着物,使得树干径流中的化学元素含量呈增加趋势[15-16]。枯透水中K+含量增加幅度变化较小,相差不大。除4月29日外,其它4场降雨的枯透水中K+含量增加幅度呈上升趋势,分别增加了17.33%、22.82%、25.72%和36.10%,而4月29日K+含量增加了25.88%,与6月8日几乎相同,主要是由于此时林分颗粒物质积累较长,使得降雨淋洗的干沉降物较多,同时降雨量仅为2.0 mm,反而发生了浓缩现象[17],使得K+含量较高。

3.2.2 降雨历时和降雨强度对K+含量的影响 为了更好说明降雨历时和降雨强度对K+含量的影响,我们选择10 mm左右和18 mm左右的2个降雨量级进行对比分析,见表2。其中7月23日和8月19日降雨量分别为17.0 mm和18.2 mm,属于同一雨量级,7月23日的降雨经过林冠后穿透雨中K+含量较大气降雨增加了6.81倍,而 8月19日增加了11.92倍,增加的幅度是7月23日的1.75倍。这是由于8月19日降雨历时达27.33 h,而7月23日仅为2.83 h,降雨历时长可使降雨对林冠的淋洗更为彻底。由表2还可以看出,7月23日这场降雨的降雨间隔期为58.5 h,而8月19日为28.12 h,两者相差不到一天,即降雨量和降雨间隔期相差较小的情况下,降雨历时越长,穿透雨中K+含量越高。同样地,6月27日与8月4日这两场降雨,降雨量与降雨间隔期比较接近,而6月27日降雨历时为3.85 h,8月4日降雨历时为8.35 h,比6月27日高出4.50 h,使得8月4日穿透雨中K+增加幅度为6.37倍,而6月27日仅为3.03倍。这说明穿透雨中K+含量受降雨历时的影响较大,且与降雨历时呈正相关关系,与降雨强度呈负相关关系。

灌木穿透雨中,6月27日和8月4日的2场降雨,其降雨量与降雨间隔期相近,但降雨历时和降雨强度相差很大,6月27日K+含量由0.751 mg·L-1增加至2.905 mg·L-1,增加了2.87倍,8月4日K+含量增加幅度为5.34倍,较6月27日K+含量增加幅度高出86.06%;同样地,在7月23日和8月19日的两场降雨也表现出相同的规律,这说明降雨历时对灌木穿透雨中K+含量的变化幅度表现出正相关关系。树干径流与枯透水中K+含量变化幅度与穿透雨的相同,都是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K+含量增加幅度呈上升趋势。如8月4日树干径流中K+含量增加了7.73倍,而8月19日则增加了11.92倍;当8月4日降雨的枯透水中K+含量增加17.33%时,8月19日降雨的枯透水中K+含量增加了57.81%。由此可以看出,降雨历时对穿透雨、灌木穿透雨、树干径流及枯透水中K+含量的变化幅度影响较大。

由表2还可以得知,K+含量的增加幅度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呈降低趋势,但当降雨强度增加至0.041 mm·min-1,穿透雨中K+含量增加幅度降至最低,为3.03倍,灌木穿透雨、树干径流及枯透水中K+含量增加幅度也降至最低,分别为2.87倍、3.03倍和0.02倍,而后随着降雨强度由0.041 mm·min-1增加至0.100 mm·min-1时,降雨各层次中K+含量增加幅度反而呈上升趋势,分别为6.81倍、5.95倍、10.34倍和0.36倍,因此得出,K+含量的增加幅度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呈现出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当降雨强度增加至0.041 mm·min-1时,K+含量增加幅度降至最低,而后开始呈上升趋势。

