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贫困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的路径研究

2017-04-19张燕

教育界·下旬 2016年12期
关键词:感恩教育贫困学生高职教育

张燕

【摘 要】高职贫困学生是学校与社会关注与扶助的重要群体。但在这一群体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现象,反映了当前高职思想道德教育中感恩教育的不足。文章在对高职院校贫困学生思想道德与心理状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高职院校贫困学生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贫困学生 高职教育 感恩教育

贫困学生是高职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学校重点扶助的对象。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贫困学生走进了高职院校。对贫困学生的扶助受到了高职院校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助学贷款、学费减免等政策措施的实行也为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高在校生活质量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但在这些助学政策与措施实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如一些接受助学贷款的学生毕业工作后迟迟不还贷款;一些贫困学生拿着父母辛苦凑来的学费,在学校减免政策的帮助下却盲目攀比、肆意挥霍,在学业上不思进取。这些问题与现象的形成虽然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但从侧面也反映出了当前高职院校对贫困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不足,尤其是在感恩教育方面亟待加强。

一、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的思想道德与心理状态分析

现在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90后。这个时代出生的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强调个性张扬,自主意识与自我意识都比较强,更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这是时代留给这些学生的一个鲜明特征。对贫困学生来说,家庭的困窘对他们的成长会留下深刻的烙印,除了具备一般学生所具有的共同点外,还具有一些特征,主要表现为:由贫困而引起的心理上的自卑、自轻;性格上的孤僻,不合群,敏感,受不了别人的批评、指责等;还有一些贫困学生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以及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心理。成长环境的恶劣,有时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一个人向上的动力,激发奋力拼搏的意志;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一个人心理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在如今这样一个物质丰富、追求享乐的时代,贫困学生的心理状态更多地受到了社会上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而对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理解与继承却不以为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加深了贫困学生的以个人为中心的行为倾向。

对一个贫困家庭来说,家长多数情况下并不会苦了孩子,甚至一些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还要优于一般家庭的孩子。家庭对孩子的予取予求,社会对孩子造成的地位困扰,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一些孩子的盲目攀比、虚荣心膨胀,甚至埋怨父母没有给自己创造更好的条件。在这样一个相互冲突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会将他人、社会给予的帮助视为理所应当,在思想上缺乏感恩之心,也不会想到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也应予以回报。如一些贫困学生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在学校生活中吃喝玩乐高消费,一旦没钱就想着找父母伸手要,从不考虑父母的艰辛;一些贫困学生一面享受着学校减免所得学费,一面却追求更高的生活标准,衣着光鲜,出手阔绰。这些现象一方面是学生的个人素养问题,另一方面也与学校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够重视有关。

二、高职院校贫困学生感恩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在高职教育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家庭、学校、社会都会对其“三观”的形成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感恩之心或者说是感恩意识,并不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的情感及观念。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对贫困学生的扶助还是比较重视的,但对贫困学生的感恩教育却存在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贫困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十分不利的。其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贫困学生的扶助只知付出不求“回报”

人对容易得到的东西总不会特别的珍惜与重视。“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这样的观念是建立在具备一定的个人修养的基础之上的。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对贫困学生的扶助是提供一定的名额,只要学生能够提供必要的资料,符合扶助的要求,就会得到学校的扶助。但在学生接受学校的扶助之后有怎样的表现?多数学校却没有相应的机制来进行考核。这种只知扶助不求“回报”的做法,使一些贫困学生在享受这些资助时没有任何心理负担,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受之无愧。一些贫困学生接受了学校的学费减免,省下来的学费却没有帮助父母减轻负担,也没有用于正常的学业、生活所需,而是不知节制地用于自己的玩乐享受,这些与学校没有完善的审核机制来约束学生受扶助后的挥霍有着重要的关系。

