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元首会晤: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管控分歧
2017-04-19雷墨
雷墨
中美元首这次海湖庄园会晤积极和富有成果,对中美关系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双方同意共同努力,扩大互利合作领域,并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管控分歧。
4月6日至7日,中美两国领导人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举行会晤。这次中美元首会晤,距离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仅两个半月的时间。这在中美外交史上并不多见,表明两国领导人在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上有着高度的共识。特朗普总统没有循着他竞选期间的基调在推特上频频对中国放狠话,而是不断夸赞此次会晤取得重要、丰硕成果,承诺“努力消除影响两国关系的因素和问题,使美中关系实现更大发展”。这反映了特朗普对华姿态的调整。
与习近平见面前,特朗普也通过推特表示,会晤将“非常艰难”。这也不难理解。不少分析人士认为,与习近平的会晤,才是特朗普入主白宫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外交“考试”。最乐观的学者也不会否认,目前的中美关系竞争性在增强,处理的难度在增大。不过,正如美国卡托研究所学者道格·班多所分析的那样,分歧不可避免,但冲突却不是。“会晤要取得成功,特朗普需要变成他从未成为的人—一位有见识的政治人物。”
从强势到务实
两个多月前,恐怕很少有人预料到中美领导人首次会晤会来得如此之快。竞选期间,特朗普没少在贸易问题、朝核问题、南海问题上攻击中国。去年12月,特朗普打破惯例,以当选总统的身份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通电话,直接挑衅“一个中国”政策,给中美关系蒙上阴影。入主白宫后,特朗普的人事布局,几乎是清一色的对华强硬派,似乎预示着他将在对华外交上“践行承诺”。从这个意义上说,海湖庄园会晤的成功举行,意味着特朗普在对华外交上开始了正式的探索。
在这一点上,美国国务卿蒂勒森的态度转变尤为明显。在今年1月国会对蒂勒森任职资格的听证会上,他曾把中国在南海岛礁的建设,比作俄罗斯兼并克里米亚,声称应禁止中国进入这些岛礁。在今年3月的中日韩访问中,蒂勒森不仅没再做类似表态,连南海问题也没怎么提了。他在访华期间的“美方愿本着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精神发展对华关系”的表述,更是引发外界不小猜测。
如果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那再看看特朗普的首席战略顾问、重大政策的规划师班农。他在去年3月说的“中美未来5到10年在南海必有一战”,前不久被媒体热炒。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班农正式入阁后,他再未在南海问题上发表只言片语,甚至很少见他直接就对华外交表态。另一位对华强硬人物、国家贸易委员会主席彼得·纳瓦罗,就任后在中美贸易问题上也保持着低调。很难说这种微妙的变化,不是特朗普政府刻意为之,意在做出一定程度的姿态调整。
对华外交姿态调整的另一明证,是特朗普的女婿、总统特别顾问库什纳的角色。据美国媒体报道,这次中美元首会晤,美方的主要推动者正是库什纳。《纽约时报》近日的一篇文章写道,库什纳的核心角色,不仅反映在特朗普与习近平首次会晤的独特性质上,而且还体现在特朗普政府早期更为广泛的中美关系上。有分析人士指出,正是这位被称为“影子国务卿”的库什纳,把特朗普政府较为混乱、无序的对华外交,拉回到了正常的轨道。
3月31日,特朗普在表示会晤将“非常艰难”的那条推特里,也抱怨“美国不再接受高额的贸易赤字和工作流失”。同一天,他签署行政令,要求对美国的贸易逆差进行系统性的评估。这意味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对美贸易逆差国,都会成为严格的审视对象。但同时也应注意到,这项评估的期限是90天。从时间点上,特朗普不会把海湖庄园会晤,作为中美贸易争议的摊牌时刻。对华贸易逆差问题,他还是会务实地从长计议,而不是像竞选时所说的那样,直接对中国产品征收45%的关税。
朝核问题则略有不同,至少在特朗普看来,其紧迫性比贸易问题要大得多。他近日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除非中国对平壤政权加大施压,否则美国将单方面采取行动消除朝鲜的核威胁。特朗普这一表态,被外界解读为对朝鲜的警告,也是在向中国施压。从中国的角度看,朝核问题是朝美之间的问题,却成了中美关系的麻烦。习近平在会谈中表示,要“为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繁荣尽到我们的历史责任”。中方的回应能在多大程度上契合美方的期许,对双方来说都是个棘手的问题。不过,依据会议的成果通报,“双方同意共同努力,扩大互利合作领域,并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管控分歧”。
进入未知水域
从强势到务实的背后,是更复杂或许也更持久的博弈。把脉特朗普政府对华外交的动机和走向,首先要弄清其从奥巴马政府那里继承了什么样的中美关系。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奥巴马政府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并没有给中美关系带来平稳。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沈大伟(David Shambaugh)认为,近年来的中美关系一直迈向日益增多的分歧与更加广泛的竞争,仅仅管理竞争性以使其不全面滑向敌对关系,就应该成为一个首要目标。