表2 不同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K+含量比较

3.2.3 降雨间隔期对K+含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6月5日、6月15日和9月8日这3场降雨,降雨量接近,但降雨间隔期相差很大,分别为16.13 h、162.92 h和440.43 h。6月5日降雨经过林冠后穿透雨中K+含量由0.320 mg·L-1增加至2.762 mg·L-1,增加了7.64倍,6月15日降雨的穿透雨中K+含量增加了2.53倍;2场降雨K+含量增加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而9月8日穿透雨中K+含量由2.564 mg·L-1上升至2.684 mg·L-1,仅增加了0.05倍,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灌木穿透雨中,6月5日和6月15日这两场降雨中K+含量的增加幅度分别为7.69倍和2.47倍,而9月8日的增加幅度仅0.14倍,与穿透雨中K+的变化幅度表现出相同的规律;同样地,树干径流中K+含量增加幅度最大的是6月5日的降雨,增加了8.90倍,其次是6月15日的降雨,增加了2.99倍,而9月8日K+含量增加幅度最小,仅为0.05倍。在8月4日和9月30 日的两场降雨中我们也发现了同样的规律,8月4日和9月30日这两场降雨的降雨量和降雨历时相差很小,但9月30日的降雨间隔期为233.28 h,而8月4日的降雨间隔期仅为6.12 h,两者相差高达227.16 h,使得8月4日降雨的穿透雨、灌木穿透雨及树干径流中K+含量分别增加了6.37倍、5.34倍、7.73倍,较9月30日的穿透雨、灌木穿透雨及树干径流中K+含量增加幅度高出很多。同时我们发现,K+含量的增加幅度并不是无限制的减小,当降雨间隔期由16.13 h增加至162.92 h时,穿透雨中K+含量增加幅度由7.64倍降至2.53倍,降低幅度较大;而当降雨间隔期由233.28 h增加至440.43 h时,穿透雨中K+含量增加幅度由16%仅降至5%,增加幅度逐渐变缓。同样地,灌木穿透雨和树干径流中K+含量的增加幅度变化也出现了相同的规律,由此得出穿透雨、灌木穿透雨和树干径流中K+含量增加幅度随着降雨间隔期的延长而逐渐减小,但并不是无限制减小,当降雨间隔期增加至233.28 h后,K+含量的增加幅度逐渐趋于平缓。而枯透水中K+含量增加幅度,6月5日枯透水中K+含量增加了13.83%,而随着降雨间隔期的增长,6月15日和9月8日枯透水中K+含量增加幅度分别为14.74%和21.80%。

表3 不同降雨间隔期K+含量比较

3.3 影响K+含量的降雨特征因子及其重要性排序

影响K+含量的因素有很多,并且这些影响因子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影响,因此,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来确定各因素对K+含量影响的重要性。灰关联度越大,说明各因素对K+含量的影响就越大[18]。

从表4可知,林外降雨中K+含量与各影响因素的灰关联度大小顺序依次为降雨间隔期>降雨强度>降雨历时>降雨量,这说明对林外降雨中K+含量起主要影响的是降雨间隔期,降雨间隔期越长,大气中所积累的颗粒物越多,降雨时K+含量增大;穿透雨中K+含量与各影响因素的灰关联度大小顺序依次为降雨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降雨间隔期,这说明对穿透雨中K+含量起主要影响的是降雨量。灌木穿透雨中K+含量与各影响因素的灰关联度大小顺序与穿透雨相同,林外降雨量对灌木穿透雨中K+含量起主要影响作用。树干径流中K+含量影响因素的灰关联度大小顺序依次为降雨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降雨间隔期,即林外降雨量对树干径流中K+含量影响较大。而在枯透水中,对枯透水K+含量影响较大的则是降雨强度,最小的为降雨量。并且,本研究中所涉及的影响因子中,与各层次的K+含量的灰色关联度都超过了0.4,说明林外降雨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及降雨间隔期均会对降雨再分配过程中K+含量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可忽略,只是不同的降雨特征值对降雨再分配各组分K+含量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

