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熟到底能生什么

2017-04-19张勇

特别文摘 2017年8期
关键词:德威尔织布机熟能生巧

张勇

熟能生什么,谁都能脱口而出,熟能生巧呗。这话当然没错,小学生也知道,可什么事都不是绝对的。

曾经有一个理论被广泛传播,说只要在某个领域坚持10000个小时的练习,便可成为该行业的专家。这是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推广的理论,现在正受到一项新研究的质疑。一项由五所大学的心理学家共同完成的研究就拆了格拉德威尔的台。在一组棋手与音乐家的对照实验中,研究者发现不同的熟练程度只占影响表现水平变量的三分之一,其中一位研究者说道:“最主要的水平差异没有得到解释,而这些差异很有可能是由其他因素决定的。”换言之,练习是很重要的,但光练习并不能让你成为另一个马友友(大提琴演奏家)。能否成功还与性格、年龄、智力等因素有关。

其实,“熟能生巧”,这是过去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产物,无论是农民种地还是工人做工,确实是“熟”能生巧。越是熟练,越能够提高效率,越能够做得准确。可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强调创新的时代,一味求熟练,一味重复过去的做法,就会导致出现一些相反的效果。知识经济要求创新,不能因循守旧,而过去的熟能生巧的观念则使得创新受到阻碍,因为人们习惯于以往的思维,不愿意做出突破。

伦敦的的士司机与公交司機同样开车多年,但只有的士司机负责记忆空间位置的大脑海马区变大。盖因公交司机每日开同一条路线,驾轻就熟,可是大脑未得到足够挑战。而的士司机需要时时掌握伦敦的最新路况,思考如何最快最顺地将乘客送达,大脑遂得充分发展。一个拉《梁祝》的人,重复练五年后可能拉得不费吹灰之力,对曲子的控制力与表现力却不曾精进半分——没准还不如刚学会时。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熟,在一些时候,更容易让人陷入无意识的简单重复,习以为常,甚至习非胜是,不但于人的创造力没有任何帮助,还常常受到限制,生巧的门儿都没有。

一家著名国际贸易公司高薪招聘业务人员。在众多的应聘者中,有一位年轻人条件相对优秀,不仅毕业于名牌大学,而且有3年专业做外贸的工作经验。因此,当他面对主考官的时候显得非常自信。“你原来在外贸公司做什么工作?”主考官问道。“做花椒贸易。”“以前花椒的销路非常好,可是最近几年国外客商却不要了,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花椒质量不好。”“你知道为什么不好吗?”年轻人想了想,说道:“一定是农民在采集花椒的时候不够细心!”主考官看了看他,说:“你错了。我去过花椒产地,采集花椒的最佳时间只有一个月。太早了,花椒还没有成熟;太晚了,花椒在树上就已经爆裂了。花椒采好后,要在太阳下暴晒一整天,如果晒不好,就不能称之为上品。近几年来,许多农民图省事,把采集好的花椒放在热炕上烘干。这样烘出来的花椒虽然从颜色上看起来和晒过的花椒差不多,但是味道就差远了。”

如果人们只顾埋头苦干,力求熟练,却不去寻找窍门和捷径,只遵循客观规律,不去打破陈规陋习,即使拥有再熟练的技艺,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最终被淘汰。同样的道理,如果人们使用古老而又烦琐的织布机去织布料,为织得更多更好的布料,去苦练织布技能,而不去改进和创新织布机,最终也不能如愿以偿。

熟,不一定生巧,很多时候,更容易生锈。

(摘自《思维与智慧》 图/黄煜博)

猜你喜欢

德威尔织布机熟能生巧
范德威尔:为客户创造价值
“考德威尔论争”中关于本能的争论
织布机
熟能生巧
青裤瑶的织布机
徒手登顶900米绝壁的男人
一题多解
眨眼之间
翟展翼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