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同性恋”现象成因分析及对策

2017-04-19魏艳玲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同性恋成因现象

【摘 要】 本文对中学生“同性恋”现象的成因作了分析,提出了疏导策略。要在尊重原则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各种帮助;进行科学的健康教育;改变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

【关键词】 中学生;“同性恋”现象;成因;对策

校园,在很多人的记忆中是美好而纯真的,可是现在,这一方“净土”在网络化、娱乐化、经济化的洪流中,也被涂满了五颜六色。校园中,一对对女生手挽手,肩并肩,有说有笑,亲密无间,互相拥抱,互相亲吻;一对对男生一起吃饭,给对方夹菜,偶尔互相喂食。这就是“同性恋”,这一现象让家长无言以对,纯真的孩子们也在其中迷失了自我。

时代在发展,教育也在变革,年轻的家长还在为早恋、性教育问题而烦恼时,“同性恋”又让他们手足无措,因此,对中学生“同性恋”的研究就尤为重要。

一、中学生“同性恋”现象的成因分析

目前有的学者专家将这一现象称为“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就是指:在校园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学生选择同性作为彼此爱恋依托对象的倾向和行为。这一现象的原因要从学生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来分析。

1、主观因素

青春期的学生,身心正处在发育阶段,“性早熟”也越来越明显,他们在懵懂和好奇中尝试“恋爱”,这种“恋爱”一旦失败,就很容易偏向对同性之间的爱恋。另一方面,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还不高,也不够成熟,这些都使得中学生成为“免疫力”很低的人群。

2、客观因素

中学生本身就很脆弱,“同性恋”的形成,更为重要的是客观环境的影响。

(1)多元的社会诱导中学生发生偏离。打开电视、电脑、手机,娱乐充斥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洗礼”着每一个人。“超级女声”、“快乐男生”风靡一时,李宇春一头短发,帅气的动作,影响甚远。一时间,校园少了长发乖乖女,清一色的短发。韩剧中的男主角,长相精致,让广大女性都自叹不如。于是,男生开始画眼线,涂唇彩,小步扭捏,个个妩媚。

开放的社会,多元的文化,孩子们浸泡在其中,他们开始模仿,开始试探,同时也迷失了方向,“伪男”、“伪娘”不断出现,性别在这里有些混乱,“同性恋”也就滋生了。

(2)家庭教育的“臭氧空洞”让孩子们被“灼伤”。中学生“同性恋”的形成中家庭的因素是最重要的。

父母关系的好坏对孩子有着很大的影响。父母离异,或者一方有婚外情的家庭中,孩子较容易有两性的认知错误,例如:父亲有婚外情,孩子就会痛恨女人,久而久之就会泛化为对所有女性的痛恨。

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也会导致“同性恋”。现在的父母在各个媒体上看到或听到的性伤害的事件太多了,看到孩子和异性在一起,就很容易联想到一些可怕的事件,于是他们只允许孩子和同性交往,久而久之,孩子的圈子里只剩下同性朋友,这在无形当中就促成“同性恋”的发生。

父母对孩子的忽视让孩子极力寻找倾诉和慰藉的对象。现在作为“房奴”、“车奴”的父母每天都在奔波忙碌,无暇顾及孩子的身心发展。孩子在仅有的同性圈子中不断寻找可宣泄情绪的对象,渐渐地就会依赖、依恋、爱恋。

二、中学生“同性恋”现象的疏导策略

通过对“同性恋”这一现象的研究,我们首先是要预防,防患于未然是最理想的。那么对于已经有“同性恋”倾向的学生,我们又该如何疏导呢?

1、在尊重原则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各种帮助

“同性恋”学生一般都将自己的这种情感隐藏起来,害怕被发现害怕被取笑。这就证明他们内心深处似乎也明白这是一种“非正常”的情感。所以我们不必刻意提醒,也不必大张旗鼓的教育,只要顺其自然,尊重他们,循循善诱,加强他们对自身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避免学生努力证明自己“是否正常”,内心纠结于“同性恋是否是变态”,自己“是否是变态”这类问题,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很大焦虑。让他们有一个轻松的心态,平静的心态去面对,渐渐地使他们摆脱对“同性恋”的依赖。

在尊重的基础上,我们也要帮助这类学生,及时正确的发泄自己的情绪。“同性恋”学生一般情绪上更容易焦虑、抑郁、自卑,如果没有可以宣泄这些情绪的渠道,很容易走极端。学校可以安排心理咨询老师,让学生可以找到倾诉的对象,减轻心理压力、负担。

2、进行科学的健康教育

中学生心智发育不成熟,缺乏理性的思考、判断能力。我们一方面要顺其自然,另一方面也要开展必要健康教育。一个是青春期的心理教育,学校可以开展心理健康的课程,如:掌握与同性和异性正确交往的方法;及时了解男女性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和角色期待;性伦理等。

家长也应在生活中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有一个是青春期的性教育,“同性恋”现象产生,就是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性别产生误解或者不认同造成的。所以性教育很重要,让学生对性别有一个科学、理性的认知。通过这些健康教育的开展,也能够使得“同性恋”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所“拥有的感情”是否理智,是否正确。

3、改变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

对“同性恋”学生的疏导不可或缺的一方是家庭,是父母。很多父母在发现孩子有“同性恋”倾向时不是羞于启齿就是打骂交加。父母为什么不冷静的思考一下孩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呢?要从根源上解决,也可以咨询相关专业人士,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寻找出路。家长之所以有一些错误解决方法,就是家庭教育观念的陈旧。必须改变家长的观念、态度,才能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性教育,即便是在我們自认为很开放的社会,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家长在面对“同性恋”孩子的时候,首先自身的心态要正确,家长的心态都不正确,如何引导孩子?家长只是一味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送孩子参加各种补习、培训班,忽略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明确,孩子的健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孩子以后发展的“1”,其他的学习成绩,能力、智力所有的都是“0”,没有“1”,再多的“0”也只是“0”。

研究中学生“同性恋”现象,我们不仅仅关注的是学生“同性恋”现象,我们更倾向于纠正和协调每一位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希望社会、学校、家庭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帮扶稚嫩的孩子找到正确的成长轨道。

【参考文献】

[1] 陈尽染,袁誉宁.关注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现象[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17.

[2] 杨凤池.难解之结同性恋[J].中国青年科技,1994.1(1)42-44.

[3] 马金福.迎春蓓蕾初绽放——对中学生早恋想象的认识[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07.

[4] 葛兴,王珍.论中学生考试心理障碍的表现与应对策略[J].新课程(教研),2011.06.

[5] 李阳飘.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1.21.

[6] 刘云艳.幼儿好奇心发展与教育促进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7] 李玉玲.同性恋合理性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8] 杜娟,马岚.关于正确处理中学生早恋问题[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0.03.

[9] 谢文剑.别再错把友情当爱情—中学生“早恋”心理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14.

【作者简介】

魏艳玲,新疆乌鲁木齐市第105小学校长,小教高级职称,国家心理健康一级导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同性恋成因现象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高职高专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调查
台湾同性恋题材电影现状初探
从《道熙呀》看韩国电影的女性主义色彩
浅析《蝴蝶君》中的同性恋因素
第四章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