(二)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感恩教育重视不足

在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中,缺乏针对感恩教育的专项教育措施尤其是针对贫困学生的感恩教育,重视程度严重不足。一個较为突出的现象是,多数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将扶助贫困生仅仅作为一项工作来完成,对扶助贫困的认识不够深入,没有将贫困生的性格培养、思想道德教育相联系,帮助贫困生只是简单走程序、走形式、走过场。对扶助贫困生的结果简而化之,认为只要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就行了,不需要学生谈什么感恩报答。很多教师包括学校的管理者,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学科专业教学方面,注重学生技能与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缺乏兴趣,也缺乏对贫困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与掌握,在思想教育方面滞后,缺乏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使贫困学生感恩意识淡漠。

(三)感恩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贫困生缺乏感恩之心是一件让人痛心的事情。一些高职院校针对这种现象也开展了相应的感恩教育,但总体而言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教育的方法与策略存在问题。

从本质上说,感恩教育应是针对每一个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让学生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国家、社会与学校的培育之恩并想要报答。但现在多数学校的感恩教育方式较为单一,缺乏针对性与系统性,说教式、榜样式的教学方式难以对现在的学生产生多大的触动,并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学校的培养不易。感恩也仅仅是嘴上功夫、纸上功夫,对学生来说就是个形式与过场。

三、加强高职院校贫困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贫困学生感恩意识淡漠并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也并不是学校教育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涉及学生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方面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对学校而言,需要建立一个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引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教育系统工程。只有如此,才能有显著的教育效果。

(一)学校要认识到感恩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加强贫困学生的感恩教育,首先的一点就是在学校层面要认识到感恩教育对贫困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贫困是可以改变的,但首先要改变的是人。对贫困学生的扶助只是手段,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建立坚定的自信,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才是最根本的,才能最终帮助贫困学生成长起来并摆脱贫困。一个没有感恩之心的人,是有道德缺陷的人,这样的人即便具备再高的专业素质,在社会上也是难以立足的,势必会被他人所疏离,生活在社会的边缘。在高职教育中,对学生专业素养的教育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对学生感恩意识的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对学生的成长来说甚至是最为重要的。因此,要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感恩教育,学校应认识到感恩教育对贫困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才能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二)感恩教育工作的开展应注重针对性与实效性

对贫困学生的感恩教育,应是学生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来实现的,否则难以产生好的效果。针对贫困学生,具体的工作开展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感恩教育应落到实处,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书本上、口头上。对接受扶助的贫困学生,首先应布置任务了解自己父母的生活状况,尤其是父母的工作状况。应让学生深入去了解父母在从事怎样的工作、收入有多少,父母每月的开支有多少等。只有让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家庭、父母的工作,才能让其感受到父母每一分钱来之不易,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去感恩父母、感恩家庭。其次,接受扶助的学生应参加学校、社会上的一些公益活动,懂得为他人付出,才能明白他人付出的善意。第三,对学生的政治表现及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要进行必要的审查与考核,避免作假。

二是感恩教育应具有针对性。针对每一个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应采取不同的方法与策略来进行感恩教育。这一方面要学校投入更多的人力资源成本来进行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多的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来实施感恩教育。如何既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贫困学生的感恩教育工作,又不会让学生产生心理不适,这是考验教育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结束语

贫困学生的感恩教育工作要取得实效,着眼点不仅仅局限在学校的层面。学校对贫困学生的家庭、社会人际关系等要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才能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工作。从根本上說,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最为重要的,家庭教育的缺失是许多贫困学生缺乏感恩之心的重要原因,社会环境只是外因。只有在感恩教育工作中抓住学生性格、心理形成的关键点,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确保感恩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柒文英. 感恩教育——高职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口[J]. 怀化学院学报,2007(04):108-109.

[2]魏燕霞. 新时期“90后”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8):141-143.

[3]应金萍,黄义务.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感恩教育的比较与选择——基于浙江部分高校调查的思考[J]. 职教论坛,2010(33):58-62,72.

猜你喜欢

感恩教育贫困学生高职教育
感恩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强化系列主题班会 促进学生人生发展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