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种植密度对大豆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017-04-19路春光郭满平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5期
关键词:经济性状种植密度大豆

路春光+郭满平

摘要 进行了通过调整大豆种植行距和株距从而改变大豆种植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环县旱塬及同类大豆生产区其最佳种植密度为10万株/hm2,产量可达3 312 kg/hm2。

关键词 种植密度;大豆;经济性状;产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 S5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5-0023-02

大豆是环县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年播种面积1万hm2左右。随着大豆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应用,大豆生产能力得到极大地提升,产量明显提高,经济效益显著,种植面积不断增大。为了探索环县旱地大豆最佳种植密度,有效控制群体结构,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2016年在合道镇赵塬村开展了大豆不同密度种植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环县合道镇赵塬村某农户的承包地,海拔1 450 m,年平均气温9.2 ℃,降雨量400 mm,无霜期150 d。试验地为黄绵土,肥力中等,前茬作物为玉米。

1.2 供试材料

供试大豆品种为张豆1号。供试地膜为幅宽1.2 m、厚度0.008 mm的农用普通白色聚乙烯地膜,由甘肃天水天宝塑业有限公司生产提供。

1.3 试验设计

试验种植方法为全膜覆土穴播技术[1-2],即全地面平铺地膜,膜上均匀撒1 cm厚的土层,膜与膜之间相叠5~10 cm。试验共设12个处理,采用行距和株距双因素随机区组排列[3],各处理株行距具体设计见表1。3次重复,小区面积分别为19.2 m2(长6 m,宽3.2 m,行距40 cm,株距15、20、25、30 cm)、24.0 m2(长6 m,宽4 m,行距50 cm,株距15、20、25、30 cm)、28.8 m2(长6 m,宽4.8 m,行距60 cm,株距15、20、25、30 cm),每小区种8行。小区间距80 cm,重复间距80 cm。

1.4 试验实施

2016年3月15日揭去上年旧膜,旋耕土地,同时施农家肥45 t/hm2、尿素225 kg/hm2、过磷酸钙375 kg/hm2、硫酸钾225 kg/hm2,3月16日采用人工顶凌覆膜。4月27日采用人工点播器点播种植,每穴种2粒。5月10日出苗,及时放苗、补苗。5月25日进行间苗,每穴留1苗。全生育期除草2次,没有追肥,喷施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治大豆霜霉病3次。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生长期间详细记录各处理播种期、出苗期、幼苗期、花芽分化期、开花期、开花结荚期、成熟期、收获期及生育期等物候特性[4-6];成熟期每小区取15株考种,详细测定各处理株高、分枝数、单株结荚数、荚粒数、株粒数、百粒重等经济性状,按小区收获,单收单打测定籽粒产量,并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求出最佳种植密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大豆物候期及生育期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12个处理同一天播种,同一天出苗,幼苗期也是相同的;花芽分化期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推迟,处理L花芽分化期出现最早,为7月10日;处理A、B、E相对较迟,均为7月18日,相差8 d;开花结荚期也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推迟,处理L开花结荚期出现最早,为8月5日;处理A、B、E相对较迟,均为8月13日,相差8 d;鼓粒期也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推迟,处理L鼓粒期出现最早,为8月16日;处理A、B、E相对较迟,均为8月25日,相差9 d;成熟期也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推迟,处理L成熟期为9月20日;处理A、B、E相对较迟,均为9月30日,相差10 d;处理A、B、C、D、E、F、G、H、I、J、K、L生育期分别为143、143、138、135、145、138、135、135、138、135、135、133 d,迟早相差10 d。

2.2 对大豆经济性状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12个处理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逐渐降低,处理L平均株高最高,为88.7 cm;处理A平均株高最矮,为75.6 cm,相差13.1 cm;植株分枝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处理L平均分枝最多,为4.8个;处理A平均分枝最少,为3.2个,相差1.6个;平均单株结荚数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少,处理L平均单株结荚数最多,为88.8个;处理A平均单株结荚数最少,为43.6个,相差45.2个;平均荚粒数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少,处理L平均荚粒数最多,为2.0粒;处理A平均荚粒数最少,为1.4粒,相差0.6粒;平均单株结粒数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少,处理L平均单株结粒数最多,为177.6粒;处理A平均单株结粒数最少,为61.0粒,相差116.6粒;平均百粒重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处理L平均百粒重最重,为24.8 g;处理A平均百粒重最轻,为23.5 g,相差1.3 g。

2.3 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处理L(行距60 cm,株距30 cm)折合产量2 445.8 kg/hm2,居产量第11位;處理K(行距60 cm,株距25 cm)折合产量2 712.5 kg/hm2,居产量第7位;处理H(行距50 cm,株距30 cm)折合产量2 691.7 kg/hm2,居产量第8位;处理G(行距50 cm,株距25 cm)折合产量3 037.5 kg/hm2,居产量第6位;处理J(行距60 cm,株距20 cm)折合产量3 162.5 kg/hm2,居产量第3位;处理D(行距40 cm,株距30 cm)折合产量3 233.3 kg/hm2,居产量第4位;处理F(行距50 cm,株距20 cm)折合产量3 308.3 kg/hm2,居产量第1位;处理C(行距40 cm,株距25 cm)折合产量3 266.7 kg/hm2,居产量第2位;处理I(行距60 cm,株距15 cm)折合产量3 075.0 kg/hm2,居产量第5位;处理B(行距40 cm,株距20 cm)折合产量2 520.8 kg/hm2,居产量第9位;处理E(行距50 cm,株距15 cm)折合产量2 491.7 kg/hm2,居产量第10位;处理A(行距40 cm,株距15 cm)折合产量2 387.5 kg/hm2,居产量第12位。12个处理的产量与种植密度有很大关系,同一密度与其株距和行距也有一定关系。对产量结果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建立回归方程,通过分析可得出:最佳密度为10万株/hm2,产量为3 312 kg/hm2。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环县旱塬及同类大豆生产区,大豆最佳种植密度为10万株/hm2,大豆综合经济性状最好,使高产优势能够充分发挥。但此次试验大豆指示品种为张豆1号,种植模式为全膜覆土穴播,张豆1号的特征特性与其他品种有所不同,全膜覆土穴播与露地种植、全膜双垄沟播、全膜双垄侧播、全膜微垄侧播等栽培模式也有所不同。因此,其他大豆品种和种植模式最佳种植密度有待进一步研究。

4 参考文献

[1] 窦维要.环县一膜两年用大豆栽培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2012(2):46-47.

[2] 范荣,刘生瑞,刘丰渊.环县大豆全膜垄作侧播栽培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2015(5):44-45.

[3] 王新兵,侯海鹏,马玮,等.不同生态区种植密度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3(5):114-120.

[4] 于洪久.种植密度对大豆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9(6):1115-1118.

[5] 王伟,丁桔,丁峰,等.不同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浙鲜9号菜用大豆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6(3):43-47.

[6] 张永强,张娜,王娜,等.种植密度对北疆复播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15(3):571-578.

猜你喜欢

经济性状种植密度大豆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种植密度对伊犁河谷移栽橡胶草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
甘蔗套种马铃薯多种密度栽培技术研究
优化种植密度下的甘薯产量形成特性研究
大豆农场
给小嘴安个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