表4 K+含量与其影响因素的灰关联度

Table 4 Grey correlation degree between the content of K+and influencing factors

4 讨论

在整个生长季内共观测到36场降雨,通过对采集的降雨进行分析,K+含量平均值排序为枯透水>树干径流>灌木穿透雨>穿透雨>林外降雨,这与刘世海[16]、张娜[19]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这说明降雨在经过林分的再分配过程中,对K+的淋溶呈增值效应,使得K+含量增加。而降雨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及降雨间隔期等降雨特征对K+含量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与甘建民[20]、刘世海[21]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降雨历时对林冠穿透雨、灌木穿透雨、树干径流和枯透水中K+含量增加幅度的影响表现为随降雨历时的增长,K+含量增加幅度呈上升趋势,而降雨强度却相反,当降雨强度较低时,随降雨强度的增加K+含量的增加幅度表现为下降趋势,这与张伟[22]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当降雨量小,降雨强度低,树木林冠层的吸收和吸附能力较强,元素所受吸附力大于冲刷力,表现为浓度值负增长。但本研究同时发现这种下降趋势并不是无限的,当降雨强度增加至0.041 mm·min-1时,即降雨历时为3.85 h,K+含量的增加幅度反而开始呈上升趋势;同样地,降雨间隔期对穿透雨、灌木穿透雨和树干径流中的K+含量增加幅度影响也较大,随着降雨间隔期的增长,K+含量增加幅度却呈下降趋势,这可能是由于雨前干燥期越长,会导致枝叶、树皮更加干燥。降雨初期,落叶松的枝叶、树干吸收和吸附能力较强,会吸收大量的水分,吸收水分的同时,降雨淋洗的K+会被枝叶、树干大量吸收。而降雨后期,落叶松自身吸附达到饱和后,多余K+就会被淋洗出来;因此,降雨间隔期增长,落叶松自身吸收的水分和养分会升高,使得K+含量增加幅度降低。但当降雨间隔期增大至233.28 h时,K+含量的增加幅度开始出现拐点,不再随着降雨间隔期的延长而无限降低,反而是趋于平缓。这说明此时树皮、枝叶已经达到了饱和,不会随间隔期的延长而发生变化。而枯透水中的K+含量的增加幅度受降雨间隔期的影响较小。同样,分析发现在降雨量、降雨强度和降雨间隔期都相差很小的情况下,K+含量的变化与植物生长季有很大的关系,如5月23日与8月4日这两场降雨,5月23日穿透雨和灌木穿透雨中K+含量分别增加了4.12倍和3.72倍,而8月4日穿透雨中K+含量增加了6.37倍,灌木穿透雨中K+含量增加了5.34倍,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K+在植物活跃的生长区,特别是芽、嫩叶和根尖部位含量很多,并且在化学上移动性极强,水中极易溶解,极易从叶、枝、花、果上溶脱[23];而落叶松及林内灌木8月达到生长顶峰,林冠枝叶繁茂,含有大量的K+,而5月落叶松及兴安杜鹃等灌木刚展叶,使得5月淋洗出的K+含量较少。这说明K+含量同时与植物生长季有很大的关系。

5 结论

(2)降雨量和降雨历时对降雨再分配过程中K+含量的影响均表现为正相关,随降雨量和降雨历时的增加K+含量增加幅度呈上升趋势;而降雨强度和降雨间隔期对K+含量增加幅度的影响则反之,当降雨强度大于0.041 mm·min-1时,K+含量的增加幅度开始出现转折,呈上升趋势,当降雨间隔期增大至233.28 h时,K+含量的增加幅度趋于稳定。

(3)通过灰色关联分析确定了各影响因子对K+含量影响的重要性,并且进行排序,对林外降雨中K+含量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降雨间隔期>降雨强度>降雨历时>降雨量,穿透雨中K+含量与各影响因素的灰关联度大小顺序依次为降雨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降雨间隔期,灌木穿透雨和树干径流中K+含量与各影响因素的灰关联度排序和穿透雨一致,影响的主导因子均为降雨量,枯透水中K+含量与各影响因素的灰关联度大小顺序依次为降雨强度>降雨间隔期>降雨历时>降雨量。

[1] Lindberg S E, Lovett G M, Richter D D,etal. Atmospheric deposition and canopy interactions of major ions in a forest[J]. Science, 1986, 231(4734):141-5.

[2] Puckett L J. Estimates of ion sources in deciduous and coniferous throughfall[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part A.general Topics, 1990, 24(3):545-555.

[3] Friedland A J, Miller E K, Battles J J,etal. Nitrogen deposition, distribution and cycling in a subalpine spruce-fir forest in the Adirondacks, New York, USA[J]. Biogeochemistry, 1990, 14(1):31-55.

[4] Fang W, Ding M M. Hydrological dynamics and nutrient migration with precipitation of artificial Acacia mangium forest in low subtropical downland[J] . Acta Ecol Sin, 1995, 15 (suppl. ):115-123.

