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外币一体化监管问题研究
2017-04-19丁晶
丁晶
摘 要: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对外汇业务产生一定替代效应。本文深入分析了本外币管理在政策、账户、监管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并就推进本外币一体化监管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本外币;一体化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6(12)-0091-04
一、跨境人民币业务对外汇管理的影响分析
(一)本币对外币产生替代效应
自2009年7月我國开始实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迅速,不仅业务实施范围由部分试点地区拓展至全国,而且业务类型也从经常项目拓展至资本项目。规模日渐壮大的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丰富了跨境资金交易币种,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外汇资金流动产生了替代作用。2013年底,银行办理的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额占本外币业务结算总额的30%,以后一直保持在30%以上,其中,个别月份达到了40%以上。2015年,银行累计办理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额1.9万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了31.7倍;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额占本外币业务结算总额的29%,占比较2010年增加了27个百分点(见图1)。
(二)带来跨市场套利风险
随着跨境人民币业务不断推广,离岸人民币市场也逐渐发展壮大,由于监管政策不同,离岸、在岸人民币市场间的资金融通受限,造成两个市场上同一种资金或资产的价格也不同,市场主体采用跨境人民币业务为媒介进行关联交易,获取两个市场之间的价格差。如2012年底-2013年4月,离岸市场人民币汇率较在岸市场多为升值,境内企业支付进口款项时,选择对外支付人民币给境外关联企业,由境外关联企业购汇后再支付货款,从而套取境内外汇差。2014年9月以来,离岸市场人民币汇率较在岸市场多为贬值,境内企业为获取价差收益,将贸易收汇汇出境外并结汇后再以人民币形式调回境内,这也反映出涉外企业根据两个市场的价格差异调整自身的的财务运作方式,由以往的“外购内结”转为“内购外结”(见图2)。
(三)监管政策差异引发套利
跨境人民币与外汇管理政策宽严不一,总体上看,跨境人民币管理政策宽于外汇管理政策,企业涉外交易时倾向于使用相对宽松的本币,导致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回顾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历程,2010年年初-2012年上半年,跨境人民币主要为净流入,其使用集中在外商直接投资领域,企业可以不受外汇资本金结汇管理政策限制,更便利地使用境外资金;2012年以来,跨境人民币交替出现了净流入和净流出,但净流入与净流出的差额都不大,主要是受人民币回流渠道拓宽和市场环境变化影响,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趋向均衡;2015年9月以来,跨境人民币多为净流出,且净流出金额较大。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情况与我国整体跨境资金流动情况基本吻合,且波动幅度大于整体跨境资金流动波动幅度。由此看出,在本外币管理割裂情况下,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的顺周期性可能加剧我国整体跨境资金流动风险(见图3)。
二、本外币一体化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本外币资金管理政策有别
1.货物贸易本外币监管政策比较。2012年实施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后,外汇局对进出口企业由逐笔核查改为总量核查,并实行企业分类管理,便利A类企业的贸易结算,加强B、C类企业核查。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按日对企业结算量进行匹配和核查,加强重点监管企业管理,较货物贸易外汇管理的总量核查方式而言,监管成本较高、效率较低。
2.资本项目本外币监管政策比较。本外币直接投资政策管理相对一致;本外币境内证券投资管理均较谨慎;现行外债管理模式下,本币较外币宽松,但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出台后,跨境融资方面实现了本外币一体化管理。
3.人民币资金池与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政策比较。相比而言,人民币资金池业务在额度核定和资金使用方面对企业更具吸引力,其对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中的人民币业务有显著分流影响。
(二)本外币账户管理宽严不一
人民银行按照《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管理境外机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外汇局按照《外汇管理条例》管理外汇账户,本外币账户设立种类不同,且同类账户在开立个数、账户额度、资金使用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以外商直接投资领域为例,本外币账户管理差异如见表1。
(三)本外币监管难以协调统一