从大的背景来说,现阶段的中美关系,整体上进入了充满不确定性的未知水域。中美建交以来,尤其是冷战结束后,经贸关系一直是稳定两国关系的压舱石。正是日渐庞大的双边贸易,以及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的加深,在化解中美外交危机上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但目前的现实是,经贸问题正在变成两国关系的冲突之源。无论是竞选期间还是就任之后,特朗普最为关注的就是对华贸易逆差。而且,认为美国在中美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观点,正在美国国会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
海湖庄园会晤稳定了中美关系的大局,但两国围绕经贸问题的较量,在广度和深度上可能都不会降低。在特朗普政府针对美国贸易逆差的评估结束后,會对中国祭出哪些“贸易大棒”,无论如何都没有乐观的理由。特朗普政府的贸易代表罗伯特·莱特希泽,曾任里根政府时期的贸易副代表,是1980年代美国压日本在贸易、汇率上向美国让步的主要操盘手。基于此,有观点认为,特朗普政府很可能在对华贸易上复制“里根模式”,以强硬姿态压中国让步。
近日有美国媒体报道,美国海军多次提出到南海巡航,在中国岛礁近距离处执行“自由航行”任务,但白宫一直没有同意。这与特朗普政府眼下对华姿态缓和的大氛围相符,也与其目前的外交重心不在南海相关。也有观点认为,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乃至整个亚太战略都尚未完全成型,不在南海挑衅中国不失为一种谨慎。
但也应注意到,特朗普政府刚刚宣布了大幅增加军费、提升海军实力的计划。毫无疑问,这些增加的军事资源,更多地将部署在亚太,而不是欧洲或者其他地区。可以想见,美国未来在南海采取何种行动,将是特朗普政府在对华外交中待价而沽的筹码。
在美国国内有一种声音,认为这次中美元首会晤,对特朗普政府来说显得有些仓促。这类观点认为,目前特朗普政府某些重要岗位的人员还未就位,比如国务院负责东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人选依然空缺。这个层级的官员,在政策的执行乃至制定上,角色非常关键。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特朗普政府在对华外交上,正试图打破传统建制派的模式,构建两国外交的互动新模式。
美国新任总统上台之后,调整对华外交的重点或方式并非不寻常,但特朗普很可能与其前任相比有更大的不同。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学者斯科特·肯尼迪注意到,特朗普政府需要决定,他是想继续依托官方对话机制,还是更加注重高层领导人之间的私人接触,这对形成对华政策尤为重要。
4月6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中美两国元首夫妇共同欣赏特朗普外孙女和外孙演唱中文歌曲《茉莉花》并背诵《三字经》和唐诗。
事实上,在两国元首会晤前,双方团队已经通过启动“外交安全对话”、“全面经济对话”进行了直接沟通交流,并取得实质性进展。习近平还提到,双方要利用好“执法及网络安全对话”机制,用好将建立的联合参谋部对话机制新平台,不断完善“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信任措施”机制和“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两大互信机制。
调适而非对抗
中美关系进入未知水域,意味着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今年2月,习近平在与特朗普通电话时指出,中美两国发展完全可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双方完全能够成为很好的合作伙伴。特朗普也表示,美中作为合作伙伴,可以通过共同努力,推动双边关系达到历史新高度。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方的态度和立场非常明确,中美关系未来的变数,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特朗普政府的“不可预测性”。
美国对华战略的大辩论,始于奥巴马政府时期。这种辩论,在特朗普任期内或许都不会消失。沈大伟认为,美国在与中国打交道时增加的挫败感,导致出现了对北京采取强硬政策的呼声,“但鉴于两国间的相互依赖,以及中国报复并给美国利益造成痛感的能力,这种做法可能被证明是行不通的”。他还提出一点担忧:特朗普政府有可能低估中国对自身利益的敏感性,以及中国报复美国的能力。这也印证了道格·班多的说法,中美是合作还是对抗,取决于特朗普能否表现得像个有见识的政治人物。
2月5日,一份由12位美国知名国际问题学者与前政府高官撰写的报告,被呈递到白宫。这份名为《美国对华政策:对新政府的建议》的报告写道,中美关系正处在不确定的十字路口,事态的发展要求对美国的对华政策进行综合性的重新评估;美中关系向来是合作与竞争兼具,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其中的比例开始有所改变。不过该报告也认为,如果中国认为美国正决意在军事上遏制它,那么北京将失去任何缓和强势行为的动机,转而为在摊牌中获胜做准备。
4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同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中美元首会晤
由此可见,在对华外交上不寻求对抗,依然是美国战略界的主流。在贸易问题、朝核问题、南海问题等诸多中美分歧点上,无论特朗普政府摆出何种姿态,做出何种政策调整,整体上都不太可能偏离与中国合作的大框架。针对特朗普政府展现的强硬做法,道格·班多表示,目前特朗普政府惯用的“要求”,与“说服”是不同的,与中国这样的国家打交道,后者事实上是一种必须。
4月4日,美國皮尤调查中心公布的一项民调显示,对中国持正面看法的美国人,从去年的37%上升到44%,负面看法从55%下降到47%;认为对华贸易逆差是一个严重问题的比例,从2012年的61%下降到今年的44%。根据该机构今年1月的一项民调,美国人的“威胁排行榜”上,位居前列的是“伊斯兰国”、网络攻击、朝鲜和俄罗斯,中国的排名还位居全球气候变暖后面。显然,特朗普政府选择不把中国当作打压的对象,才更符合美国当前的民意。