[5] 唐晓芬,王云琦,王玉杰,等. 重庆酸雨区缙云山典型林分冠层酸雨淋洗特征[J]. 林业科学研究,2013,05:548-553.

[6] 刘 茜,满秀玲,田野宏,等. 大兴安岭北部白桦次生林降雨再分配金属元素季节动态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2014,05:119-123+133.

[7] 周光益. 台风暴雨对热带林生态系统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06:40-44.

[8] 王 静, YOU Wen-hui, 石 珺,等. 天童常绿阔叶林树干径流中硝态氮特征[J].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9(4):440-445.

[9] 刘 楠,王玉杰,王云琦,等. 亚热带缙云山典型林分不同层次水化学效应[J].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3,02:236-248.

[10] 张胜利,李光录. 秦岭火地塘森林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的水质效应[J]. 生态学报,2007,27( 5) : 1838-1844.

[11] 赖坤容,周维博. 灰色关联分析在延安市宝塔区延河段水质评价中的应用[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5:570-573.

[12] 王乃江,刘增文,徐 钊,等. 黄土高原主要森林类型自然性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生态学报,2011,02:316-325.

[13] 郑松发,郑德璋,廖宝文,等.红树植物半人工小群落的生态学研究──直接引进的乔木种群对原灌木群落及其种群的扰动效应[J].林业科学研究,1996,9(3):246-254

[14] 黄建辉,李海涛,韩兴国,等. 暖温带两种针叶林生态系统中茎流和穿透雨的养分特征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2000,02:248-251.

[15] 巩合德, 王开运, 杨万勤. 川西亚高山3种森林群落穿透雨和茎流养分特征研究[J]. 林业科学,2005,05:14-20.

[16] 刘世海,余新晓,于志民. 密云水库集水区人工油松水源保护林降水化学性质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2001,05:697-700.

[17] Hou B F, Wei H. Estimation of dry deposition and canopy exchange in Chinese fir plantations[J]. Forest Ecology & Management, 2001, 147(2-3):99-107.

[18] 段 旭,王彦辉,于澎涛,等. 六盘山分水岭沟典型森林植被对大气降雨的再分配规律及其影响因子[J]. 水土保持学报,2010,05:120-125.

[19] 张 娜,刘兴诏,李 坤,等. 南亚热带三种主要森林降雨及其再分配过程中的养分差异规律[J]. 生态学杂志,2011,02:193-200.

[20] 甘健民, 薛敬意, 谢寿昌. 云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降雨对养分淋溶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1996(3):279-284.

[21] 刘世海,余新晓. 密云水库集水区刺槐水源保护林水化学性质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2000,05:13-15.

[22] 张 伟,杨新兵,李 军. 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林生态系统水化学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 2011, 25(4): 217-220.

[23] 陈步峰,周光益,曾庆波,等. 热带山地次生雨林的水化学特征及其与降雨量关系的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1993,02:117-123.

(责任编辑:崔 贝)

Analysis on the Effects of Rainfall Characteristics on Potassium Content in
LarixgmeliniiForest during Rainfall Redistribution

HUYue,MANXiu-ling,WEIHong

(College of Forestry,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Heilongjiang, China)

Larixgmeliniiforest; rainfall; rainfall intensity; inter-events interval; potassium;grey correlation degree

2016-06-12 基金项目: 林业公益性行业专项(201404303-2) 。 作者简介: 胡 悦(1992-),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 森林水文学。E-mail:huhuyue0@163.com. * 通讯作者:满秀玲,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 水土保持与森林水文学。E-mail: mannefu@163.com

10.13275/j.cnki.lykxyj.2017.02.017

S715

A

1001-1498(2017)02-0307-08

猜你喜欢

间隔期历时灌木
关于储粮防护剂安全间隔期的问题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量词“只”的形成及其历时演变
常用词“怠”“惰”“懒”的历时演变
对《红楼梦》中“不好死了”与“……好的”的历时考察
古今字“兑”“说”“悦”“敚”历时考察
漯河市常见灌木类苗木的整形与修剪要点
与世隔绝的人世
杜鹃等 5 种灌木对PM 2.5 的净化作用初探
定时维修间隔期的优化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