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雄市紫溪镇塑料薄膜拱棚栽培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7-04-19张宏沙菊芬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5期
关键词: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张宏+沙菊芬

摘要 介绍楚雄市紫溪镇塑料薄膜拱棚栽培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从合理布局、技物配套、强化科技培训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塑料薄膜拱棚栽培;发展现状;问题;对策;云南楚雄;紫溪镇

中图分类号 S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5-0155-01

塑料薄膜拱棚是我国南方各地普遍采用的一种农业设施类型,具有结构简单、搭建拆除方便、投资回本快、设施栽培效果明显等优点。塑料薄膜拱棚主要用于春提早、秋延后及防雨栽培,也常用于烤烟漂浮育苗、培育露地蔬菜幼苗等方面。现对楚雄市崇溪镇塑料薄膜拱棚栽培发展情况进行探讨。

1 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交通路网建设和农村改革的持续深入,紫溪镇依托地处楚雄市城郊、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十分便利的区位优势,着眼发展特色经济林果、设施蔬菜等产销对路的农产品投放楚雄周边市场,积极招商引资、争取项目。自2008年引入竹木大棚连片示范1.33 hm2进行设施番茄春提早栽培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后,镇党委、政府继续推动设施塑料薄膜拱棚在全镇的推广应用,先后引进和邦、欣惠、盛祥等食用菌、蔬菜、粮油等生产加工型企业落户紫溪,共投入塑料拱棚生产基地建设9.33 hm2。入驻企业在开拓市场、订单生产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设施塑料拱棚的发展。截至2016年,全镇各类设施塑料拱棚面积37.53 hm2。其中,冬暖式日光温室大棚1 hm2,钢架结构大棚1.66 hm2,装配式镀锌钢管大棚8.46 hm2,钢混水泥大棚9.54 hm2,竹木大棚2.2 hm2,簡易小拱棚14.67 hm2。设施塑料薄膜拱棚在紫溪镇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农业技术推广的科技含量,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设施栽培模式。

2 存在的问题

2.1 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机械化程度低

紫溪镇设施农业区域分布比较集中,点少面窄,农业现代化程度低。现有技术含量高的塑料大棚集中在交通便利、物流相对完善的2个坝区村委会,多以设施蔬菜、设施食用菌生产、苗木栽培为主,适应性强、生产效率高、作业质量好、技术水平相对领先;而地处紫溪山风景旅游区周边的几个半山、山区村委会因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设施农业建造多以中小拱棚为主,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比较效益低的缺点,制约了当地建棚生产的积极性[1]。

2.2 设施水平低,环境调控能力差,抗灾避害能力弱

崇溪镇投产使用的塑料拱棚多为简易型钢管大棚、钢混大棚和中小竹棚。多数设施投入资金不足,装配设备不齐,采光和保温性能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仅具有简单提温、防雨功能,不能对棚内温、光、水、肥、气等环境因子实行调控,在遭受恶劣天气影响时,作物产量和品质会受到严重冲击;同时,由于塑料薄膜拱棚生产的环境调控技术水平不高,使设施蔬菜亚逆境环境生育障碍、土壤连作障碍等时有发生,难以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安全控制难度大。

2.3 设施栽培技术不配套,科技含量低

设施栽培是一种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业生产形式,在作物选种、育苗、假植、嫁接、移栽、管理等生产环节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除设施类型本身造成的生产能力差异外,管理技术比露地栽培复杂得多,因而要有高素质的技术指导人员和配套的设施栽培技术。而紫溪镇农技人员的年龄普遍偏大,工作经验虽然丰富但知识更新不足,在设施栽培指导中栽培技术不配套、不规范,缺乏量化指标,栽培管理主要靠经验,致使设施条件下的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始终得不到提高[2]。

2.4 农民技能水平低

塑料薄膜拱棚栽培技术区别于常规露地栽培,需要大量有技术、有经验,常年从事设施栽培的技术型农民。在紫溪镇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或向本地其他行业转移,常年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这部分人科技意识淡薄、接受能力差、劳动能力弱化,难以把复杂的设施栽培技术有效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

3 发展对策

3.1 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合理布局

加强政府的指导和调控作用,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科学规划、精心布局,实行设施栽培生产的专业化与多样性相结合,围绕紫溪镇特色优势农产品集中的种植区域建设一批各具特色和较高水平的设施农业示范带动基地。一是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在前进、箐上、紫金、云庆、冷水等适宜地区建设一批环境友好、科技领先的连栋大棚、日光温室等,稳步扩大设施栽培面积。二是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继续抓好箐上的番茄、冷水的百合、母掌的辣椒、平掌中药材等设施栽培规划工作。三是结合镇旅游资源丰富的实际,探索设施农业与观光农业融合发展工作。

3.2 技物配套相结合,提高设施栽培科技含量

设施塑料拱棚栽培是高投入、高产出的栽培模式,从土地平整、水电路网建设、大棚搭建、设施栽培等各个过程都需要资金投入。技物配套的好坏往往决定了设施栽培科技含量的高低。一是加大基础设施改造,对现有设施塑料拱棚进行提升技术改造,逐步淘汰产能落后的竹木大棚。二是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技术方案,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加速设

施农业向生产工厂化、水利微灌化、耕作机械化、管理微机化的方向发展[3]。三是加强设施建造与栽培管理的衔接,做好光温调节、CO2调控、无土栽培、喷滴灌等技术的推广应用。

3.3 强化科技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一是加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要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扎实开展农技人员岗位培训,通过采取参观学习、专家授课、横向交流、挂职锻炼、脱产学习等方式,增加受训次数,提高培训档次。在技术推广方面积极争取项目科研经费,做好设施品种储备、设施水肥管理一体化、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以及区域内设施栽培标准化技术试验、示范及推广任务[4]。二是抓好重点培训人群,建全科技培训网络。①抓好有头脑、懂技术的专业种植户、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等人群的培训;②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动能力的培训工作;③抓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等项目,扎实开展广大农民的培训工作。

4 参考文献

[1] 徐磊.我国蔬菜设施栽培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长江蔬菜,2009(17):1-4.

[2] 汪兴汉.南方蔬菜设施栽培现状及前景对策[J].长江蔬菜,2000(12):1-4.

[3] 赵培飞,黎霞.云南省花卉设施栽培的现状及建议[J].北方园艺,2012(24):184-187.

[4] 龙洪进,杨敏杰.云南省蔬菜设施栽培的现状、问题及建议[J].云南农业科技,2001(3):24-26.

猜你喜欢

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