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含山县雷暴时空分布规律分析

2017-04-19奚立信胡敬喜洪高卫王鹏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24期
关键词:时空分布雷暴

奚立信++胡敬喜++洪高卫++王鹏

摘要 利用1960—2010年含山县逐日雷暴资料,统计出历年雷暴日数并建立时间序列,夏季雷暴最多,尤其7—8月达到高峰,占全年56%;16:00—17:00最易出现雷电活动;雷暴活动频繁,初日早,终日晚,雷暴期长。通过趋势分析、0.01显著性检验、M-K突变检验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含山县雷电日数存在显著减少趋勢,为-3.3 d/10年;雷电日数在1974年开始发生突变。利用近4年(2006—2009年)安徽省闪电点定位资料(LD-Ⅱ型雷电探测系统),对含山县雷电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制作雷闪密度图、雷电流强度图;含山县雷闪密度高值区在清溪镇到环峰镇,呈西南至东北走向。雷电流强度高值区出现在仙踪镇、昭关镇及铜闸镇;雷闪密度分布与雷电流强度分布相反。

关键词 雷暴;时空分布;线性趋势;突变检验;安徽含山

中图分类号 P4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4-0230-03

含山县地处长江下游北岸,位于巢湖之滨,地形地貌起伏较大,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北部主要是丘陵、山岗,南部为长江冲积平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形特点,气象灾害特别是雷电灾害严重。全县每年发生数十起雷电伤亡和财产损毁事故,经济损失达数十万元。因此,开展含山县雷暴的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对于做好全县的防雷减灾、雷电监测、预警、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选取

选用1960—2010年含山县气象观测雷暴资料及2006—2009年安徽省LD-Ⅱ型闪电定位资料,作为统计分析对象。

1.2 分析方法

采用Excel、Surfer、ArcGIS软件,对1960—2010年含山县气象观测逐日雷暴资料及2006—2009年安徽省LD-Ⅱ型闪电定位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1960—2010年含山县雷暴日数进行线性趋势分析,并作Mann-Kendall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时间分布规律

2.1.1 雷暴的年际分布规律。含山县年均雷暴日为32.2 d,最多年份达60 d(1963年),最少年份为17 d(1999年)。雷暴的年际变化总体呈波浪式下降,且年际变化差异较大:1960—1999年雷暴日数有比较明显的下降趋势,2000—2005年雷电日数呈平滑上升趋势,2006—2010年趋于正常(图1)。

2.1.2 雷暴的季节分布规律。雷暴主要发生在春、夏2季,约占全年雷电的91%,其中春季(3—5月)占全年雷电日数的22%。夏季(6—8月)为雷电高发期,占全年雷电的69%。秋季(9—11月)占全年雷电的9%。冬季(12月至次年2月)不足0.5%(图2)。

2.1.3 雷暴的月分布规律。含山县全年各月均有雷暴发生,雷暴集中出现在3—9月,在1—2月和12月出现较少。从3月开始活跃,7—8月为高峰期,占56%。其中,7月为最多,达30%;8月次之,占26%;9月开始锐减至7%。其主要原因是:12月至次年2月含山县上空基本上为一致的西北气流,地面为北—东北风,气候干燥,很少发生雷电天气。当高空槽和地面气旋诱导的强冷空气急速南下,遇暖湿气流,产生雷电。3—5月南支槽比较活跃,槽前西南气流把南方的暖湿空气不断输送到江淮地区,冷暖空气在含山县上空交汇,雷电活动日趋活跃;6—8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西伸,6—7月为江淮的梅雨季节,含山县处在副高边缘,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引发大量雷电。出梅后,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温度高,湿度大,又处于巢湖东侧,水汽充沛,午后到夜间极易产生局地强对流天气;7—8月,由于受副热带高压短期变化的影响,对流活动最为活跃,所以是雷电活动的高峰期;9月为过渡季节,10—12月雷暴较少出现(图3)。

2.1.4 雷暴的日分布规律。含山县雷电呈现出明显的日变化,在每个时段都有可能出现。8:00—12:00出现的较少,12:00后雷电出现的日数明显增加,在16:00—17:00达到最大值,出现雷电的概率为26%,这与午后太阳辐射强烈,地面温度最高,地面长波辐射增强并加热空气,使气团易对流上升有关(图4)。

雷暴日变化在不同季节也有差异,春季各月夜间多于白天,12:00前后出现最少。夏季各月雷电日变化趋势与全年平均一致,而下午的高峰期更为突出。

2.1.5 雷暴的初日、终日、雷暴期。含山县雷暴最早出现在1月5日(2000年),历年平均初雷日为3月8日;最晚出现在12月31日(1996年),历年平均终雷日为9月24日;雷暴期最长275 d(1996年),最短122 d(2001年),雷暴期最长与最短相差1倍以上;历年平均雷暴期203 d。由此可见,含山县雷暴活动频繁,初日早,终日晚,雷暴期长。

2.2 雷暴的空间分布规律

2.2.1 雷暴的移动方向。从含山县雷暴的初始和终止方向统计表(表1)中可看出,雷暴的初始方向以SW、W方向为最多,以E和天顶为最少(图5)。终止方向以SW、S、SE方向为最多,以NE和天顶为最少(图6)。

2.2.2 雷闪密度空间分布规律。含山县境内雷闪密度为中间高[1],南北较低,高值区在清溪到环峰镇,呈西南至东北走向,是雷闪密度最大区域;雷闪密度次大区域在苍山、太湖山一线及昭关山一带,主要与地形地貌有关,基本与山脉走向一致(图7)。有2个低值区:一个在在仙踪至昭关一线;另一个在运漕到铜闸一线。

