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下颌测温与腋下测温的探讨比较
2017-04-19赵亚素
赵亚素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3--01
常规的体温测量方法有腋下测温法、直肠测温法和口腔测温法,口腔测温需要病人的高度合作,新生儿难以配合,此法不适于新生儿,只有腋下和直肠测试法适于新生儿。新生儿直肠较短,肛表插入深度不易掌控,可能会造成直肠穿孔;直肠测量法容易损伤直肠黏膜,也不便应用于新生儿的护理。
最常用的方法是腋下测量,腋窝有丰富的血管,准确率高,但腋下测温的过程存在许多不足,每次测试时都需要散包松解上衣,并且护理人员需要在旁用手扶托。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皮下脂肪较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易散热,易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所以体温不稳定,需2h—4h測量1次。既不利于患儿保暖,又引起其哭闹,腋下测温时不能紧紧接触皮肤,腋下测温由于手臂不易固定,须派人守护,因此此法不适于推广。
当采用颌下测量体温时,无须松解包被,利于保暖,减少对新生儿的刺激,所测值准确。由于新生儿颈部较短,皮肤褶皱较深,再加上包被的固定,操作方便,且不需要护理人员守护,提高了工作效率。
我科从2016年4月开始采用颌下测量新生儿体温,并与腋下测量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6年4月至2016年12月住院新生儿120例,其中男72例,女48例,均为出生后3d以上。
1.2 设备 均选用陕西医疗仪器厂生产的水银体温计进行测量。为避免体温计之间的误差,测量体温前,先检查体温计的准确性:将所用的体温计水银柱甩至35~C以下,于同一时间内放入已测量准确的40℃的温水内,3min后取出检视,常规准确性检测,误差小于0.2℃。
1.3 新生儿特点 新生儿头大,颈相对短,颈下皮肤皱褶较多,可夹体温表;测温时应注意环境温度,避免过冷过热,避免刚进乳或哭闹时测温。
1.4 方法
1.4.1 常规消毒体温计,测试前将所有体温计水银柱甩至35℃以下,于同一时间放入40℃温水中,3min取出核视,体温计之间刻度相差在0.2℃以下,水银槽有裂痕及水银柱断续者不用。
对同一新生儿依次进行颌下和腋下温度测量,在测量时保持适宜的室温,用干纱布擦拭下颌以及腋下,选择新生儿在安静状态下,测量前三十分钟无哭闹未进食。两处测量顺序随机选择,每个患儿使用同一体温计,一处测完后,将体温计甩至35℃以下,接着测量另一处。
颌下法:患儿取仰卧或侧卧位,将消毒后体温计水银端放入患儿颌下皮肤皱褶处,不需扶持。腋下法:松解患儿包被,将体温计水银端放入患儿腋下夹紧,护士扶持患儿上肢。
1.4.2 观测指标 固定1位护士对每个患儿进行颌下和腋下温度测量,每处测量时间为10min,分别做好记录。
腋下测量方法 散包松解上衣,擦干新生儿腋窝的皮肤,将体温计水银端放置于腋窝内夹紧,屈臂过胸,协助扶托,10分钟后取出,读书记录。
颌下测量法 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颈前总动脉搏动处,即胸锁乳突肌前缘与锁骨头上骨交界处,使患儿的头稍偏向放体温计侧,早产儿宜微微前倾,10分钟后取出,读数记录。用上述2种方法为30例患儿分别在11am、3pm,各测试体温1次。通过对计量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2.结果
3.结论
通过120例新生儿颌下和腋下体温测量方法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颌下皮肤温度能反映新生儿的实际体温,可替代腋下体温测量法。采用颌下测量体温操作时,无需松解包被,利于保暖,减少了对患儿的刺激,患儿安静无哭闹,所测体温值准确。由于新生儿颈部短,皮肤皱褶较深,再加上包被的固定作用,体温计易于固定,操作方便,而且不需要护理人员守护,方便了工作,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且有利于婴儿健康,具有临床实用性。
致谢:感谢西安风城医院产科同事们对我的帮助和指导。
参考文献
[1]张秀玲,徐慧霞,马玉娥.新生儿颈下与腋下测体温的比较.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10(5):页码17
[2]张丽新,王爱兰.颌下测体温法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杂志,2007,10(5):页码21
[3]王旭梅.新生儿颌下温度与腋窝温度关系的探讨.家庭护士,2007.5(10C):页码32
[4]陈梅.新生儿颌下测温的临床探讨.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5:页码25
[5]刘嫣媚.新生儿颈部皮肤温度测量的临床应用.实用护理杂志,1998,11,(14):页码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