1、本外币数据缺失、不完整。根据《关于规范跨境人民币资本项目业务操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汇综发〔2011〕38号)要求,应规范登记资本项目跨境人民币业务,但部分银行存在未办理相关登记前提下,为企业办理后续跨境人民币资金的汇出入业务,导致部分人民币数据游离于资本项目信息系统之外。例如人民币境外放款的汇出入均由银行直接办理,银行只需通过RCPMIS系统报送企业基本信息、放款情况和有关人民币资金收付信息,若银行备案不及时或迟报漏报,外汇局无法完整监测企业人民币放款情况。
2、本外币联合监管机制未建立。《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跨境人民币业务管理职责分工的通知》(银发【2012】103号)中对人民银行和外汇局的职责予以明确,并提出为提高监管合力,应加强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然而,本外币管理部门仍在政策管理、业务系统、账户管理等方面存在差异,易形成监管漏洞,加大了本外币资金间的流动风险。
3、人民币国际化对本外币监管提出新挑战。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企业开展边境贸易中大都以现钞形式支付,此部分数据脱离了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数据范围,但实物流动却由海关统计入内,造成外汇管理与海关之间的统计误差,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推进本外币一体化监管的政策建议
(一)金融机构实现本外币经营一体化
金融机构应加强协调本外币资金管理部门,探索建立本外币资金合作经营、共同管理的机制,在日常运营中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上入手,提高本外币资金之间的联动性。一是将本外币储蓄存款和汇兑业务由一个部门同时经营,实行柜台业务一体化;二是保证本外币核算制度和账户的统一,实行本外币会计核算一体化;三是建立统一的支付结算平台,便于本外币资金间的统一调度和管理,实现本外币结算一体化;四是實现本外币风险的统一集中控制,设立相对统一的风险控制标准和预警指标体系,实现风险控制一体化;五是加大培训力度,便于银行业务人员兼具本外币综合业务经营知识,同时,建立国内与国际业务岗位间定期轮换机制,培养一体化的经营管理人才。
(二)多部门协调实现本外币监管一体化
一是政府部门逐步取消外资待遇,统一本外币资金政策管理要求,为本外币资金合作提供政策依据和业务支持。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出台后,便于中资企业进行跨境融资,实现了本外币一体化管理。二是加强外汇局与人民银行的信息交流,开辟信息交流与互动渠道,将本外币资金实行并表管理和分析,并在并表基础上实现综合分析和协调监管。三是建立一体化信息监测系统,共同对本外币监管业务进行规划,建立统一有效的本外币监管市场。四是将本外币一体化监管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建立危机应急预案,在结算一体化和风险集中管控的基础上,对本外币资金运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前瞻性预测,研究逆周期性风险对冲工具,有效防范本外币一体化过程中的风险。
(三)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真正实现本外币一体化
由于我国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本外币资金之间无法实现自由流动,从而产生大量的套利空间和投机时机。如果我国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上述问题即可迎刃而解。但资本账户完全开放和货币自由兑换需要具有完善、成熟的国内金融和资本市场,因此,在当前情况下,应采取适当的资本管制,循序渐进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
参考文献
[1]黄继承.关于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对外汇管理政策影响的研究[J].中国货币市场,2011,(5):26-29。
[2]黄益平,谢沛初.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的条件、时间与进程[J].中国金融,2011,(14):36-38。
[3]梁中,许芯.企业跨境关联交易的本外币一体化监管研究[J].金融纵横,2008,(2):53-56。
[4]刘大勇,柳光程,徐立玲,乔兆颖.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发展的外汇管理政策协调研究[J].南方金融,2011,(9):8-12。
[5]刘源.从跨境人民币结算角度审视本外币一体化跨境监管[J].金融纵横,2013,(11):53-57。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Regulation on Local and Foreign Currency
DING Jing
(Shijiazhuang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Shijiazhuang Hebei)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the convenient degree of cross-border RMB settlement business has increased gradually, and has substituted foreign exchange business in a certain degree. The paper deeply analyzes differences of local and foreign currency management in such aspects as policy, accounts, regulation and so on and puts forward related suggestions on advancing the integrated regulation on local and foreign currency.
Keywords: local and foreign currency; integrated regulation
责任编辑、校对:王红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