2.2.3 雷闪强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含山县雷闪强度有3个高值区和2个低值区(图8)。最大区出现在仙踪镇、昭关镇及铜闸镇;最低值出现在运漕镇、环峰镇。雷闪强度与雷闪密度分布相反[2]。

2.3 线性趋势分析

由线性方程y=a+bx,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得回归系数b=(∑xy-nxy)/(∑x2-nx2),a=y-bx,同时得到趋势方程为:y=685.666 31-0.329 22x,线性倾向率为-3.3 d/10年,得出含山县1961—2010年雷暴日数呈减少趋势[3],每10年减少3.3 d(图9)。

2.4 Mann-Kendall检验

2.4.1 Mann-Kendall趋势检验。计算公式如下:

Z=(S-1)/■,S>00,S=0(S+1)/■,S<0

在双边趋势检验中,对于给定的置信水平α,若|Z |≥Z1-a/2,则原假设H0是不可接受的,即在置信水平α上,时间序列数据存在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4-6]。Z为正值表示增加趋势,负值表示减少趋势。|Z |≥1.28、≥1.64、≥2.32时表示分别通过了信度90%、95%、99%的显著性检验。S=349-830=-481,由n=50,得Var(S)=n×(n-1)×(2n+5)/18=14 291.67。由公式Z=(S+1)/■,S<0,得Z= -4.02<0,可知含山县雷电呈下降趋势,且|Z|>2.32,通过了99%显著性检验。

2.4.2 非参数Mann-Kendall法突变检验。计算公式如下:

Sk=■ri(k=2,3,…,n);ri=1,xi>xj0,xi≤xj(j=1,2,…,n)

在时间序列随机独立的假定下,Sk的均值和方差分别为:

E[Sk]=k(k-1)/4,Var[Sk]=k(k-1)(2k+5)/72,1≤k≤n,得标准化的UFk=■,其中UF1=0。给定显著性水平α,若|UFk|>Uα,则表明序列存在明显的趋势变化。所有UFk可组成一条曲线。将此方法引用到反序列,则反序列UBk= -UFk,i′=n+1-i,其中UB1=0。从UF和UB曲线交点的位置确定,含山县雷暴日数在1970年代的减少是一种突变现象,具体开始时间在1974年发生突变(图10)。

3 结论

(1)含山县年均雷暴日为32.2 d,属多雷地区。雷暴年变化呈下降趋势,每10年约减少3.3 d,并通过0.01显著性检验。

(2)含山县雷电主要发生在夏季和春季,约占全年雷电的91%左右,其中夏季(6—8月)为雷电高发期,占全年雷电的69%;春季(3—5月)占22%,秋季(9—11月)占9%,冬季(12月至次年2月)不足0.5%。雷电主要发生在7—8月,4—6月、9月次之。雷电最早出现在2000年1月5日,最晚出现在1996年12月31日。雷电的日变化规律十分明显,主要发生在午后,在16:00—17:00出现频率最高。含山县雷暴初日早、终日晚,雷暴期长。雷电开始和终止方向均以西南方向为主,这与含山县濒临巢湖,处在巢湖偏东方向,巢湖为含山县区域的雷电提供了水汽、热动力条件有关。

(3)含山县域内雷闪密度和雷闪强度空间分布不均。雷闪密度为中间高、南北较低,雷闪密度最大区域在清溪镇到环峰镇一带,呈西南至东北走向;雷闪密度次大区域在苍山、太湖山一线及昭关山一带,基本与山脉走向一致,主要与地形地貌影响有关。有2个低值区,一个在仙踪至昭关一线;另一个在运漕到铜闸一线。

含山县雷闪强度有3个高值区和2个低值区。最大区域出现在仙踪镇、昭关镇及铜闸镇;最低值出现在运漕镇、环峰镇。雷闪密度与雷闪强度分布相反。

(4)通过Mann-Kendall趋势检验,含山县雷电呈减少趋势,|Z|>2.32,通过了99%显著性检验。在突变分析中,含山县雷暴在1974年开始发生突变。

4 参考文献

[1] 杨春明,唐志勇,周俊,等.安徽马鞍山地区闪电时空分布特征[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4,8(1):23-27.

[2] 李家启,申双和,夏佰成,等.基于ADTD系统的闪电频次分布特征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11,27(5):710-716.

[3] 程向阳,谢伍三,刘岩,等.安徽近50年雷电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1):117-121.

[4] 霍广勇,江遠安,史红政,等.1961—2010年新疆雷暴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J].冰川冻土,2013(5):1156-1164.

[5] 王锡中,叶玉珍,钟颖颖,等.江苏省城市雷暴日分布特征[J].气象科学,2011(1):93-99.

[6] 王学良,余田野,朱传林,等.我国中部五省雷暴日时空分布特征[J].热带地理,2013(1):13-20.

猜你喜欢

时空分布雷暴
新德里雷暴
牙克石市图里河地区雷暴特征统计分析
1973—2014年宁波地区雷暴气候特征分析研究
1973—2014年宁波地区雷暴气候特征分析研究
1961—2012年西宁地区雷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基于云模型的淮北平原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分布
基于云模型的淮北平原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分布
长江中下游地区近32年水稻高温热害分布规律
长江中下游地区近32年水稻高温热害分布规律
1957—2013年莘县雷暴气候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