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职校专业课程学习中加入“长线作业”的必要性

2017-04-19张申云

教育界·下旬 2016年12期

张申云

【摘 要】文章提出了在中职校专业课程中加入“长线作业”,并以此参与评价中专学生学习效果,是探索与研究在专业课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并试图通过学生“长线作业”的完成情况来关注学生书面考试以外的职业能力发展,从而实现更全面更客观地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最终评价。

【关键词】长线作业 课后拓展 学习效果评价

学习效果评价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正面客观的评价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潜在竞争力,是教学过程中值得探索并完善的重要课题。

目前大多数专业课正在使用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式中,较常见的方式有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实习实训成绩等评价方式。平时成绩大多指课堂表现、出勤、耗时较短频率较高的课后作业完成及批改情况;实习实训多为学期中一到两周的集中专业认知与技能锻炼。在学期末对学生进行一学期的学习评价时,以上评价的结果往往会以一定比例得出最终成绩,形成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评价。通过多年教学经验总结,笔者认为在以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塑造为本位的中职学校,按照权重比例得出最终评价分数是科学的,但该权重中参与的评价项目内容是值得深入讨论与研究的。

目前几乎所有专业都开设了实习实训课程,教师可以通过对实习实训过程的评价来体现对学生评价的多元化。但毕竟专业实训的内容安排无法面面俱到,实习实训所占时间的比例较低,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塑造来说仍显得杯水车薪。对中专学生来说,由于课程安排较轻松且学业压力不大,所以会有较丰富的课余时间。教师完全可以善加引导,布置具有一定难度且需耗费更多课余时间来完成的“长线作业”,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来讨论,学生相互配合一步步达成最终目标。这既能促进学生对课内知识的掌握与使用,拓展学生知识面与眼界,还能无形中培养学生分工明确、努力完成自己本职工作,从而提高相互信任、团队合作的职业人素养。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加入“长线作业”,并以此参与评价中专学生学习效果,可以更直观地展现学生的系统学习能力,还能培养除了理论知识学习能力以外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长线作业”的定义

“长线作业”是指由教师在教学初期发布的,需要学生自行在学习过程中总结与综合使用所学知识点、技能点来帮助完成的时间跨度较长的作业。完成“长线作业”所需的知识可能分散在本学期所学科目内各个不同的章节或任务模块中,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能做到融会贯通、活学活用。

完成“长线作业”依靠的不是个人,而是一个3至5人的团队即学习小组。团队中需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在最终提交的作业成品中需体现该团队的作业执行思路、执行计划、实施过程与结果反思。团队的最终作业成品可以多媒体形式呈现,改变以往单纯的书面作业形式。

“长线作业”的评价主要以教师点评与团队互评结合展开。教师可挑选学期中合适的时间进行班级内所有作业成品的展示活动,团队负责人上讲台向教师与其他同学宣讲自己团队的作品,随后解答其他团队的提问及接受点评。不同的团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其优点,改正自己团队的疏忽与错误。

二、“长线作业”参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发展

美国著名评价学家斯克里芬在1976年提出了“过程性评价”理论,后由布卢姆将其引入教学领域。“过程性评价”是指在学校(教师)制定的或学生自己设计的学习活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对学习计划方案执行的情况进行的测量与评价。通过收集、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情况和效果,不断获得反馈信息,进而完善教学质量的一种综合性评价体系[1]。本文中研究的“长线作业”即为“过程性评价”的一种表现方式。

环顾当代教育教学评价方式,本文的“长线作业”也印证了“课题式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的一部分特点。课题式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成一种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因此,课题式研究性的学习评价,就是以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反映出的学习成果,包括一般技能(如收集、整理资料、分析、解决问题、团队协作、自我管理等)和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等为实施根据,对研究性学习的方案、计划与实施效果做出价值判断,以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独特作用[2]。在教师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期时间限制等客观因素的存在,所以“长线作业”也可称为简化版的“课题式研究性学习”,具有其学习内容开放性、灵活性的特征,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我发挥的成就感,从而提升对该课程乃至本专业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但“长线作业”仍与“课题式研究性学习”有很大不同,即“作业”有导向且研究程度较浅,适合于中专年龄段与该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征;而“课题”则是专业领域的自由探究且程度较深,更适合大学及以上的学生使用。

三、“长线作业”的特点

“长线作业”在参与中专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明显地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在学习初期即树立较完整的宏观学习目标,学生明确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自己应该能达到的高度,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有的放矢”的学习习惯。

第二,引导学生提炼出新旧知识的关联点,帮助学生形成专业知识整体构架以服务于长线作业的需求,有利于帮助学生保持学习知识的连贯性。

第三,提升学生对枯燥知识点的学习兴趣,以完成长线作业为动力推手,形成主动学习与运用的习惯,有利于学生系统、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

第四,长线作业是开放性的作业,要完成作业除了需要依赖本门课程教材所授知识点外,还可以获取与利用其他线上线下的资源,用不同的途径与方法,完成各具特色的作业成果,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点的基础上拓展知识面、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四、 “长线作业”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长线作业”的时间跨度较长,在中职校学生学习习惯相对懒惰的现实学情下,作业的完成容易受到忽视和拖延,学生往往会为了换取评价而临时赶制、东拼西凑。为了最大限度避免这一问题的产生,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一)学期初布置作业主题,要求一周内成立固定的学习小组并将分组名单报教师处备查。

(二)授课过程要与“长线作业”的完成步骤大体一致,在每涉及一个重要知识点时教师需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作业完成进度。

(三)学期中教师可安排两到三次抽查,即在学习小组中抽样检查,以便掌握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随时调整进度。

(四)教师可设一个公用邮箱,将完成“长线作业”所需的几个重要知识点或重要参考资料放置在内以供学生随时参阅。学生也可将自己找到的对“长线作业”有帮助的资源放入邮箱,形成学习小组之间的资源交流。

(五)實施“长线作业”时,学习小组的积极性、学习能力、灵活程度均会有差异,所以要求教师具有更敏锐的观察力,能及时发现问题,带动学生将问题逐步解决,尽量不造成拖延及掉队现象。

在中职校专业课程学习中加入“长线作业”并以此参与评价中专学生学习效果,可以更全面地观察学生对知识点与技能点的掌握情况。长线作业的平时积累和作业展示设计的积极参与,师生的频繁互动可以实现“教学相长”,又能有效地避免学生出现靠突击背诵知识点来赢得卷面成绩的不良现象,还能对日常教学起着积极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旸.对推行过程性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科教导刊 ,2016(24): 45.

[2]程慧丽.课题式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探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